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主持了《古龙文集》的发布会,会上见到了古龙的次子叶怡宽,之后又和孔二狗、史航、春树、天蚕土豆、烽火戏诸侯一起聊起了当年的武侠梦。于是馋虫被勾了起来,在重温了《小李飞刀》后,又花费三天时间看完了83版《射雕》,三天时间重温了儿时魂萦梦绕的影像牵挂。人生一定是用来回味的,因为在回味的时候,才分明有了感悟,有了心动。“温故知新”真是不错……
还记得,暴雨倾盆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黑黝黝的山村里,偶尔传来狼狗无奈的叫声,那叫声传不远,但是却让村子显得更加幽静。雷鸣闪电不时地在天边闪现,忽的一下身边就亮了,黄土地湿漉漉的变得苍白,有些恐怖。那些老槐树、梧桐树在大雨的冲刷下,衬着这样的光芒,点点的亮着,像一个个刚刚长跑完大汗淋漓的运动员。?
雨水从村口汇流成小河,从高往低,夹杂着黄泥、石头、垃圾、树枝浩浩荡荡地向村子谷底流去。恐怖的雨夜里,村里人早早熄了灯,一来省电,二来这样的雨夜也实在没什么可做的。而尤其乡里人,是喜欢享受这样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夜晚的。?
大雨中,一行人,三五个,或打着伞,或戴着草帽,或披着雨衣,或举着塑料布一脚深一脚浅地在缓慢爬行。不时有人把鞋陷在泥里,不时有人骂骂咧咧,诅咒着老天。?
半村里的院子门口,一个手电筒努力地发着光,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性指引罢了。
“快些,马上开演了。”
“知道了,你不看啥路嘛,狗日的老天,要不为华山论剑,今咋都不出门。”
那些行进的人中,有人回话。这个场面,是十多年前,我在乡村里和伙伴们去看《射雕》的场景。那时多么艰苦呀……?
院子里洼着水,衣服能湿的地方都湿了,关键还是冷。电视机12寸,黑白,脑袋上撑着天线,天线上已经挂了一截铝丝和一个铁瓶子,那是为了增强信号的。五六个人按照大小个子蜷缩在厨房,雨水不断地瓢进来,电视机信号在每一次打雷和闪电的时候就出现大量的雪花。就在那样的影影绰绰的效果里,郭靖拉开大弓,背后一轮太阳,然后是四个字,还没有看清,一声雷响了,到了下一集才会知道那四个字是“华山论剑”。?
信号差得实在不行的时候,是华山论剑的那个场面,只能听见声音,看见两个人影在斗,但是没有确定的影像。无奈一个人出来,用手攥着天线,这才好了一些。当“全剧终”出现的时候,我们在稀泥和雨水中湿漉漉的回家,那晚的梦里还有降龙十八掌和黄蓉俏皮的笑。?
多少年了,我忘记不了当年一起看《射雕》的兄弟,忘记不了当年如此不易的经历。所以,再次看《射雕》时,就有了恁多的感触。?
其实,我的眼睛近视和《射雕》也是有关系的。暑假的时候,父亲害怕我在城里学坏,就把我送到乡下去,唯一的馈赠是从新华书店里给我借的书,当时看的就有《射雕英雄传》。那时还不知道近视为何物,在乡村的午后、黄昏乃至夜里昏黄的灯光下没命地看,结果开学后就发现看黑板的时候有了隔膜,看同学时有了距离。?
三天看完了射雕,这才真的看懂了这部电视剧所传递的信息。人活到每一个阶段的体悟都是不同的,因为经历决定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现在看郭靖、看黄蓉、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有了新的认识。直到华山论剑,金庸以大善代替大恶,以和平代替武斗终结全篇。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而这很多,则从郭靖开始问“我是谁”开始,从郭靖开始关注“学了武功为什么”开始。责任和义务,道义和忠诚,友谊和亲情构成了整个华山论剑的基调。?
大忠大善的郭靖成为天下第一,东邪有了人情味,南帝渡化了铁掌水上漂,回头是岸,北丐有了接班人,更加逍遥度日,只有欧阳峰多行不义疯癫终场。?
于是开始佩服那时的导演,演员挑得好;钦佩那时的演员,人物演得好。无论现在的技术如何进步,老版《射雕》中的人物的那种自内而外的气质是今人无法体现的,这可能也就是《射雕》的魅力所在。
那部叫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讲的是那些年的情窦初开;而我们的青春里,古龙、金庸、梁羽生的英雄美人、宝剑江湖又是那样的令人难忘。以此文,缅怀武侠不老的岁月。
还记得,暴雨倾盆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黑黝黝的山村里,偶尔传来狼狗无奈的叫声,那叫声传不远,但是却让村子显得更加幽静。雷鸣闪电不时地在天边闪现,忽的一下身边就亮了,黄土地湿漉漉的变得苍白,有些恐怖。那些老槐树、梧桐树在大雨的冲刷下,衬着这样的光芒,点点的亮着,像一个个刚刚长跑完大汗淋漓的运动员。?
雨水从村口汇流成小河,从高往低,夹杂着黄泥、石头、垃圾、树枝浩浩荡荡地向村子谷底流去。恐怖的雨夜里,村里人早早熄了灯,一来省电,二来这样的雨夜也实在没什么可做的。而尤其乡里人,是喜欢享受这样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夜晚的。?
大雨中,一行人,三五个,或打着伞,或戴着草帽,或披着雨衣,或举着塑料布一脚深一脚浅地在缓慢爬行。不时有人把鞋陷在泥里,不时有人骂骂咧咧,诅咒着老天。?
半村里的院子门口,一个手电筒努力地发着光,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性指引罢了。
“快些,马上开演了。”
“知道了,你不看啥路嘛,狗日的老天,要不为华山论剑,今咋都不出门。”
那些行进的人中,有人回话。这个场面,是十多年前,我在乡村里和伙伴们去看《射雕》的场景。那时多么艰苦呀……?
院子里洼着水,衣服能湿的地方都湿了,关键还是冷。电视机12寸,黑白,脑袋上撑着天线,天线上已经挂了一截铝丝和一个铁瓶子,那是为了增强信号的。五六个人按照大小个子蜷缩在厨房,雨水不断地瓢进来,电视机信号在每一次打雷和闪电的时候就出现大量的雪花。就在那样的影影绰绰的效果里,郭靖拉开大弓,背后一轮太阳,然后是四个字,还没有看清,一声雷响了,到了下一集才会知道那四个字是“华山论剑”。?
信号差得实在不行的时候,是华山论剑的那个场面,只能听见声音,看见两个人影在斗,但是没有确定的影像。无奈一个人出来,用手攥着天线,这才好了一些。当“全剧终”出现的时候,我们在稀泥和雨水中湿漉漉的回家,那晚的梦里还有降龙十八掌和黄蓉俏皮的笑。?
多少年了,我忘记不了当年一起看《射雕》的兄弟,忘记不了当年如此不易的经历。所以,再次看《射雕》时,就有了恁多的感触。?
其实,我的眼睛近视和《射雕》也是有关系的。暑假的时候,父亲害怕我在城里学坏,就把我送到乡下去,唯一的馈赠是从新华书店里给我借的书,当时看的就有《射雕英雄传》。那时还不知道近视为何物,在乡村的午后、黄昏乃至夜里昏黄的灯光下没命地看,结果开学后就发现看黑板的时候有了隔膜,看同学时有了距离。?
三天看完了射雕,这才真的看懂了这部电视剧所传递的信息。人活到每一个阶段的体悟都是不同的,因为经历决定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现在看郭靖、看黄蓉、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有了新的认识。直到华山论剑,金庸以大善代替大恶,以和平代替武斗终结全篇。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而这很多,则从郭靖开始问“我是谁”开始,从郭靖开始关注“学了武功为什么”开始。责任和义务,道义和忠诚,友谊和亲情构成了整个华山论剑的基调。?
大忠大善的郭靖成为天下第一,东邪有了人情味,南帝渡化了铁掌水上漂,回头是岸,北丐有了接班人,更加逍遥度日,只有欧阳峰多行不义疯癫终场。?
于是开始佩服那时的导演,演员挑得好;钦佩那时的演员,人物演得好。无论现在的技术如何进步,老版《射雕》中的人物的那种自内而外的气质是今人无法体现的,这可能也就是《射雕》的魅力所在。
那部叫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讲的是那些年的情窦初开;而我们的青春里,古龙、金庸、梁羽生的英雄美人、宝剑江湖又是那样的令人难忘。以此文,缅怀武侠不老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