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链:结构、风险与治理

来源 :残疾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是保障就业特困者劳动权利,助其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辅助性就业服务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资源聚焦、运转有序并落地于社区的网络链状的“服务链”供给结构.行政组织、市场组织、志愿力量、社会组织、基层社区与服务对象分别构成服务链的主导性、协作性、补充性、集成性、平台性与需求性节点要素.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链包含行政、市场与公益三条资源子链,在运作中存在失衡、寻租、法律、道德、区隔、内卷等风险.鉴于此,须采取相应举措进行风险治理,促进服务链的规范效率与整合协同运转,保障辅助性就业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其他文献
《马拉喀什条约》的核心条款包括强制性规范、指导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三种类型.强制性规范规定了缔约方应提供适用于盲人等阅读障碍者的版权限制或例外、允许作品无障碍格式版跨境流通以及提供禁止规避版权技术措施的例外等条约义务;指导性规范指明了实施条约义务“安全模式”,也是实施捷径;授权性规范为缔约方结合各自实际保障残障人士阅读,保留了极大灵活性.我国已于近日批准该条约,结合立法基础和保障阅读障碍者的实践,应优先选择通过单行立法,并以直接援引指导性规范为主的方式系统实施条约义务;同时谨慎采纳授权性规范,从而以条约义务
社交视频日志提供了新的空间探索残障群体自我表达.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B站29位残障博主的视频日志为对象,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残障群体虚拟交流现状以及残障身份建构策略.研究发现,样本中的残障可见性呈现出类别、城乡和性别差异;残障博主的身份建构策略表现为公开展示的残缺身体、补偿性的亲密社会互动以及自下而上的话语互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数字包容下的深度排斥现象,需要政府、平台、用户三方共同维护良性的网络环境,助力残障群体融入社会.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社会影响及相关防控措施的冲击,残疾人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媒体如何再现疫情中的残疾人,事关该群体在公共领域的可见性,也是审视公共健康危机与边缘群体关系的重要切口.通过对23家中国主流网络媒体发布的残疾人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残疾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中的整体形象中性偏正面,其脆弱性与抗逆力均得以呈现,但被严重低度再现,且不甚均衡;相关报道缺乏残疾权利视角,刻板印象盛行,存在隐性歧视,残疾人仍被建构为健全人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他者.对此,本文建议进一步反思疫情对残疾人的影响,并全方位、多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下,针对如何在智能科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难点问题,围绕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实践,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内涵是什么,阐述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探索思政元素的必要性、为什么、怎么做,去探索立德树人指导下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途径,即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元素.
根据黄淮学院“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开展《能源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双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PVSYST专业光伏软件为教学平台,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在新能源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提升新能源专业技能和英语水平,使学生在掌握新能源工程项目设计技能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促成了学生“掌握新能源专业技能”与“提高新能源专业英语能力”的双丰收.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语言服务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大多数外语翻译人才都是在高校中培养出来的.然而目前调查显示虽然翻译从业者人数较大,但能够完全达到标准的人才却少之甚少.面对这一巨大缺口,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往往会面临人才不足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各院校在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上欠缺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地方市场经济为导向,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该如何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翻译人才水平,培养合格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了满足教育的需求,在线教学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学与网络结合,实现特殊情况下“停课不停学”.论述欧美作为在线教育起源较早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了借鉴;国内利用已有的网络工具,将多种在线工具融合利用,进行在线教学,发展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在线教育平台充分使用已存在的网络资源,并积极开发新平台新工具,为保障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多种途径.指出随着网络技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对此已达成世界共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对象从一部分群体到全体残疾人,福利内容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注重残疾人全面发展,福利形式从个别化帮扶、临时性救助,发展为制度化保障、常态化服务,福利工作重心由制度完善到政策落实,福利推进路径由城乡二元分隔转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残疾人逐步摆脱歧视走向融合,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开辟出来的,在道路
残疾人价值认同,既包括社会和他人对“残疾人价值”的肯定、理解和赞同,也包括残疾人的自我价值确证,关乎残疾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与社会身份的确认.残疾人价值认同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残疾人渴望价值得到认同的期盼更加强烈.但是,残疾人价值认同依然面临实践矛盾,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建构的实然状况尚未完全满足残疾人实现价值认同的时代诉求,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残疾人价值认同问题予以分析和考察.作为关照人的生存发展的哲学样态,马克思主义人学将劳动作为人的价值生成和获得认同的实践基础,将人的文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场关于护理院的“文化变革运动”,在其影响下,护理院经历了从“机构化”向“家庭化”发展的演变.“文化变革运动”的“家庭化”理念表现在伦理价值观、机构管理、护理服务、环境设计四个方面,其形成的动因在于:代际间服务需求的变化、政府监管以及护理院的利益驱动.“家庭化”的理念与美国文化相契合,和福利机构“去机构化”发展相互补充,对美国护理院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其缺陷.“文化变革运动”中的经验做法对中国失能老年人、残疾人的长期护理实践有着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