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发问、交流、展示成为课堂的主流,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之谈。作一粗略的总结和探究。
一、加强现实情境和学生知识背景的导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学问题是教师活动开展的基础,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与导人时加以利用,从总体而言,就是初中数学课堂需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及联系和处理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的第二节“活动思考”内容时,着眼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向学生展示两道与学生的游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真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小明家买了一个高2米,长1.5米,宽60厘米的书柜,他家的书房门高1.8米,宽80厘米,这样的书柜能搬入书房吗?
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分为两大阵营,一边说“能”,一边说“不能”,说“不能”的一边人数少,急着让我点评,但我让他们中的四个人把讲桌抬出教室,然后,我把讲桌侧放于地,再让他们侧着抬回教室,这时,所有说“不能”的学生都笑着说:“懂了,能!”一拥而上,扶起讲桌,抬回原处,我只是问一句:“数学能使人聪明吗?”得到的回答是:“能!”从这次活动中,我惊奇的发现,学生在快乐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且眼疾手快,语言流畅,思维敏锐。学习效果极佳。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数学实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中,借助动手操作理解的内容不少,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由于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些活动,老师要适当指导,必要时,要亲自演示,并指导观察探索,以防跑题而降低教学效果。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的“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从三个方向看”的内容时,都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让他们充分准备后,在操作中探索,操作后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都较深刻。
如在对“从三个方向看”的操作和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活动与交流,结果观察效果不一,然后,我又指导他们再观察,以主视图为例,让他们在几何体的正面,平视,并后退,适当拉远距离,以淡化几何体在外围的内部的曲面等轮廓,这样,其平面效果就出来了,最后检测证明,由于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中积极主动,测试成绩更优。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把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在合作交流式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合理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在每次合作学习中,老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
如,在学习“图形的变化”后,我展示了一道提高题。让学生组内、组间合作交流完成,问题:(1)画一条直线,把一个圆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2)有几种分法?画一条直线,把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有几种分法?(3)你是否能画出一条直线,同时把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
活动分三个层次:每一问都先组内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再评析打分。
第(1)问,在短时内完成,且答案较一致:只要直线过圆心,就能把圆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半圆,因此有无数种分法,各组得全分。
第(2)问,先小组展示出不一致的答案。有两种与四种之分,但没有一组得全分,立即引起全员关注,但各小组都慌乱,一致要求点拨,这时,我给每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条,并启发说:“每一个圆都有一个圆心,每一个长方形有没有中心呢?如有,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给找出来,并用笔在中心点上实心圆,”学生操作并交流,结果有的用对角线交点法确定了中心,有的用对边中点连线交点找出中心,我表扬了全员的聪明,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过长方形中心折叠,但不准过对角线、过对边中点连线折叠,然后沿折线用小刀分割,之后用旋转法,把上块以实心圆点为定点旋转180度后和下块对比,我问:“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致答道:“两块完全一样!”然后,让学生打破组界交流作品,我要求把完全一样的作品拿出来,结果无人响应,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抢答:“也有无数种分法,只要直线过它的中心,”我表扬了抢答的同学反应快捷,其余学生一致认同。
第(3)问,我点拨:“请借用问题(1)(2)的结果来解决第(3)问,”结果各组几乎用与解决第(1)问相同的时间解决了第(3)问,各组都得全分。
当然,在“让学生动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学习中,还应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兼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个性化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发问、交流、展示成为课堂的主流,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之谈。作一粗略的总结和探究。
一、加强现实情境和学生知识背景的导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学问题是教师活动开展的基础,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与导人时加以利用,从总体而言,就是初中数学课堂需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及联系和处理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的第二节“活动思考”内容时,着眼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向学生展示两道与学生的游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真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小明家买了一个高2米,长1.5米,宽60厘米的书柜,他家的书房门高1.8米,宽80厘米,这样的书柜能搬入书房吗?
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分为两大阵营,一边说“能”,一边说“不能”,说“不能”的一边人数少,急着让我点评,但我让他们中的四个人把讲桌抬出教室,然后,我把讲桌侧放于地,再让他们侧着抬回教室,这时,所有说“不能”的学生都笑着说:“懂了,能!”一拥而上,扶起讲桌,抬回原处,我只是问一句:“数学能使人聪明吗?”得到的回答是:“能!”从这次活动中,我惊奇的发现,学生在快乐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且眼疾手快,语言流畅,思维敏锐。学习效果极佳。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数学实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中,借助动手操作理解的内容不少,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由于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些活动,老师要适当指导,必要时,要亲自演示,并指导观察探索,以防跑题而降低教学效果。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的“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从三个方向看”的内容时,都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让他们充分准备后,在操作中探索,操作后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都较深刻。
如在对“从三个方向看”的操作和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活动与交流,结果观察效果不一,然后,我又指导他们再观察,以主视图为例,让他们在几何体的正面,平视,并后退,适当拉远距离,以淡化几何体在外围的内部的曲面等轮廓,这样,其平面效果就出来了,最后检测证明,由于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中积极主动,测试成绩更优。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把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在合作交流式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合理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在每次合作学习中,老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
如,在学习“图形的变化”后,我展示了一道提高题。让学生组内、组间合作交流完成,问题:(1)画一条直线,把一个圆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2)有几种分法?画一条直线,把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有几种分法?(3)你是否能画出一条直线,同时把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
活动分三个层次:每一问都先组内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再评析打分。
第(1)问,在短时内完成,且答案较一致:只要直线过圆心,就能把圆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半圆,因此有无数种分法,各组得全分。
第(2)问,先小组展示出不一致的答案。有两种与四种之分,但没有一组得全分,立即引起全员关注,但各小组都慌乱,一致要求点拨,这时,我给每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条,并启发说:“每一个圆都有一个圆心,每一个长方形有没有中心呢?如有,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给找出来,并用笔在中心点上实心圆,”学生操作并交流,结果有的用对角线交点法确定了中心,有的用对边中点连线交点找出中心,我表扬了全员的聪明,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过长方形中心折叠,但不准过对角线、过对边中点连线折叠,然后沿折线用小刀分割,之后用旋转法,把上块以实心圆点为定点旋转180度后和下块对比,我问:“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致答道:“两块完全一样!”然后,让学生打破组界交流作品,我要求把完全一样的作品拿出来,结果无人响应,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抢答:“也有无数种分法,只要直线过它的中心,”我表扬了抢答的同学反应快捷,其余学生一致认同。
第(3)问,我点拨:“请借用问题(1)(2)的结果来解决第(3)问,”结果各组几乎用与解决第(1)问相同的时间解决了第(3)问,各组都得全分。
当然,在“让学生动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学习中,还应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兼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个性化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