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5日晚上播出的《新闻联播》中,一则领导人看望群众的消息引发关注。
这条消息的具体内容是:当天上午,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戴河看望了参加2013年暑期休假活动的专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广大专家等各类优秀人才,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北戴河,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是避暑胜地。因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七八月份前往休养和办公,而被与美国的戴维营、俄罗斯的索契并称为世界三大“夏都”。此间,领导人在北戴河进行的工作会议,外界习惯称之为“北戴河会议”。但与制度化的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比较,北戴河会议只是领导人就各种重大问题进行探讨的一个非正式平台,并不見诸报端。
刘云山在北戴河看望专家的消息,被时政分析者认为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为将要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准备了。
事实上,“北戴河会议”即便存在,也只是三中全会前一个节点。此前,高层领导已经通过一系列的会议、调研、政策颁布,为三中全会做好了准备工作。
调研、审计提供决策依据
纵观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大多锁定发展和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工作。”
今年也不例外,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谋划中国改革整体设计。”
改革,即改掉“存在明确问题的、不合理的、落后的、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发现问题,改革的前提当然也是发现问题之所在,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审计。
自7月以来,七常委分赴各地进行各种调研。此次集中调研是新领导集体自十八大走上前台后的首次密集地方之行。据统计,去年11月至今,七常委考察调研近50次,足迹遍布22个省市区,其中习近平的次数最多,其次是李克强,而四川是常委们考察次数最多的省份。
七常委密集调研地方,名义上是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然而更多实际意义则是彰显施政方向,也为未来施政收集更多可资借鉴的地方经验。
事实上,常委们的考察地点,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第一次离京调研,选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并向邓小平像敬献花篮。习近平此举被中外媒体称为“新南巡”,并猜测“中国下一个改革举措的脚本正在创作”。
而李克强当选后的第一次调研,选在江西九江。据统计,李克强的五次考察,足迹正好契合十八大报告所提的“新四化建设”展开,深入农村,视察一些在文件上、会议上看不到的情况。这正是中央领导需要下地方考察的最重要原因。
除了密集的调研,全国各地正在刮起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
据媒体公开报道,经过2至3天审计署的电视电话培训,中央至乡镇五级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揭开序幕。多位参加培训的人士证实,此次审计范围首次包含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性债务,多数地区要在90天内完成主要工作。广东省审计厅一名人士更是透露了具体的时间节点—要在9月底前完成这项工作。这意味着此轮审计风暴很可能是为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革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对经济进行全面梳理
按照惯例,三中全会前,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将出炉,决策层将据此对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作出判断,经过密集的地方调研,对经济进行全面梳理,同时也会出台一系列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
金融领域很多投资者都很期待三中全会的召开,因为会上很可能会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资本市场的改革。史玉柱说:“股市两个月内好不了,三中全会就会好。”他之所以由此判断,一方面是三中全会前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即为改革风向标,另一方面源于历届三中全会对股市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全球智库峰会上说:“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改革的制度变迁的新季度,7、8、9月,可能还要到第四季度的10月份,将会出现一系列改革的动作和信号。”据《南方周末》报道,眼下的北京,气氛微妙而高涨,各种讨论、研讨会密集召开,仅在金融领域,一些智库、商业银行应国务院之邀,已经提交了十余个改革方案。
从调研到经济新政,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魄力和决心清晰可见,也使得外界对未到来的三中全会愈发关注。
政治局会议确定召开时间
一般来说,三中全会的时间确定会在会前的政治局会议上。
按照常规,政治局会议每月都会召开一次,时间多选在月末。进入2013年之后共举行了五次政治局会议,第一次于1月28日举行,议题为和平发展道路;第二次于2月23日举行,议题为依法治国;第三次于4月19日举行,议题为廉政建设;第四次于5月24日举行,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五次会议于6月25日举行,议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次会议于7月30日举行,议题为经济改革。
纵观往年的7月政治局会议,主题基本都是研究经济问题,有时也会在此会议上确定下半年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题,譬如,2007年、2010年、2011年三年7月政治局会议即决定了当年下半年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程。如7月政治局会议未确定此议题的,一般会在8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决定。
北戴河会议最后定调
如果说前面的各项会议、调研、梳理是“热身活动”,那么“北戴河会议”就是最直接全面、清晰透视三中全会的窗口。
按照惯例,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国家领导人一般都要到北戴河进行避暑,同时,间或办公议政。在这期间召开的会议便被冠之为“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会议”之所以引人瞩目,除了与会者的身份,还有其不可替代的超然地位,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决定和人事方案,都是在北戴河作出的。例如,多次党代会之前的酝酿会议以及1958年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的决策。很多时候,“北戴河会议”为重大政策定方向,为紧接召开的中央全会定调。
当然,“北戴河会议”只是一个惯例式称呼,它不是一个既定的程式,没有所谓的哪天开幕、哪天闭幕。即便不在北戴河,会议依然能够召开,该确定的议题依然会确定。只是基于该会议不是公开的会议,且属于边休假边开会之性质,不见诸报端当也属可理解之事。
8月14日,曾在北戴河看望专家的刘云山,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在北京召开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随后的几天,《新闻联播》也陆续报道了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接见外宾、主持会议的忙碌身影。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动向,三中全会将是一个风向标,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Johnson)表示:“无论怎样,这次全会会成为一个分水岭。”
>>中国的三中全会,为何引发世界关注?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境外媒体的报道比境内媒体要多得多,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闻联播》上的出现频率更是深入分析。为何中国的三中全会,会引发国际关注呢?这与三中全会可能会推出改变中国进而影响世界的“国策”相关。譬如,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就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三中全会”,即“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自十四大以来,一中、二中全会的作用主要是人事工作部署安排,三中全会主要是施政纲领的公布。对于换届期来说,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完成了人事上的到位和稳定,三中全会尤为瞩目,新一届领导集体未来5年的施政蓝图、将推出的各项政策、改革的领域等等,这些动态都将从三中全会中得到释放。而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说,三中全会所勾画的施政蓝图,也是他们向世界展现中国、赢得国际支持的重要窗口。
这条消息的具体内容是:当天上午,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戴河看望了参加2013年暑期休假活动的专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广大专家等各类优秀人才,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北戴河,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是避暑胜地。因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七八月份前往休养和办公,而被与美国的戴维营、俄罗斯的索契并称为世界三大“夏都”。此间,领导人在北戴河进行的工作会议,外界习惯称之为“北戴河会议”。但与制度化的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比较,北戴河会议只是领导人就各种重大问题进行探讨的一个非正式平台,并不見诸报端。
刘云山在北戴河看望专家的消息,被时政分析者认为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为将要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准备了。
事实上,“北戴河会议”即便存在,也只是三中全会前一个节点。此前,高层领导已经通过一系列的会议、调研、政策颁布,为三中全会做好了准备工作。

调研、审计提供决策依据
纵观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大多锁定发展和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工作。”
今年也不例外,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谋划中国改革整体设计。”
改革,即改掉“存在明确问题的、不合理的、落后的、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发现问题,改革的前提当然也是发现问题之所在,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审计。
自7月以来,七常委分赴各地进行各种调研。此次集中调研是新领导集体自十八大走上前台后的首次密集地方之行。据统计,去年11月至今,七常委考察调研近50次,足迹遍布22个省市区,其中习近平的次数最多,其次是李克强,而四川是常委们考察次数最多的省份。
七常委密集调研地方,名义上是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然而更多实际意义则是彰显施政方向,也为未来施政收集更多可资借鉴的地方经验。
事实上,常委们的考察地点,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第一次离京调研,选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并向邓小平像敬献花篮。习近平此举被中外媒体称为“新南巡”,并猜测“中国下一个改革举措的脚本正在创作”。
而李克强当选后的第一次调研,选在江西九江。据统计,李克强的五次考察,足迹正好契合十八大报告所提的“新四化建设”展开,深入农村,视察一些在文件上、会议上看不到的情况。这正是中央领导需要下地方考察的最重要原因。
除了密集的调研,全国各地正在刮起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
据媒体公开报道,经过2至3天审计署的电视电话培训,中央至乡镇五级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揭开序幕。多位参加培训的人士证实,此次审计范围首次包含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性债务,多数地区要在90天内完成主要工作。广东省审计厅一名人士更是透露了具体的时间节点—要在9月底前完成这项工作。这意味着此轮审计风暴很可能是为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革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对经济进行全面梳理
按照惯例,三中全会前,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将出炉,决策层将据此对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作出判断,经过密集的地方调研,对经济进行全面梳理,同时也会出台一系列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
金融领域很多投资者都很期待三中全会的召开,因为会上很可能会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资本市场的改革。史玉柱说:“股市两个月内好不了,三中全会就会好。”他之所以由此判断,一方面是三中全会前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即为改革风向标,另一方面源于历届三中全会对股市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全球智库峰会上说:“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改革的制度变迁的新季度,7、8、9月,可能还要到第四季度的10月份,将会出现一系列改革的动作和信号。”据《南方周末》报道,眼下的北京,气氛微妙而高涨,各种讨论、研讨会密集召开,仅在金融领域,一些智库、商业银行应国务院之邀,已经提交了十余个改革方案。
从调研到经济新政,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魄力和决心清晰可见,也使得外界对未到来的三中全会愈发关注。
政治局会议确定召开时间
一般来说,三中全会的时间确定会在会前的政治局会议上。
按照常规,政治局会议每月都会召开一次,时间多选在月末。进入2013年之后共举行了五次政治局会议,第一次于1月28日举行,议题为和平发展道路;第二次于2月23日举行,议题为依法治国;第三次于4月19日举行,议题为廉政建设;第四次于5月24日举行,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五次会议于6月25日举行,议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次会议于7月30日举行,议题为经济改革。
纵观往年的7月政治局会议,主题基本都是研究经济问题,有时也会在此会议上确定下半年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题,譬如,2007年、2010年、2011年三年7月政治局会议即决定了当年下半年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程。如7月政治局会议未确定此议题的,一般会在8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决定。
北戴河会议最后定调
如果说前面的各项会议、调研、梳理是“热身活动”,那么“北戴河会议”就是最直接全面、清晰透视三中全会的窗口。
按照惯例,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国家领导人一般都要到北戴河进行避暑,同时,间或办公议政。在这期间召开的会议便被冠之为“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会议”之所以引人瞩目,除了与会者的身份,还有其不可替代的超然地位,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决定和人事方案,都是在北戴河作出的。例如,多次党代会之前的酝酿会议以及1958年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的决策。很多时候,“北戴河会议”为重大政策定方向,为紧接召开的中央全会定调。
当然,“北戴河会议”只是一个惯例式称呼,它不是一个既定的程式,没有所谓的哪天开幕、哪天闭幕。即便不在北戴河,会议依然能够召开,该确定的议题依然会确定。只是基于该会议不是公开的会议,且属于边休假边开会之性质,不见诸报端当也属可理解之事。
8月14日,曾在北戴河看望专家的刘云山,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在北京召开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随后的几天,《新闻联播》也陆续报道了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接见外宾、主持会议的忙碌身影。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动向,三中全会将是一个风向标,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Johnson)表示:“无论怎样,这次全会会成为一个分水岭。”
>>中国的三中全会,为何引发世界关注?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境外媒体的报道比境内媒体要多得多,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闻联播》上的出现频率更是深入分析。为何中国的三中全会,会引发国际关注呢?这与三中全会可能会推出改变中国进而影响世界的“国策”相关。譬如,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就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三中全会”,即“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自十四大以来,一中、二中全会的作用主要是人事工作部署安排,三中全会主要是施政纲领的公布。对于换届期来说,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完成了人事上的到位和稳定,三中全会尤为瞩目,新一届领导集体未来5年的施政蓝图、将推出的各项政策、改革的领域等等,这些动态都将从三中全会中得到释放。而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说,三中全会所勾画的施政蓝图,也是他们向世界展现中国、赢得国际支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