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字的明信片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生前是一个善写的人。
  记得我上女子学校初中一年级首次离家时,还不到三天,父亲就寄来了信。
  尽管时任一家保险公司的分公司经理,但是父亲依然一笔一画、毫不草率地用大号笔写着“向田邦子女士”,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称谓,我很吃惊。本来父亲在写给女儿的信中使用“女士”这样的称谓也未尝不可,然而直到四五天前,我还被“喂!邦子”这样叫来叫去,“混账东西”的骂声,甚至挨拳脚也是常有的事。也许正因为如此突然的变化,才会让我感到有些難为情和过于慎重吧。
  信的内容,很规矩地以季节的问候语开头,从东京新公司宿舍的房间布局一直写到院子里花木的种类。在信中,父亲称呼我为“贵女”。“虽然以你的学历来说也有很难的汉字,你就当作是学习一样认认真真地去查字典吧。”像这样的训诫也被包含在内。
  只穿一条兜裆布在家里踱来踱去,喝酒,发起脾气来就对老婆孩子挥舞拳脚的父亲的形象怎么也找不到,有的只是充满着威严和爱女之情无可挑剔的父亲形象。
  虽然是个暴君却又有腼腆一面的父亲或许只会用这种比较见外的方式给自己的女儿写信吧。又或者,他是想试着在信中做一回平时因为难为情而扮演不了的父亲的角色吧。
  信有時一天就来两封。离家居住的一学期下来已积累了不少的数目。我用橡皮筋把这些信件扎成捆,保存起来。
  我很怀念那些信,但是如果要说在自己心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则要数那些由父亲写的寄往地址与人名并由小妹写的正文的明信片。
  战争结束那年的四月份,正念小学四年级的小妹因为学童疏散的缘故要到甲府市去。尽管早一年的秋天,念同一所小学的大妹就被疏散到了别处,但小妹因为年纪太小,显得那么可怜,父母对她很不放心。由于三月十日的东京大空袭,我们家的房屋被烧为灰烬,全家仅以身免。
  与其这样全家一起死去,还不如让小妹疏散到别处去,父母下定了这样的决心。
  夜幕降临,昏暗的电灯下,母亲用当时算得上贵重物品的平纹白布缝制了一件汗衫并附上了名牌儿。父亲一丝不苟地在许多明信片上写上寄往自家的地址和人名,并嘱咐小妹说:“一切都好的时候,就在卡片上画一个圆圈,每天拿一张投到邮筒里去。”小妹当时还不会写字。
  把大大的一捆只写了寄往地址和人名的明信片塞进背包,抱着盛菜粥用的大海碗,小妹就仿佛去远途旅行一样欢跳着出了门。
  大约一星期后,第一张明信片寄到了。打开一看,只见一个用红色铅笔画的似乎要从纸面上溢出的气势逼人的大大的圆。听陪同孩子去过的人说,当地的妇女会用红豆糯米饭和年糕团欢迎、款待他们等等。这同连南瓜莛儿都要吃的东京相比,确实该画一个大大的圆。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圆圈迅速地变小,用黑色铅笔画的可怜巴巴的小圆圈最终变成了一个“×”。
  那个时候,疏散在较近地方的大妹前去看望小妹,只见小妹当时正倚靠在校舍的墙壁上吮着梅干的果核,一见到姐姐,“呸”的一声吐掉果核就大哭起来。
  过了不久,画“×”的明信片也不见寄来了。疏散后第三个月,母亲前去接小妹回来时,只见正患着百日咳的小妹满头虱子地躺在大约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
  小妹将要回来那天,我和弟弟把家里菜园里长的南瓜都摘了回来。常常责怪我们把尚未成熟的小南瓜也摘下来的父亲那天什么也没有说。我和弟弟把一堆大到抱不住、小到只有拳头般大小的二十来颗南瓜通通摆成一排搁在客厅里。没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更能哄小妹开心的了。
  深夜里,一直趴在窗边守望着的弟弟突然大喊道:“回来啦!”
  听到叫声,一直安坐在茶室的父亲光着脚就冲了出去。在防火用的水桶前,父亲紧紧抱住消瘦了的妹妹的肩膀,放声大哭起来……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基于主动学习理念,探讨了支持幼儿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寻找教师工作的新方向。对幼儿来说,班级益智区是充满吸引力并极具挑战性的。在班级益智区,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自由探究,结合探究条件的改变,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幼儿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益智区;主动学习;多元融合;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
札幌眼下正是割冰的盛时。不,也许应该说是割雪。  今年的札幌,比起歷年来雪都下得多。这不,进入二月之后,又忽然下起来了。  讽刺的是,往年一到二月初旬的雪节,雪就下得少,因而引起骚动。自卫队出动卡车,从近郊向真驹内和大通公园的会场里运雪。但是,等到雪节刚结束,大雪纷纷而降。今年也是一样。  一月,西高东低的气压分布比较稳定,气候寒冷,雪也少。进入二月,气压分布失衡,大雪就来了。  下雪天气候温和,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  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  受家庭影響,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或者是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这个行当。
水晶簾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高骈《山亭夏日》
一树桃花开了,开在木窗前,像一页诗经。  每年的春天,我总喜欢去看桃花,桃花是春天的主角。一进入桃园,便被扑面而来的粉色俘获,一树树,一串串,千朵万朵连起来一片片,像天上的祥云,偶有稀疏的几枝,亦有着诗境的灵动。  桃花的优雅与风韵只给懂桃花的人。桃花出现在原野里,像西施出现在吴宫,莲步轻移,罗裙微动,明眸善睐,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在桃花丛中走着,仿佛是入《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
那个地方叫盐坡尾。海边的一条村。  跟南方大部分村庄一样,盐坡尾高高矮矮的房子散落在簕竹中间。竹林中间辟出一条泥路,串通村子东西两头。出村子,要么从村西出,要么从村东出。  竹子是天然屏障,护卫着这个村子。  一九四九年某日,夕阳西下,鸡狗声不闻,村子笼罩在死寂之中。外婆说,鸡抓到笼子、猪狗赶到小屋,都关起来了。女人带着孩子,关着门,躲在家里的墙角处。所有男人拿着禾镰、禾叉、大刀,集中到东西两处村
我时常会想起4年前那个冬日的下午。  我坐在物理竞赛的考场上,面对一纸的公式和模型深感绝望。那时我上高三,在全校被寄予厚望的理科重点班,成绩又在班里数一数二,参加竞赛是我作为优等生的义务。几乎是学生时代的唯一一回,我打算反抗:我把试卷翻到背面,“唰唰唰”地写起了小说,起名为《北京以北》。故事在我脑子里积攒有一段时间了,那是一个出生于江南的少年的故事,他偶然发现自己是京城旗人后裔,于是北上探寻关于祖
惊呼声起,一段亮蓝的水从翠绿幽谷中跳出来。  多么纯净的蓝,多么澄澈的蓝,多么鲜亮的蓝!蓝得让人瞠目结舌,蓝得让人心旌荡漾,蓝得让人欢欣鼓舞。即使翻遍色系谱,也找不到合适具体的蓝来定义它。它的蓝,是与世隔绝的蓝,是空前绝后的蓝,是绝无仅有的蓝,是提炼且融合了多种蓝调基因的绝美的蓝,只属于这卧龙潭,属于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荔波大山。  更神奇的是,白云水上生!  洁白的、缥缈的、通透的、丝丝袅袅的像是
这一《远山淡影》是其惊艳文坛的处女作,揭露了回忆下情感的扭曲与人性的疏漏。  2017年诺贝尔奖对石黑一雄的颁奖词是:“他用克制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道深渊。”  而我,正在透过玻璃窗一窥深渊的淡影。  文章开头是典型的石黑一雄式,笔触是灰白,节奏是平缓,以“我”——悦子的回忆为开端,在短短五日的回忆中,“我”穿越三十年的光阴,与远方模糊的自我相吸相斥。“我”记起 “我”三十年前的淡淡之交佐知子;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