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折射率镀膜聚合物波导传感器的制备

来源 :光学仪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利用倏逝波传感的光纤传感器的灵敏度问题,仿真并验证了一种基于高折射率镀膜的光纤传感器.首先两根光纤之间利用激光诱导波导自行成技术形成聚合物波导,并在波导表面镀上一层高折射率Ta2O5薄膜以增强波导表面倏逝波强度,从而增加传感器灵敏度.根据聚合物波导制备结果,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Ta2O5的厚度进行优化和仿真,并根据此仿真结果选取70,100和150 nm 3种厚度制备高折射率镀膜聚合物波导传感器.光谱测量结果表明,Ta2O5膜在100 nm厚度下,该传感器对罗丹明B水溶液可获得吸收光谱1×10?8 g/mL的检测极限.该传感器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制作简单、灵敏度高的优点,在各个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基于超快时间分辨光谱实验手段,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生长的ReS2薄膜的超快载流子动力学和太赫兹发射.分别利用光泵浦探测和光泵浦太赫兹发射两套系统对ReS2薄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ReS2薄膜具有超快的载流子热化过程和亚纳秒量级的复合过程;在飞秒激光泵浦下能够产生频谱宽度为2.5 THz的太赫兹辐射.通过分析太赫兹辐射随泵浦光入射角改变而出现极性相反的现象,得出ReS2薄膜产生太赫兹辐射的主要机制为表面场效应.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ReS2薄膜对
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新能源比重的增加为配电网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为提升配电网应对不确定因素扰动的能力,提出了面向态势全感知的高弹性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模型.首先,给出了高弹性配电网态势全感知的定义,基于高弹性配电网的关键业务得到优选的态势感知设备集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弹性配电网的态势感知设备进行优选,在保证配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的经济与环保效益;最后,实际案例分析表明,所构建的高弹性配电网一二次规划模型能够以较低的经济成本为代价显著改善网络的可靠性、自愈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削
针对传统微纳光纤直径测量方法操作复杂、重复性差且易于损伤光纤等问题,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微纳光纤直径测量系统.首先,对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和二值化分割,其次,通过Canny边缘算子实现微纳光纤边缘初定位,最后,基于改进Zernike矩的亚像素检测方法精确定位了亚像素级边缘.此外还提出了结合Hough变换与最小二乘法的算法拟合亚像素级边缘点的方案,将系统微纳光纤直径测量精度提升至纳米级.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3.51%以内误差的自动化测量,运行时间为2.671 s,更适用于微纳光纤尺寸的高精
针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频发的情况,亟须尽早发现、准确判断、快速处置,提出了一种对变电站内消弧线圈控制器、接地选线保护装置的运行信息和工况信息进行监测管理、分析应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与变电站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相融合,涉及单相接地信息数据的采集、转发、处理等过程.主要阐述了该系统的架构、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情况和主要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单相接地信息监管系统对提升运维管理水平是可行的.
针对大功率光学器件和设备的热严重影响其稳定性、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回馈的智能高效热电散热系统.利用基于改进的增量式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快速实现高精度温度控制,通过能量回收机制实现热电制冷器(TEC)制冷效率的提升.采用光伏充电为主、电源充电为辅的电源管理策略,通过上位机监测与控制实现对两组蓄电池的高效充放电切换.同时,利用Python+PyQt5为散热系统搭建可视化图形操作界面.研究表明,设计的实验系统实现了对TEC器件的电路信息监测与温度高效控制,可为解决大功率光学器件和系统的
为了研究微波频率下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中环偶极子的激励和耦合效应,设计了双层紧凑型金属圆盘结构.该金属圆盘结构由双层单裂谐振环阵列及介质板组成.采用微波激发该结构上层环偶极子模式,再利用介质板耦合到下层环偶极子,实现环偶极子级联耦合.通过调整上下谐振环的阵列数量,谐振口的大小以及中间介质板的介电系数的变化,获得双层阵列的上下环偶极子模式的耦合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产生多峰环偶极子效应,丰富了对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中环偶极子模式间耦合效应的认识,可为新型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焦炭作为重要的炼铁原料,其热态性能的优劣备受关注.而同一种焦炭使用不同热性质评价体系(CRI、CSR、CRR25、CSR25)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根源在于对焦炭溶损反应机理的认知不够深入全面.焦炭发生溶损反应过程中,气体非等摩尔扩散这一因素常常被忽略,导致对焦炭溶损反应机理的认知出现偏差.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焦炭溶损反应机理,建立了考虑气体非等摩尔扩散的溶损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工业焦炭与CO2在1100~1300℃溶损达到25%的气化反应试验,通过对比考虑和不考虑气体非等摩尔扩散的CO2内扩散
分布式能源大量接入增强了电力系统不确定性,更容易出现电力不足或过剩的情况,为此需要的资源整合优化可以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实现.为解决配电网中分布式新能源、柔性负荷、储能等多种资源在虚拟电厂中的聚合与优化配置问题,定义了配电网中各项可控与不可控资源的柔性描述,以固定值、偏差量的形式描述其分布的柔性区间,并基于柔性参数的计算建立了以可控柔性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虚拟电厂柔性优化规划模型,通过柔性平衡条件和基本的不等式约束计算得到规划模型最终的约束条件.通过实例演算,表明该求解虚拟电厂柔性优化规划模型可以考虑经济性与规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终端设备的大面积接入是大势所趋,智能终端设备接入后的配电网运行模式亟待研究.首先,研究了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supervisory terminal unit,TTU)在电力系统中的信息采集和通信方式;其次,结合TTU的及时响应和智能处理优势,研究了新型智能配电网的运行模式,建立了智能配电台区运行的分布式自主弹性调度模型;最后,以算例的形式进行了验证分析,证明该调度策略不仅可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水平,而且能够在小概率高风险
由于时间跨度大并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电力系统中长期负荷预测需要从大量数据中挖掘负荷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际应用中常常面临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的中长期负荷预测以降低样本不足对预测精度的影响,模型将源地区电力负荷及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样本进行迁移以扩充目标地区数据集,通过隐变量描述不同源地区的特征,继而对目标地区和源地区建立集成模型进行预测.通过实际算例进行验证,所提出的模型能有效降低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