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双赢——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使之和谐统一,达到语文教学中的双赢。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素材积累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发表’,二者是‘积蓄’与‘倾吐’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
  首先,利用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课内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最重要形式,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体通过阅读积累素材为作文服务。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对文中小山及小屋环境的描写既要分析出文中描写的美感,又要提醒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重点段落加以重点记忆。如第五段“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学生记住这段描写完全可以稍加改动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增加文章的色彩和感染力。其它文体阅读亦是如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内阅读积累大量好的素材,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就会饱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次,利用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勤于读书,逸于作文”,但光凭课内阅读积累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部分上课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精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外阅读增长见识,并通过感悟思考培养出分析与表达能力。这样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的知识和感悟被积累下来,在作文时灵活地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素材,学生就会改变“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与档次。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完善、凝练自己的写作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词汇和语言积累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阅读就会被架空,从而直接影响到写作时的语言表达。在阅读中充分积累语言,作文的面貌则会焕然一新。一首清新优美的古词、一段典雅浪漫的句子用连贯的笔法用于文中,学生的文章一定会生动吸引人。历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因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文笔好而取胜的为数不少。如一篇作文开头“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那是《诗经》中的一注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山庄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作者生动优美细腻的语言,没有丰富的词汇语言积累是写不出来的。这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刻意地积累词汇、语言,然后灵活运用到写作中,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文章也会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3、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一篇文章只有厚重的素材、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是不够的,必须用灵活、恰当的写作技巧将这些素材、语言按照最适合的方式组织起来,一篇完美的文章才能形成。
  首先,选材是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有鲜明特征的代表性文章,引导学生去探索选材的技巧。如学习《背影》一文,可以通过分析父亲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一段。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拖着肥胖的身体吃力地过月台这一幕,让本来觉得自已已经独立父亲来送行是多余的“我”潸然泪下,也更让学生们读之感到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出文章的选材特点和优点: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表达真挚细腻的感情。可以让学生们也找出身边一段真实的回忆写作揣摩。这样可以纠正学生们为了得高分而编写一些雷同的、感情不真挚的奇、大事件,使文章以情取胜。
  选材确定后,思维布局是关键。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细致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对不同文体的思路进行探索、分析、归类。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时要关注情节的发展;阅读议论文时要思考作者论证的过程;閱读说明文时要思考说明顺序和方法;阅读诗歌时思考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情节,烘托意境的。
  丰富的材料加之合理的布局,一篇好的文章已初步形成。接下来就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方面的技巧了。其中修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一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应重点讲解景物描写,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的同时,也学会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简短的一段景物描写,比喻、排比、通感三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美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对其进行仿写掌握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行文中。除了这些,描写方法,叙事方法等一系列写作技巧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取,并经过仿写、研究、思考内化为自己的技巧用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并总结掌握了各种文体的选材、构思、修辞等技巧,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显得轻松自如。写作的内容也会由苍白无力变得丰富充实,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联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用各种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为作文进行素材积累、语言完善、技巧提高和情感迁移。这样,二者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的效果,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双赢,对现代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曹茂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着力解决的两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8月第5期
  3高月琴《浅谈阅读与写作》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年11月
  4夏兆玲潘薇《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高颖《谈阅读与写作教学》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年第3期
其他文献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学会学习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将决定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只有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
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八年级(Go for it)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各地不断完善的中考英语考试说明,听、说、读、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英语作文最直接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每个语言教师,特别是每个考生都十分关注的事。可是,由于受传统习惯和某些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轻听、说、读尤其是写作重枯燥乏味的
摘要:“新课改理念”,就必须面向全体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学生获得、验证或巩固知识,并掌握有关操作技能,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称为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类型可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此,本文联系具体实践就如何设计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一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在高度亢奋状态下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的思维势态,是被感知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结合、相撞击的一个必然结果。王勃写《滕王阁序》、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梁》、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是灵感一来,毫不费心血,信笔疾书,一挥而就,无意中写成广惊世之作。可见灵感有时在写作中就成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