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实践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户外做的一些考察、社会调查及模拟实验,主要是考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具备符合课程考核要求的行动能力。地理学科具备实践性,能使学生深刻地感悟与理解环境与人地关系之间的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否合理地运用地理工具完成指定的实践活动,能否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实践力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需要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地理实践力加以运用升级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6-0026-02
  引 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基于此,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改进,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在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没有将地理实践化,所谓实践只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这一目标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核心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同样对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渗透到活动过程中,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与安全问题限制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地理是一门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师需要在准确地讲解知识内容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高中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时间特别紧张,尤其到了高三阶段,各学科的复习压力更是限制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每次地理实践活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课时的安排上,一个学期组织一两次活动还是有可能的,但每个课时都组织实践活动实属不易。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安全是开展活动教学的前提,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有时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下,多数教师不愿意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1]。
  (二)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能力
  大部分地理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更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地理课外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自身实践能力都不强的情况下,很难更好地去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合理方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行星地球”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综合题目设计如下问题: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地球与其他星球存在哪些特殊性与差异性?地球存在生命体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一系列问题能让学生对地球有基本的了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探索兴趣,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2]。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渗透
  要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动态认知及全面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理念与素养。例如,在“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一开始,教师应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主动探究问题远比被动探究问题更高效,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看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其多角度思考问题及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自身,讲一讲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本身的规律与特征,逐步深化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讨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时间宜控制在15分钟左右,当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其地理实践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需邀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更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利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考虑到这种情况,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地理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借助多媒体设备,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方式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自然灾害”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生动的图片及精彩的动态视频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能深化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与世界观。
  (四)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加课题研究、专家讲座是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地理实践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地理知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地理实践教学中。   例如,在“资源及生态保护”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具体、真实发生的地理情况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户外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为学生指明探索、研究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促使其能够顺利完成户外探索任务。下课前,教师还要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确保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教师应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走进自然去探索、发现,在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地理实践计划,教师需要“精打细算”,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年四季的变化时,就可以利用地球仪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时间的地理探索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标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及地质特点提出探究问题,还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从而完成实践报告,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最直观的体现,当遇到一些复杂的地理问题时,学生发挥综合能力,能有效解决难题。若是结合实际条件来分析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际问题有更透彻的理解,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例如,不少城市都在竞争一线城市的指标,学生可以基于这个主题,选择一些熟悉的地区的开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查找相关资料,得出最佳分析结果,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加以改进。
  结 语
  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地协调观念,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当然,最根本的教学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体现学习高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是有效的实践手段。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都是长期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周灿.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初探[J].信息周刊,2019(03):385-386.
  朱时林.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几点认识[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4):38-40.
  杨新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为导向[J].名师在线,2019(20):62-63.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3.6—),女,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其他文献
戴老汉爱唱戏,尤其喜欢唱家乡的茂腔。  戴老汉在驮儿山脚下,垒砌了一间茅草房,养了鸡狗鹅鸭和羊,每日把牲畜往草丛中一撵,或躺或卧或挺直了腰板,对着他的热心听众——鸡狗鹅鸭羊们,还有蓝天白云、碧草绿树歌唱。戴老汉也自编自唱,偶尔也会搀杂随意的动作,就这样无忧无虑愉快地生活着。  天暖了,花开了,蜜蜂也唱响甜蜜的事业了。日头金亮亮的,戴老汉感到心头暖意融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赵美蓉观灯》。正唱在兴头
杨慧,女,1981年4月出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起先后被中央民族大学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16-2019,2019-2022被评为中央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2018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2020年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担任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学校与家庭社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
摘 要:幼儿教育重在启蒙与培育,旨在从德、智、体、美、劳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幼儿进行系统化的启发与培育,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应当立足此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自主研发和设计高效的游戏化课程,构建寓教于乐的教育系统,让幼儿在充满知识与智慧的游戏中受到启蒙。因此,本文从教师岗位培训、游戏化课程建设、游戏化教育氛围营造、家园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