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济水作为一条古代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的水系,具有独特的水文化特点和优势。济水文化同时对济源可持续发展水利产生巨大的影响,新时期我们要继承发扬济水文化精神,创新丰富济水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文化 济水 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人,逐水而居;城市,傍水而建。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与支撑。因此,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中国治水历史悠久,持久治水创造的治水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水利事业和水事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生命的依托、万物的源泉。我国水利建设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远在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遍布我国各地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这些水源的附近,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存在。这就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
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这些活动又都具有一定的方式,活动方式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只存在于人们实践活动过程中。这些活动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一方面在各种社会物质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巩固、强化;另一方面又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而形成习惯和传统,使它在其客观物质基础消失后仍保持和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由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水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而各个时期、时代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工作中,从而进一步促进那个时期、时代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水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水利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生质的飞跃。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二、济水的水文化优势
(一)济水源头王屋山独具文化气息
济水在古代不仅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她的源头王屋山更是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王屋山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沇水即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那么谁导沇水呢?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说:“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也就是说,是治理黄河的大禹将王屋山的沇水疏导成为济水的源头。随着山川河流的变化,太乙池之水穴地潜流到济源市内的龙潭寺、济渎庙内北海池复涌为泉。
王屋山是我们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和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发源地。远古神话是新石器时期人们所创作的故事,距今约5000至10000年。原始神话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人类起源的认知和解说。“女娲补天”是人类创世神话故事,学术界公认其原创地就在王屋山区的小沟背,这里有传说故事中的五彩石、鳌背山、娃娃崖等。
战国时代列御寇《汤问》中的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亦取材于王屋山。这则寓言故事以充满浪漫色彩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愚公老人大智若愚,“叩石垦壤、毕力平险”,这种敢于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脚踏实地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济水是千年朝颂,一部祭祀史的缩影
济水对我们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从历朝历代皇家把济水作为神灵祭祀也能得到佐证。《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秦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曰济、曰淮、曰江、曰河。”可见,统一中国后的秦代就已经把祭祀山水列为国家典章制度,而在四渎中将济水列为首位。之后,历代帝王均在济水之发源地对济渎进行隆重的祭祀。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特赦建济渎庙,又名清源祠。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封四海、四渎。并将北海神祠建于济渎庙内,同时接受国之盛典祭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代帝王对济水的封号有,唐玄宗加封济渎为清源公,宋徽宗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等等。
在中国的山山水水间,以水神为隆重祭祀的庙宇,现在恐怕唯济渎庙独尊了,历代对济水连绵的封赠和祭祀,形成的祭祀文化,不啻为济水文化的重要篇章,也不啻为古代山川祭祀史的缩影,它昭示着济水流域内的古文化丰富灿烂,独特鲜明。祭祀文化既有上自帝王的大气派,也有黎民百姓的寻常朝拜,同样有难得的文化意趣。古时,人们年年致祭济渎庙,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常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纷纷到济水之滨去洗濯,洗去宿垢,祓除不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谓之“修禊”。
(三)“清”是济水和济水文化的又一大特色
济水虽无长江、黄河那种滔天巨浪式的霸道,却折射出母性的光辉。济水的力量在于她品格的清正,在于她演化出的人格魅力。表里皆净、秀色澄澈是济水最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用一个“清”字来概括。济水流向不同于一般河流,她的河道在今天荥阳附近与黄河发生交叉,由此产生了济水“越河独流”的神话。《尚书•禹贡》中所说:“入于河,溢为荥”,正是描写济水与黄河发生了交叉,但济水流出黄河后仍然清澈,不被黄河所污。虽然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已不大有可能,因此,也正是这种穿越黄河,溢出后仍然清澈,不被浊河所污的特性,才被古人赋予了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
而文人的推波助澜又增添了济水文化的底蕴。唐代白居易《题济水》诗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诗人赞美济水就一个“清”字,只有济水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在诗人的眼中,除济水很难再找到如此高洁的节操。宋代诗人文彦博《题济渎》云:“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诗人赞美的同样是济水的高洁情怀。
“清”同样也是中国政治文化、人生信念乃至国人心理情绪的外化。中国历代官方和文人祭祀济水与其说是祭祀河神,不如说是对政治清明、社会清平、为政清廉和做人清白等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神灵的祭奠,那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综上所述,济水文化不仅蕴含了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而且她富含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的神韵,这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济水作为古代祭祀的对象,她的头上更是笼罩着巨大的光环。
三、济水文化对济源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影响
在济水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水文化的影响下,济源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在济源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济水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济水文化的内涵。
(一)50到80年代济源水利事业发展的成就
早在五十年代,济源人民就在“愚公移山”精神的影响下,改造太行、王屋二山,开展了“百库、千井、万窖、十万(亩)林”的群众性治理蟒河的大会战,把性暴如蟒的蟒河断腿(支流修库拦洪)、斩腰(拦河筑坝)、扎针(两岸打井挖窖)、披衣裳(上游封山造林)。经过7年奋战,终于把“恶蟒”变成了“善龙”,同时受到国家的嘉奖。六十年代济源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引沁济蟒”水利,挖“人造天河”。七十年代又向高山水利化进军,修“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投资一亿九千一百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1%。总体来说,六、七十年代“当代愚公”挖山不止,共劈掉300多个山头,移动八千多万立方土石。共修大小渠道2400多条,总长4000公里,相当于两条京广线的长度;穿山凿洞774个,长167公里,相当于济源到郑州的距离;架设渡槽240座,长20公里。呈现出一派“座座水库映蓝天,条条渠道银光闪,层层梯田山间挂,山披绿装树参天”的新景象。到了八十年代,愚公精神又被注入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注重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挖文化落后的大山,过去全市10万名学生中,有1/3就读于古祠、古庙、窑洞里,1/2以上的学校摆脱不了“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个土孩子”的“三土”环境。如今,不管到哪里,凡是看到最漂亮的楼房都是学校,全市中小学校实现无旧房。
(二)90年代现代水利工程事业小浪底工程的建设
九十年代济源的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更大、投入更多、科技含量更高,步入了现代化水平。位于济源市西南30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横跨洛阳和济源两地,主体工程在济源。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它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杰作。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水库位于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三)黄河第一滩:西滩的“筑坝护岛”水利工程的完成
位于济源市境内12平方公里的“西滩”是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滩,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美誉,传说为大禹之父伯鲧从玉帝处偷来的神土堆积而成,除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近十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育,其中不乏珍奇鸟类。但小浪底水利枢纽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库截流蓄水后,“万里黄河第一滩”将被完全淹没,代之以23平方公里的水域。然而济源人民在深厚的济水文化的影响下,凭借其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筑坝护岛”水利工程。整个筑岛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其中人工筑岛投资2091.04万元,建设水景特色餐厅、水上休闲乐园、游泳池、水底世界等旅游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而为保护黄河水源不受污染,人工岛上还建有小型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各一座。这一系列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说明济水文化的高洁品性深深的烙在济源人民的心中,并且这种品性在新时代已经演化成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水文化。
(四)新时期济源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味,济源市立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了“用好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思路,力争通过有规划的开发建设,把济源市打造成一座以水景为特色的风景靓丽的灵秀之城。济源市已经根据济源水资源丰富多彩的实际,经专家反复论证,完成了济源水资源开发规划计划,着手建设交了一批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济渎庙区域综合开发,五龙口温泉综合开发,西霞院——小浪底滨河大道综合开发,曲阳三湖区域综合开发,依托重点水利工程实施综合开发等。围绕这五个项目,投资旅游项目、房产项目和可盈利水利项目,实现了水利工程事业和综合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四、继承发扬济水文化精神, 创新丰富济水文化内涵
水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水文化的传播、推广是水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更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因为水文化和水利事业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水文化不断促进水利事业积极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新的观念和行动来促成水文化的发展,反之水文化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水利事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工程坚固、实用,缺乏追求内在与外观、工程与环境协调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破就水论水、就河论河的传统局限与束缚,努力创造水与城、水与景、水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水文化研究要始终坚持弘扬先进文化,通过一个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水利工程展示形象,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先进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生产力,建设水文化也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水文化研究要通晓本地区的历史,把握地域特色,正确处理好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与展示当今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要立足古今历史事实,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对待历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先进的历史文化要不惜力量加以保护、挖掘与利用,让其重现生机,为发展增辉。同时也要努力弘扬当代先进文化,展示经济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用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化景观去感染人、熏陶人。只有坚持“扬弃”,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水文化的发展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济水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由“丽城花园”冠名的济水文化节,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对济水文化品牌进行形象策划和整体包装,吸引众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济水文化节包括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型祭祀表演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宠物表演让人开怀大笑,“狗拉车”稀奇罕见;杂技表演惊险刺激,特别是蹬缸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来自洛阳的“面人李”表演的捏面表演惟妙惟肖,五顔六色的面团眨眼间便被捏成了形象逼真的动物,让人看了喜不自禁。庙宇、回廊、古柏、石碑、甬道在这一道道“文化大餐”的映衬下,让人感觉时而回到了古代,时而又回到了现代。
2003年,济源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抢修济渎庙的决定,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目前济渎庙已整修一新,成为该市的旅游亮点和文化产业的支撑点。举办济水文化节的目的就是大力弘扬济水文化,努力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济渎庙旅游业发展,叫响济水文化品牌。
最后,我们相信济水文化能够凭其博大而深远的文化底蕴,在不断流淌的水文化长河中永远闪耀着自身的光辉,也相信济水文化能够对济源的水利事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勤劳、顽强的济源人民也一定能够在济水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建造更宏大的水利工程,并且在成功完成各项水利事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济水文化的内涵。
作者简介:
何占周(1965.10—),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水利系书记、高级讲师。
[关键词] 水文化 济水 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人,逐水而居;城市,傍水而建。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与支撑。因此,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中国治水历史悠久,持久治水创造的治水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水利事业和水事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生命的依托、万物的源泉。我国水利建设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远在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遍布我国各地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这些水源的附近,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存在。这就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
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这些活动又都具有一定的方式,活动方式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只存在于人们实践活动过程中。这些活动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一方面在各种社会物质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巩固、强化;另一方面又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而形成习惯和传统,使它在其客观物质基础消失后仍保持和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由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水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而各个时期、时代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工作中,从而进一步促进那个时期、时代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水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水利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生质的飞跃。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二、济水的水文化优势
(一)济水源头王屋山独具文化气息
济水在古代不仅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她的源头王屋山更是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王屋山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沇水即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那么谁导沇水呢?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说:“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也就是说,是治理黄河的大禹将王屋山的沇水疏导成为济水的源头。随着山川河流的变化,太乙池之水穴地潜流到济源市内的龙潭寺、济渎庙内北海池复涌为泉。
王屋山是我们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和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发源地。远古神话是新石器时期人们所创作的故事,距今约5000至10000年。原始神话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人类起源的认知和解说。“女娲补天”是人类创世神话故事,学术界公认其原创地就在王屋山区的小沟背,这里有传说故事中的五彩石、鳌背山、娃娃崖等。
战国时代列御寇《汤问》中的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亦取材于王屋山。这则寓言故事以充满浪漫色彩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愚公老人大智若愚,“叩石垦壤、毕力平险”,这种敢于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脚踏实地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济水是千年朝颂,一部祭祀史的缩影
济水对我们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从历朝历代皇家把济水作为神灵祭祀也能得到佐证。《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秦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曰济、曰淮、曰江、曰河。”可见,统一中国后的秦代就已经把祭祀山水列为国家典章制度,而在四渎中将济水列为首位。之后,历代帝王均在济水之发源地对济渎进行隆重的祭祀。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特赦建济渎庙,又名清源祠。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封四海、四渎。并将北海神祠建于济渎庙内,同时接受国之盛典祭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代帝王对济水的封号有,唐玄宗加封济渎为清源公,宋徽宗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等等。
在中国的山山水水间,以水神为隆重祭祀的庙宇,现在恐怕唯济渎庙独尊了,历代对济水连绵的封赠和祭祀,形成的祭祀文化,不啻为济水文化的重要篇章,也不啻为古代山川祭祀史的缩影,它昭示着济水流域内的古文化丰富灿烂,独特鲜明。祭祀文化既有上自帝王的大气派,也有黎民百姓的寻常朝拜,同样有难得的文化意趣。古时,人们年年致祭济渎庙,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常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纷纷到济水之滨去洗濯,洗去宿垢,祓除不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谓之“修禊”。
(三)“清”是济水和济水文化的又一大特色
济水虽无长江、黄河那种滔天巨浪式的霸道,却折射出母性的光辉。济水的力量在于她品格的清正,在于她演化出的人格魅力。表里皆净、秀色澄澈是济水最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用一个“清”字来概括。济水流向不同于一般河流,她的河道在今天荥阳附近与黄河发生交叉,由此产生了济水“越河独流”的神话。《尚书•禹贡》中所说:“入于河,溢为荥”,正是描写济水与黄河发生了交叉,但济水流出黄河后仍然清澈,不被黄河所污。虽然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已不大有可能,因此,也正是这种穿越黄河,溢出后仍然清澈,不被浊河所污的特性,才被古人赋予了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
而文人的推波助澜又增添了济水文化的底蕴。唐代白居易《题济水》诗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诗人赞美济水就一个“清”字,只有济水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在诗人的眼中,除济水很难再找到如此高洁的节操。宋代诗人文彦博《题济渎》云:“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诗人赞美的同样是济水的高洁情怀。
“清”同样也是中国政治文化、人生信念乃至国人心理情绪的外化。中国历代官方和文人祭祀济水与其说是祭祀河神,不如说是对政治清明、社会清平、为政清廉和做人清白等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神灵的祭奠,那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综上所述,济水文化不仅蕴含了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而且她富含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的神韵,这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济水作为古代祭祀的对象,她的头上更是笼罩着巨大的光环。
三、济水文化对济源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影响
在济水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水文化的影响下,济源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在济源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济水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济水文化的内涵。
(一)50到80年代济源水利事业发展的成就
早在五十年代,济源人民就在“愚公移山”精神的影响下,改造太行、王屋二山,开展了“百库、千井、万窖、十万(亩)林”的群众性治理蟒河的大会战,把性暴如蟒的蟒河断腿(支流修库拦洪)、斩腰(拦河筑坝)、扎针(两岸打井挖窖)、披衣裳(上游封山造林)。经过7年奋战,终于把“恶蟒”变成了“善龙”,同时受到国家的嘉奖。六十年代济源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引沁济蟒”水利,挖“人造天河”。七十年代又向高山水利化进军,修“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投资一亿九千一百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1%。总体来说,六、七十年代“当代愚公”挖山不止,共劈掉300多个山头,移动八千多万立方土石。共修大小渠道2400多条,总长4000公里,相当于两条京广线的长度;穿山凿洞774个,长167公里,相当于济源到郑州的距离;架设渡槽240座,长20公里。呈现出一派“座座水库映蓝天,条条渠道银光闪,层层梯田山间挂,山披绿装树参天”的新景象。到了八十年代,愚公精神又被注入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注重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挖文化落后的大山,过去全市10万名学生中,有1/3就读于古祠、古庙、窑洞里,1/2以上的学校摆脱不了“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个土孩子”的“三土”环境。如今,不管到哪里,凡是看到最漂亮的楼房都是学校,全市中小学校实现无旧房。
(二)90年代现代水利工程事业小浪底工程的建设
九十年代济源的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更大、投入更多、科技含量更高,步入了现代化水平。位于济源市西南30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横跨洛阳和济源两地,主体工程在济源。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它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杰作。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水库位于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三)黄河第一滩:西滩的“筑坝护岛”水利工程的完成
位于济源市境内12平方公里的“西滩”是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滩,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美誉,传说为大禹之父伯鲧从玉帝处偷来的神土堆积而成,除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近十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育,其中不乏珍奇鸟类。但小浪底水利枢纽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库截流蓄水后,“万里黄河第一滩”将被完全淹没,代之以23平方公里的水域。然而济源人民在深厚的济水文化的影响下,凭借其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筑坝护岛”水利工程。整个筑岛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其中人工筑岛投资2091.04万元,建设水景特色餐厅、水上休闲乐园、游泳池、水底世界等旅游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而为保护黄河水源不受污染,人工岛上还建有小型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各一座。这一系列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说明济水文化的高洁品性深深的烙在济源人民的心中,并且这种品性在新时代已经演化成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水文化。
(四)新时期济源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味,济源市立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了“用好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思路,力争通过有规划的开发建设,把济源市打造成一座以水景为特色的风景靓丽的灵秀之城。济源市已经根据济源水资源丰富多彩的实际,经专家反复论证,完成了济源水资源开发规划计划,着手建设交了一批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济渎庙区域综合开发,五龙口温泉综合开发,西霞院——小浪底滨河大道综合开发,曲阳三湖区域综合开发,依托重点水利工程实施综合开发等。围绕这五个项目,投资旅游项目、房产项目和可盈利水利项目,实现了水利工程事业和综合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四、继承发扬济水文化精神, 创新丰富济水文化内涵
水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水文化的传播、推广是水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更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因为水文化和水利事业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水文化不断促进水利事业积极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新的观念和行动来促成水文化的发展,反之水文化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水利事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工程坚固、实用,缺乏追求内在与外观、工程与环境协调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破就水论水、就河论河的传统局限与束缚,努力创造水与城、水与景、水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水文化研究要始终坚持弘扬先进文化,通过一个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水利工程展示形象,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先进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生产力,建设水文化也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水文化研究要通晓本地区的历史,把握地域特色,正确处理好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与展示当今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要立足古今历史事实,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对待历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先进的历史文化要不惜力量加以保护、挖掘与利用,让其重现生机,为发展增辉。同时也要努力弘扬当代先进文化,展示经济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用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化景观去感染人、熏陶人。只有坚持“扬弃”,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水文化的发展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济水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由“丽城花园”冠名的济水文化节,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对济水文化品牌进行形象策划和整体包装,吸引众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济水文化节包括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型祭祀表演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宠物表演让人开怀大笑,“狗拉车”稀奇罕见;杂技表演惊险刺激,特别是蹬缸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来自洛阳的“面人李”表演的捏面表演惟妙惟肖,五顔六色的面团眨眼间便被捏成了形象逼真的动物,让人看了喜不自禁。庙宇、回廊、古柏、石碑、甬道在这一道道“文化大餐”的映衬下,让人感觉时而回到了古代,时而又回到了现代。
2003年,济源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抢修济渎庙的决定,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目前济渎庙已整修一新,成为该市的旅游亮点和文化产业的支撑点。举办济水文化节的目的就是大力弘扬济水文化,努力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济渎庙旅游业发展,叫响济水文化品牌。
最后,我们相信济水文化能够凭其博大而深远的文化底蕴,在不断流淌的水文化长河中永远闪耀着自身的光辉,也相信济水文化能够对济源的水利事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勤劳、顽强的济源人民也一定能够在济水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建造更宏大的水利工程,并且在成功完成各项水利事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济水文化的内涵。
作者简介:
何占周(1965.10—),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水利系书记、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