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部环境迅速变化而心身反应缺乏有效调节,患者也就很容易出现疾病问题,导致健康受到巨大威胁。针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科普以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才能以护理科普教育方式让患者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及时有效排除心理压力以抵御心身疾病。本文首先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简述,进而指出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护理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科普;心身疾病;预防;作用
心理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周期较长,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均是巨大难题。只有医护人员通过积极的护理科普实现首级预防,并以不断的护理科普教育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心理压力积聚,为患者的心身健康保驾护航。
一、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一直为各国研究和探讨,一般研究结果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轴心在社会心理刺激因素致病性上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免疫系统与该轴心也有着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社会——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网络调节系统[1]。人们社会生活经历会逐步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性,如生活压力持续累积得不到有效释放,则会严重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导致疾病的爆发。基于此可知,心身疾病如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积极干预,是能够有效预防以维护身心健康的。
二、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为精神服务系统提供有效补充
为患者提供护理科普服务,是我国精神服务系统当前国情的实际需求。我国大部分人群对于精神医学知识和精神疾病的认识仍较浅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存在严重错误,导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被耽误。我国精神科服务系统专业性和设施状况仍不理想,相应的治疗服务水平仍不高,心理疾病科普预防工作仍不到位。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科普,才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让患者了解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疾病认识,积极应对,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这也就为精神服务系统提供了有效补充。
(二)为社会改革提供心理健康防护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收益而加快前进脚步,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心理疾病预防的相应知识和意识较为薄弱。随着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然打开新的局面,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但同时心身健康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在社会改革大背景下推动心理护理科普,能够为社会改革提供心理健康防护,不断维护并增进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为全民人口素质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消除知识盲区让患者主动预防
针对医院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科普教育工作,能够对患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让患者获得医学和护理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从而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方面收获启迪,转变以往对心身疾病的错误认识[2]。在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态度上有很大转变,患者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应工作,主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也为心理疾病患者营造良好氛围以优化治疗效果。
三、护理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路径
(一)营造立体文化氛围,扩大心理科普覆盖面
就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而言,应当积极配合医院的相应工作要求,共同营造立体式的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媒介形式为推动心理护理科普贡献力量。在医院宣传栏和科普知识教育区域展示相应知识内容,对患者家属提供相应的宣传资料让家属参与到相应的工作中来。扩大心理科普覆盖面,让医院工作人员全体推动心理护理科普活动,扩大相应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病患乃至社会大众的认识水平。
(二)为患者提供针对教育,正确对待心身疾病
针对收治的患者,由对应的医护人员负责相应的心理健康护理科普工作,保证科普工作的实效性。对住院患者提供多方位的护理服务的同时,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工作。通过耐心下详细的科普教育,让患者了解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困惑和难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帮助,让患者摆脱心理困境,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心理防护。
(三)开展多样化主题活动,鼓励患者主动参加
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对于有能力、有条件可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其主动参加。活动形式可包括主题宣讲、文艺演出和影片分享等,让患者和家属能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参与,以多样化的活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护理科普的效果。患者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知识了解越多,在护理科普工作开展时也就越配合,相应的效果也就越突出。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大。心身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心理因素缺乏有效处理而导致危险致病因素不断累积,最终造成疾病爆发,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身健康问题。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方面作用显著,应当被充分重视并实际落实到医护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熊宇,胡德英,徐玉兰,李燕玲. 8例消化内科心身疾病住院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 护理研究,2015,29(05):572-576.
[2]岳涛. 预见性干预在心身疾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106-107.
关键词:护理科普;心身疾病;预防;作用
心理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周期较长,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均是巨大难题。只有医护人员通过积极的护理科普实现首级预防,并以不断的护理科普教育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心理压力积聚,为患者的心身健康保驾护航。
一、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一直为各国研究和探讨,一般研究结果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轴心在社会心理刺激因素致病性上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免疫系统与该轴心也有着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社会——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网络调节系统[1]。人们社会生活经历会逐步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性,如生活压力持续累积得不到有效释放,则会严重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导致疾病的爆发。基于此可知,心身疾病如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积极干预,是能够有效预防以维护身心健康的。
二、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为精神服务系统提供有效补充
为患者提供护理科普服务,是我国精神服务系统当前国情的实际需求。我国大部分人群对于精神医学知识和精神疾病的认识仍较浅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存在严重错误,导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被耽误。我国精神科服务系统专业性和设施状况仍不理想,相应的治疗服务水平仍不高,心理疾病科普预防工作仍不到位。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科普,才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让患者了解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疾病认识,积极应对,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这也就为精神服务系统提供了有效补充。
(二)为社会改革提供心理健康防护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收益而加快前进脚步,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心理疾病预防的相应知识和意识较为薄弱。随着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然打开新的局面,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但同时心身健康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在社会改革大背景下推动心理护理科普,能够为社会改革提供心理健康防护,不断维护并增进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为全民人口素质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消除知识盲区让患者主动预防
针对医院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科普教育工作,能够对患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让患者获得医学和护理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从而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方面收获启迪,转变以往对心身疾病的错误认识[2]。在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态度上有很大转变,患者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应工作,主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也为心理疾病患者营造良好氛围以优化治疗效果。
三、护理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路径
(一)营造立体文化氛围,扩大心理科普覆盖面
就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而言,应当积极配合医院的相应工作要求,共同营造立体式的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媒介形式为推动心理护理科普贡献力量。在医院宣传栏和科普知识教育区域展示相应知识内容,对患者家属提供相应的宣传资料让家属参与到相应的工作中来。扩大心理科普覆盖面,让医院工作人员全体推动心理护理科普活动,扩大相应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病患乃至社会大众的认识水平。
(二)为患者提供针对教育,正确对待心身疾病
针对收治的患者,由对应的医护人员负责相应的心理健康护理科普工作,保证科普工作的实效性。对住院患者提供多方位的护理服务的同时,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工作。通过耐心下详细的科普教育,让患者了解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困惑和难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帮助,让患者摆脱心理困境,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心理防护。
(三)开展多样化主题活动,鼓励患者主动参加
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对于有能力、有条件可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其主动参加。活动形式可包括主题宣讲、文艺演出和影片分享等,让患者和家属能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参与,以多样化的活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护理科普的效果。患者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知识了解越多,在护理科普工作开展时也就越配合,相应的效果也就越突出。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大。心身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心理因素缺乏有效处理而导致危险致病因素不断累积,最终造成疾病爆发,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身健康问题。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方面作用显著,应当被充分重视并实际落实到医护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熊宇,胡德英,徐玉兰,李燕玲. 8例消化内科心身疾病住院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 护理研究,2015,29(05):572-576.
[2]岳涛. 预见性干预在心身疾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