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网络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以问题、小组、活动和资源四要素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并借助于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针对各个要素设置若干个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资源及项目实践资源,同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空间。该网络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个体及群体的知识建构,为实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学习社区;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47-05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实践来支撑教学,以学生技能发展训练为核心,旨在使学生领会研究方法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并掌握做研究的程序,以促进学生研究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能使用充足的资源,并能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项目实践,笔者将在Black-
  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构建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
  2 网络学习社区构成要素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国内的许多学者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持有各自的看法。例如:赵举忠等认为,网络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的资源和环境、教师指导等外在要素,也包括共同目标、协作愿望和信息交流等内在要素[1];马晓兰等认为,网络学习社区网络平台的组成要素有通知栏、课程组织、日历、文件/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内容讨论区、管理讨论区、协作工具、班级列表、电子邮件、意见和建议、电子学档、评价等[2];祝智庭认为,虚拟学习社区由通信、教学、管理、资源、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7个方面组成,其中教学、管理、资源是学校的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展。
  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由问题、小组、资源、活动4个部分组成,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网络学习社区的4个部分包含了10个栏目:问题部分只包含了一个栏目即“学习指引”,教师在该栏目中发布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或课程通知、学习导航之类的信息,学生需要经常关注这个栏目的内容;小组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是网络学习社区的核心成分;资源部分包含的栏目较多,主要有“授课教案”“研究案例”“拓展资源”和“项目实践指南”等;活动部分只包含“小组园地”,它是该网络学习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此进行观点、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共同促进知识建构。这4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问题和活动的成果可以扩充学习资源,并且问题对教师和学生的讨论有引导作用,讨论与交流活动都必须围绕问题进行,资源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这4个部分是网络学习社区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网络学习社区的发展。
  3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网络学习社区的构建
  网络学习社区是一种学习目的性很强的网络社区,是在线学习和网络社区的结合。学习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兴趣,成员资格取决于学习环境和目标,参与者在其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具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通过相互理解的共同的言语进行知识建构、交互和情感交流。(甘永成,2004)在构建网络学习社区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
  构建原则与方法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构建原则:①确定一个集体的和真实的共同目标,以促进网络学习社区成员的协作和投入;②个人选择学习资源,小组决策,鼓励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感;③选择一个网络学习社区成员活动的平台,较好地支持成员间的交流互动;④运用合作小组的方式,提供社会性协商的机会,激励多种观点的产生[3]。
  2)在这4条原则的指导下,笔者提出构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网络学习社区的方法。
  ①将由项目实践引申的“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网络学习社区中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本质是项目取向,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从而保证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效果。在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社区中,最关键的学习活动是交互,教师通过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交流,对学习者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确定学习的方向、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源、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等,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建构。
  ②建设模块化、开放化、交互化和生成性的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社区中教与学的保障,丰富性是基于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学习资源的突出特点。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该充分体现信息环境下的特征,资源要真实可靠,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真正地为学习者开发资源;提倡按照标准对资源进行模块化开发,便于资源的重用和共享。此外,资源应具有交互性,便于交流反馈;也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方便学习者的使用。
  ③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交互。网络学习社区形成的基础条件是要有技术支撑,目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能节省大量的技术开发时间,且适用性强,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了若干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功能模块,网络学习社区的建立者只需使用相应的模块添加课程资源、安排课程教学活动即可。
  ④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认知交互和情感交互,促进问题解决。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只有得到尊重,才能调动个体的学习情感。在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社区成员的情感交流,要尊重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能消除的,由此产生的矛盾并不是意外,矛盾的成功解决也是社区学习的成果之一,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认同和沟通,丰富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构建过程 在上述原则与方法的指导之下,笔者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构建了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其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建设过程主要分为7个阶段:明确项目实践目标、设置问题、安排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社区界面设计、构建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社区的应用、反馈与修改。其中,前4个阶段属于建设网络学习社区的准备阶段,主要的工作由教师和助教完成。教师根据本门课程中项目实践的目标设置问题并安排学习内容,并在Blackboard平台上存放一些课程教学PPT课件、项目实践活动指导书、研究工具软件、优秀研究个案等。在前三项工作完成后,教师和助教就开始对网络学习社区的导航和布局进行设计。导航中包含10个栏目:学习指引、课程简介、授课教案、项目实践指南、研究案例、小组园地、学生优秀作品、研究工具下载、拓展资源和测试题。布局采用左右框架式,当学习者点击左边导航栏的按钮,则在右边显示内容,这样可达到方便查看的效果。
  在开始构建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学习社区时,应先对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在讨论区以小组的名称建立多个讨论组,每个组都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这些讨论组便是每个网络学习社区的核心,社区成员都在自己的社区内进行交流与协商活动。每个社区的资源都是共用的,它们存放在平台上的“授课教案”栏目、“项目实践指南”栏目、“研究案例”栏目、“学生优秀作品”栏目、“研究工具下载”栏目、“拓展资源”栏目、“课程简介”栏目、“测试题”栏目中。教师设定的讨论问题与项目实践的每个阶段紧密联系,主要是为了让每个组在讨论区展现各自问题解决的过程,便于教师监控每个组的项目实践活动进展情况。这些问题展现在“学习指引”栏目中。该网络学习社区的首页界面如图3所示。
  4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网络学习社区的应用效果分析
  为验证该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的应用效果,笔者开展了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准实验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的09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个组8~10人)。其中,5个学习小组组成网络学习社区,并在社区中利用资源开展项目实践的学习并进行交流与讨论;另外5个小组则不组成网络学习社区,且不使用该社区中的资源,也不开展任何在线讨论。在课程学习开始前,笔者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习成绩及相关作品进行了评价,发现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笔者对这些学生发放了测试题以及回收了作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成绩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687,由于它大于0.05,说明两类样本的方差相等,所以在t检验结果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这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通过查t值表可知,t(df)0.05=t(66)0.05=1.997,而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t=0.189  从表2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由于它小于0.05,说明两类样本的方差不相等,所以在t检验结果中应选择假设方差不相等这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通过查t值表可知,t(df)0.01=t(48.397)0.01≈
  t(48)0.01=2.682,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样本t=12.825>t(48)0.01,所以两类样本之间差异非常显著。Sig.(双侧)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这也说明两类样本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习成绩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组建了网络学习社区的小组,其学习成绩比未组建网络学习社区的小组要高。
  作品分析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评估参照指标,笔者对前测与后测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生作品进行了评分,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
  由于它小于0.05,说明两类样本的方差不相等,所以在t检验结果中应选择假设方差不相等这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通过查t值表可知,t(df)0.05=t(4.382)0.05≈
  t(4)0.05=2.776,而从表3中可以看出,样本|t|=0.964  从表4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468,由于它大于0.05,说明两类样本的方差相等,所以在t检验结果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这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通过查t值表可知,t(df)0.01=t(8)0.01=3.355,而从表4中可以看出,样本t=8.535>t(8)0.01,所以两类样本之间差异非常显著。Sig.(双侧)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这也说明两类样本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作品得分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组建了网络学习社区的小组,其作品质量比未组建网络学习社区的小组要高。
  5 结论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项目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教师监控学生的项目实践提供了平台。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社区中为学生展示与讲解典型案例资源,从中获取知识;在开展课程的项目实践时,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可以共同讨论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网络学习社区作品的质量。因此,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促进了学生个体及群体的知识建构,为实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举忠,张敬环,任瑞仙.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情感交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28-30.
  [2]马晓兰.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学习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35-38.
  [3]Downes S. How Social is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Do Off-task Interactions Exist?[EB/OL].http://www.downes.ca/cgi-bin/website/view.cgi?dbs=Article
其他文献
分析了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国物流支撑体系的现状,研究了政府在物流支撑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规划和建设我国物流产业支撑体系的政策建议.
1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首先必须强调 “有效性”  1.1 教学手段同教育思想必须同步  现代化教学手段同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如果认为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思想也就现代化了,必然会出现用落后的教育思想指导现代化手段使用的异常现象。  1.2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必须同步  语文教学是目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为其服务的;前者是主,后者是次。在具体语文教学的操作
中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究要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并非一定要涉及深奥或复杂的理论知识,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这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中来。课件不能代替动手实践,化学实验仍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
首先,从基于供应链管理在软件企业中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可以使用供应链管理办法对软件企业进行改进提高的结论.其次,分析了国内国外软件企业之间的差距,对所描述的
从纯热力学角度对基本两床连续循环、绝热回质循环、等温回质循环这3种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并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模拟计算,探讨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及热源温度
提出一种带赌轮选择的双种群粒子群优化算法(TSPSO)求解最优潮流问题。在该算法中,对2个种群采取不同的参数设置,使得粒子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飞行轨迹,从而尽可能地探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