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记忆、接受与经典r——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纪念贝多芬250周年诞辰主旨讲座

来源 :音乐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d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只是一系列贝多芬纪念日中最近的一个,其实对于贝多芬的纪念日至少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每一个这样的纪念仪式都构成了一种认知——贝多芬的接受超越了其他人;这些纪念仪式是有特点的,但到目前为止,更强调对该作曲家作品的诠释学解读.作为接受的场域,周年纪念日对经典作品构成了压力.摒弃对经典作品保守的以及自由的批判,本文探讨了一些备选方案——尝试“去贝多芬中心论”,并确定和探索了三个领域:(1)重视对于贝多芬作品的19、20世纪诠释学分析,尤其思考了威廉·冯·伦茨的《贝多芬和他的三种风格》;(2)关注19世纪贝多芬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以当时《第二交响曲的钢琴三重奏》这一改编作品为例(作者极可能是贝多芬本人);(3)通过对作曲家、剧作家以及早期版本的《菲德里奥》被植入维也纳河畔剧院进行反思,将贝多芬重置于一个给予他同时代人同等重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综上所述,这些努力勾勒出“去贝多芬中心论”的计划,以尊重19世纪文化的现实.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总结表彰暨2021年试点工作推进座谈会(南部片区)在广州举行。来自湖南、广东、广西等省的30余所试点院校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荣获“2020年度教育部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突出贡献奖”。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新闻技联”)已走过了整整30年的发展历程,到了而立之年。回首望,忆初心“中国新闻技联”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媒界面临技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为响应广大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呼声而建立的。20世纪8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中国新闻传媒界蓄势待发:新华社一改沿用多年的模写发稿方式,开始采用计算机向全国各级报社、广播电台播发中文新闻稿。
2016年,我国正式实行“全面二孩”政策,鼓励生育以缓解人口老龄化,但至今成效甚微。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借助SPSS 25.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部分选取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我国政府“放养状态”下影响和制约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因素。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主要受到户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分工、健康状况、首婚时间、人均住房面积、养老责任界定等因素的影响。深入讨论各个因素的影响度,针对
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西方思潮的文化侵蚀现象,阻碍了本土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该文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着手,结合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系统地分析了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教材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力度、制定科学的文化教学方案、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等对策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期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建设提供新认识、新思路、新办法。
大体来看,刘醒龙最好的长篇小说都是书写“历史”的,其中篇则偏重于叙述某一具体的“现实事件”——与其按照“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学史修辞策略将之命名为“现实主义”的,
期刊
19世纪贝多芬传记家威廉·冯·伦茨(Wilhelm von Lenz)以“作品概念”(后由莉迪娅·戈尔系统提出)为审美基础维护与宣扬《“悲怆”钢琴奏鸣曲》的超越性,也就是承认该作品所占居的经典地位不会因为熟悉感以及演奏家的平庸而被破坏;与此同时,伦茨也间接地表示了该作品对当时听众所能唤起的强大情感能量不是该“作品”的核心内涵。在“作品概念”的主导之下,从《“悲怆”钢琴奏鸣曲》强大的“群众基础”出发探究“悲怆”这个标题所辐射出的修辞意义与贝多芬如何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说服他的听众可能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保证学生在生命安全的状态下完成学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线教学成为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从基本信息、学习环境、学习行为、教学运行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高职院校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在线教学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须从完善在线教学模式、优化在线教学环境、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及加强学生在线学习能力等方面着力,以促进高职院校在线教学的建构与实施。
“健康中国2030”建设对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文章依据来自岳阳市职能管理部门、公共卫生行业一线的相关数据,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相关破解策略,以期给地方高职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自觉与渐变:路遥中期小说中的风景修辞  从风景修辞的角度看,1979年至1983年是路遥小说写作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他逐渐摆脱了早期写作的盲目状态和幼稚状态,在理解生活、塑造人物和风景修辞方面渐趋自觉和成熟。  直到1978年,路遥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风景描写和风景修辞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大约写于1978年后半年的《在新生活面前》 (刊发于《甘肃文艺》1979年第1期)等小说中,几乎完全没有
屈原赋“行进”类动词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义场,包含两个向度的义项:一个是“前进”,一个是“回归”。前者数量较多,注重浪漫想象艺术的运用;后者意蕴丰富,注重精神内涵的隐性呈现。以“前进”和“回归”交织而成的屈原赋“行进”类动词充分展现了弃逐诗人屈原内心的矛盾、纠结与挣扎,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