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个性化人才成长平台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zid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既需要适应不同岗位的专业型人才,也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又是分层次的,每一类人才都有拔尖的卓越人才,也有兢兢业业的普通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使每一位学生成才的同时,更应该为卓越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使之成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普遍成才,追求卓越”是北京化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着这一理念,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个性化人才成长的各种途径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转变育人观念,确立并实施“3M”人才培养模式
  “居高声自远”,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行动规划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2009年,学校召开了为期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本科生教育为立校之本”。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就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方法、政策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确立了“普遍成才,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为实现这一理念的“3M”人才培养模式(3M-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3M”指的是人才培养的多目标(multi-objective)、课程设置的多模块 (multi-module) 和人才培养的多途径(multi-path),即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多途径培养个性化人才。
  在对毕业生10年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对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提出了学术型、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三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目标的多层次与多类型的特点,在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上大胆改革,构建了与多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设置模块化课程,以不同模块不同课程的交叉组合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如针对研究型人才的“基础 本专业前沿课程模块”,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基础 跨专业交叉型课程模块”,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工程实践强化课程模块”等。各公共基础课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如高等数学从2005年开始,实施“三模块三层次”教学平台建设。“三模块”指的是工科数学教学平台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面向专业方向(化工类)的应用基础课程模块、面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三层次”就是根据工科数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形式上将工科数学教学平台分为三个层次:针对本科理、工、文、管所有专业开设的微积分系列必修课——普及性层次教学;为本科理、工、管各专业的优秀生增开各种选修课——提高性层次教学;为优秀生中的尖子生,创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创新的教学环节——高端人才教学。
  根据“3M”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组织各专业对2012级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2012年,新入学的学生在选课时,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根据专业课程地图(Course Map)的指引按图索骥,选择不同模块的课程组合。
  构建、完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创新体系,实现全周期本科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创新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育创新,学校努力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构建和完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创新体系。大一开设新生研讨课,大二、大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训练活动,大三、大四开设高年级研讨课,大四全年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支持各年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实现了实践创新四年不断线的全周期创新人才培养。
  从2006年起学校开设研讨课,由知名教授担任授课教师,小班授课(每门课程有一名学生选课就可以开课,但每班学生总数不超过20人),通过师生对某一专题的互动研讨,在思想碰撞中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目前,全校已开出研讨课程105门,授课教师中有38位为入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人员,如院士、长江学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为促进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学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投入资金和参与学生比例连年增加。2010年,在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北京市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之外,学校设立了“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每年投入200万元支持本科生进行科技创新与创业训练活动,每个年级参与学生比例达到25%。部分学生还在项目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或申请了专利,如生命学院学生近三年在国外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2007年至今,学校共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315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25项。
  加强对毕业环节的管理和规范,要求真题真做,所有题目均来自科研或企业课题,如生命学院2007级生物工程实验班31名学生共收集近40家企业51项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备选课题。
  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年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2007年~2011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战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大赛等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共有55个队获得国际或全国一等奖,199个队获得国际或全国二等奖,260个队获得北京市一等、二等奖。学校获得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开展20周年优秀组织学校、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北京赛区优秀组织学校、北京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北京市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最佳组织奖等。   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要强有力的教师支撑,学校从2008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导师制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2008级、2009级担任导师的教师近千人次,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50%;参与导师制的学生达3,000多人;学生参与率分别为49.7%和66.9%。参与导师制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了学习目标,改进了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在科研道路上已初显锋芒。例如,机电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009级4班鞠玲同学在导师颜廷俊教授的指导下,其研究成果“活动式互擦吸尘黑板”2011年顺利申请到国家专利。理学院汪乐余教授带领的2008级学生赵瑶瑶在导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农药分子印迹选择性荧光测定”项目,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分析化学领域最著名的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2012,84,386-385),并申请发明专利1项。2008级的赵瑶瑶同学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理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2008级2班学生唐颖、韦昭、黄振金在导师徐海军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与导师合作发表中英文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设立人才成长特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因材施教,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大力推进国际化育人环境的建设,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先后成立了理科实验班和工程实验班
  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理科实验班,以探索“大化工”科学与工程领域拔尖创新性人才的成长途径。理科实验班以学校大化工类的优势学科为支撑、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培养与造就人格高尚、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验区。该实验区突出启发式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理论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级实验班33名学生中有29人出国深造或在国内读研究生,4人到公司就业。2004级理科实验班的相国磊同学,2006年在全国部分地区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8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学系,现在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该实验区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2009年,依托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研发基地、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的科技、教学与企业资源,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办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大化工”工程领域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途径,致力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工程实验班围绕“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根本,素质为核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校外培养方案。实行“学院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产、学、研用“螺旋递进”教学模式,即通过课程学习、科研体验、产业实践,再从更高层次上的课程学习开始,并将三者有机融合的三螺旋递进模式来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目标。2010年,工程实验班所依托的专业被纳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大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积极开拓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校际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重视双语课程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双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能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学校共开出40多门双语课程,其中5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
  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院校,尤其是国外知名大学和企业的国际交流工作。截至2011年,学校相继签署30多项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出国深造和海外实习的合作协议;其中,与20余所国(境)外大学签订并执行了校级本科生培养协议;校级友好学校达到70所;在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立海外办公室。在校长期任职的外籍专家16名,2011年聘请外国及港澳台短期专家600多人次。2011年,学校参加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196人。学校还与剑桥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举办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和北化——谢菲尔德大学海外暑期学校。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基础理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依托学校学科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2011年学校组建了两个国际班。采用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3 1 1”或“2 2”培养途径,在国际班中推行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国际一班培养大化工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拔尖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国际二班培养化学材料领域具有全球观念、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卓越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国际班接续的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包括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等9个项目。2011年,国际班已经招生。
  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满足个性化人才成长的基本需求;通过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创新体系,实现全周期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人才成长特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改革举措为个性化人才成长搭建了良好平台,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卓越人才的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按照和发展规划目标的要求,结合实践的发展,相继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基本完成了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为满足北京市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我校学生主管部门发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06〕21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加强对校外教育工作的督导,促进校外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校外教育的质量与工作水平,201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校外教
2015年,中国将一个名为“悟空”的宇宙探测器送入地球轨道,用于跟踪和记录宇宙射线,即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rn探测器在其工作的最早530天里,记录了超过28亿条宇宙rn射线.当
期刊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都要求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展
轵国    轵国(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有故城遗址),因出了我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而闻名遐迩;又因轵国域内的漫漫轵道、巍巍轵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轵国故城在营造方式上非常独特。据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城垣南北长1766米,东西宽1865米,面积约330万平方米。东、南两城墙还有残垣,高1~9米,宽6~38米。已发现城门7处,水门遗迹2处。城墙系夯土筑成,含春秋、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
编者按: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拓展优质资源覆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祖雪媛校长、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果淑兰校长、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郭涵校长,谈谈优质校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和担当,并呈现学校的有益探索。  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么多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