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本文对我们计算机的教学体系和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论文能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这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实践条件与设备落后
  受经费制约,学校的实践条件与设备明显不足。(1)计算机数量和型号速度上难以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一些办公硬件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等也是学生们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的。(2)计算机陈旧,且缺乏维护。
  3.学校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由于条件和观念所限,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是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加之对实践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内容的制定随意性很强,由此,造成学生轻视实践课的现象比较严重。
  4.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发展迅猛,各种应用软件更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而教材内容却显得滞后,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同时没有实验指导书,只能根据教材安排实验。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方法和改革
  1.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备课工作。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即使把课上得再漂亮,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一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简单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软驱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时候,如果单单用语言来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根据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很难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尤其对软驱的内部结构更是很模糊,教学难度很大,针对以往教学效果不佳的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h动画,并通过3D技术把软驱的内部结构完全呈现出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整节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赋予软驱以灵魂,把软驱看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把软驱出故障看成生病,通过软驱到医院看病的经过,来讲解软驱故障的维修,软驱到医院看病的过程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精彩地讲解、立体地演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一个精彩的故事读完了,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学生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其结果是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3.实施分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后进生,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考试,以便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在讲课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组,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后进学生,让他们尽快赶上来,一个也不掉队,平时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地注重课外的学习。
  4.将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我们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起引导的作用,而且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从而完成实例。
  5.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这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要培养的并不是理论知识特别丰富的学生,而是偏重于培养能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而且计算机课程中有很多课本身就是操作多于理论,比如说: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课。我们在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的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某一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J].数字与信息化,2003.
  [2]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计算机世界报,1999.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分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高中生物实验改革中,往往从学生能力培养和改善外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探讨,却忽略了生物实验本身。为此,本文摒弃常规的研究角度,将教材中的生物實验本身作为课堂优化的切入点,依次分析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试剂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整合措施。
2014年暑假家访简录  2014的夏天显得格外炎热,也许注定这个夏天意义非凡。自从2005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说已经送走了三四届毕业生,但是这次我的压力尤其沉重,因为我要率领四十多名同学经历高三冲击高考,我甚至身为一个班主任的责任,也许只要我的工作负责一点点,细致一点点,学生们升学的希望就会大一点点,对于每个家庭来讲就幸福一点点,所以在高二学年结束之前我就有了家访的打算。  古人云:“行万里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加快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本文将就当前信息化条件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介绍,并就信息化环境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问题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
【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以来,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成为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将有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实践  经过“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学应当推动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特别是应当通过数学教学使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本文主要基于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探讨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策略,希望能够为高中学生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兴趣 方法  作为中学中非常关键的课程之一,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1,2]
针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主要讨论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安排合适的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强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