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晓:为防爆科技产品走向世界奉献青春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taiha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风云》(以下简称《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国内防爆技术研发的领军人物,您提出的建议是不是大都和您所在的研究领域有关?rn张丽晓(以下简称“张”):是的.每当发生火灾时,在撤离火场的人流中,人们总能看到新闻联播或网络视频上消防救援队员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救灾的身影.在这“最美逆行者”的背后,是令人心疼的牺牲和付出.早在2018年全国人代会上,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就把防爆科研成果带到了会上,无论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准备相关建议材料,我都尽力做到一丝不苟、严谨对待.
其他文献
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项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制度,近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制约其治理效能发挥的现实短板.在国家治理视野下,可以通过挖掘检察制度和公证制度的制度潜力,探索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与公证机构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职能相互叠加赋能,同时充分发挥公证机构在保全证据、预防纠纷、承接辅助性工作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公益保护合力,进一步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国家治理效能中的制度优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在线诉讼程序的普及发展,诉讼文书送达也趋于电子化方式.虽然《民事诉讼法》将电子送达作为法定送达方式之一,但目前电子送达仍存在着适用范围限缩化、送达标准单一化和救济措施空白等多重困境.为了确保电子诉讼高效便民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应当扩大可适用电子送达的诉讼文书范围;在“到达”生效主义的基础上以受送达人电子地址获取方式建立积极生效和消极推定生效的“修正的到达”主义类型化生效标准,以解决知悉主义和到达主义的双重失灵;在明悉程序性制裁措施的基础上构建转化送达和补正送达的
对于股权让与担保,应基于担保物权说对其制度体系进行展开.担保物权说尊重让与担保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较好地平衡了各方利益.且担保物权说与现行法更为契合,《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扫清了担保物权说的理论障碍并贯彻了其逻辑,而司法实践中法官也倾向于按照担保物权说的思路进行裁判.在股权让与担保的具体效力问题中,担保物权说相较于所有权构成说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可以与意思自治、外观主义原则进行衔接,从而实现更好的法效果.此外,应为股权让与担保当事人提供对于担保事项进行记载和公示的方案,如在工商登记簿上加以注明,从而阻却瑕疵
《检察风云》:《杨澜访谈录》已经做了20年了,这么多年坚持做访谈节目是什么原因?想过改变吗?rn杨澜:我喜欢,我对人有兴趣.当然现在也会有一些改变,因为过去是电视的黄金时代,访谈节目可以跨领域,跳跃感非常强.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更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搜索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在固定的时间去追随一个电视节目.现在我更多的是垂直地做某一个领域、某一个行业、某一个社会话题的相关采访,更多的是深度的访谈和背景的分析,可能会更充分一些,这也是新传媒时代需要做出的一些调整和改变.
期刊
《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五条明确了确认无效判决的审查标准,但该规定过于原则化,“重大且明显违法”之普适性标准过于模糊,“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内涵不清,“没有依据”指向不明.立法不足导致司法实践亦陷入困境.有必要在厘清“确认无效判决”与“撤销判决”,“不成立”与“无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重大且明显违法”之内涵,并探讨“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之立法原意,解读“没有依据”之具体指向.另外,还需借鉴域外规定,并结合司法经验对“重大且明显违法”的其他客观情形加以增补,以廓清确认无效判决的审查标准.
从《甄嬛传》的克制到《如懿传》的“放肆”,流涟紫经历了大学时期的踌躇满志到成功后的姹紫嫣红,品尝过人生的种种不易,有能力拿起,也有智慧放下.最近,她的首部散文小说集?《久悦记》出版,书里她不是深宫大院勾心斗角的缔造者,而是作为一位普通女性与母亲,记录下自己在出世入世中累积的小小欢悦,带着她抵御残酷生活的各种武器,用很多不经意间的微小感动,帮助我们撑过日常的挫折与沮丧:“我希望表达无论时光中发生多么无常、让我们措手不及的事情,总有温暖的、甜蜜的记忆和过往让我们觉得很欢喜很愉悦.”rn中短篇可以信手拈来,长篇
期刊
中世纪主要的神秘主义思想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其主题是基督教的信仰,而其哲学方法则主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①“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约莫一千年之中,美学思想流派中占统治地位的就是新柏拉图主义.”②这一新传统对古典文艺美学的颠覆在于从“模仿自然”向“模仿神圣”的转变,即文艺来自比自然世界更高的理念世界并且是其映像.③文艺作品的地位因而在理论上得到提升,它自身即有揭示神圣的价值.
期刊
处理打击错误的关键是行为人是否具有个别化的故意,即个案中法益主体个别性对于行为人主观认识和意欲是否重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在财产犯罪中,除具有特别认知的情况外,行为人行为时通常无法认识到特定的法益主体,无法形成针对该主体的个别化的故意,打击错误不排除故意归责.在侵犯人身法益的犯罪中,尽管行为人行为时能够认识到特定的法益主体,但只有当他根据社会分工能够信赖自己支配了危险现实化的进程时,他才具有个别化的故意,打击错误排除故意归责.在侵害复合法益的犯罪中,需要具体判断发生打击错误的法益,并做相应的处理
《民法典》实施后,国际民商事条约在我国适用的法律依据发生了体系性变化.虽然《民法典》未对国际条约适用问题进行规定,但国际民商事条约仍可以在我国得到适用.原《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具有国际法、国内法、冲突法三个层面的作用,其也是当下我国国际民商事条约适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总体来讲,我国采取的是“以直接适用为原则,以转化适用为例外”的国际民商事条约适用方式.除知识产权条约外的国际民商事条约均能够在我国法院直接适用.就国际民商事条约在我国的适用而言,存在直接适用模式与国际私法适用模式两种.我国法院既可以排除国
在西方思想研究领域,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研究中,“理性和信仰”之辩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从2世纪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us)“雅典和耶路撒冷何干?”的发问,到19世纪教会史家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的“去希腊化”(De-Hellenization),基督教思想史中一直贯穿着理性和信仰的紧张.在主张“祛魅”的现代社会,理性和信仰的对立已成为一种思维惯例和常态.这背后隐含着现代性对理性的特定理解,信仰被有意无意地划为“非理性”的范畴,即便不是一种“迷信”,至少也带有玄之又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