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曾经说:仇恨是中东棋局上的“皇后”,在这片满是仇恨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点冲突的火星,就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乃至大规模战争。厌倦了中东永无休止冲突和战争的人们,这一次又看到,两个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突如其来地将以色列和黎巴嫩拖入了一场目前还看不到未来的战争之中。
风云骤起
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抓获两名以色列士兵,并发表声明说是为了履行解救囚犯和在押者的义务,他们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边界抓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声明还说这两人已被转移到“安全地区”。以色列国防军当天下午进入黎巴嫩境内搜寻失踪士兵并轰炸了黎巴嫩境内目标,以军动用大炮、炮艇和坦克轰炸了黎巴嫩南部地区,当地几座桥梁和真主党的一些阵地被炸,有数名黎巴嫩人受伤。前一天还平静的以黎边界,顿时陷入一片战火。在以军进攻以后,以军总参谋长达恩·哈卢茨发出威胁:如果不归还两名士兵,以军将攻击黎巴嫩的基础设施,“把黎巴嫩的时钟拨回20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就此拉开序幕。此后,以黎双方的斗争不断升级,短短几天的冲突,创造了以黎冲突的多个第一。
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不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仅在14日,黎巴嫩武装人员就从黎南部向以色列北部7个地区发射了至少50枚火箭。30分钟内,塞费德等3个城镇就挨了20枚火箭。如此密集的火箭弹袭击,在以黎之间是空前的了。当日晚,一艘以色列军舰被一枚伊朗制造的C—802型导弹击中的,造成军舰严重受损,4名水兵失踪,其中一人的尸体后来被找到,这也是黎真主党武装首次对以色列军舰成功发动袭击。7月15日,3枚火箭弹当天击中以色列北部距以黎边界30多公里的旅游城市太巴列,太巴列遭受真主党游击队火箭弹袭击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而以色列方面也一点不手软,对黎巴嫩境内的目标发动大规模袭击。继12日对黎巴嫩的道路和桥梁进行轰炸之后,13日,以军首先对贝鲁特国际机场实施轰炸,这是以色列1982年入侵黎巴嫩以来第一次对贝鲁特国际机场实施轰炸,切断了黎巴嫩全部空中通道,以海军军舰进入黎海域封锁进人黎各港口的通道,从海陆空对黎巴嫩进行全面军事封锁。黎巴嫩的一些民用设施也遭到以军轰炸,以军战机16日凌晨猛烈轰炸了贝鲁特以南约20公里的一处电厂,该电厂是黎巴嫩南部主要供电枢纽。19日,一些以色列地面部队当天还穿越以黎边界,进入黎巴嫩南部地区实施打击真主党游击队哨所的行动。
短短几天的冲突,使以黎双方都损失惨重,不仅大量的军用和民用设施被炸毁,还有400多人死于炮火下,50万人被迫逃离黎巴嫩。以军的行动几乎将拥有150万人口的贝鲁特变成一座空城。为了缓和危机,黎巴嫩总理福阿德·西尼乌拉15日强忍泪水,在电视上恳求联合国协助实现停火。
成因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黎之间的这场冲突,看似突然,但细究起来,其背后的动因却是深刻而复杂的,它是中东复杂的局势和以黎之间矛盾长期累计的总爆发。
一方面,从黎巴嫩真主党方面来看,他们抓获两名以色列士兵,并在以色列发动进攻后表现出不妥协态度,乃是它与以色列之间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来看,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真主党武装控制的地盘,黎政府并不能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巴勒斯坦游击队即以此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军也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1982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支持下,黎巴嫩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成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打出武装斗争的旗号,以实现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巴嫩南部的目标。它的不断攻击给以军造成不小伤亡,使以政府在国内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于2000年5月从黎巴嫩南部地区撤军,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尽管以色列撤军,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等问题,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双方摩擦积累的怨恨与日俱增。
从现实层面看,此前,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真主党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使以军腹背受敌,达到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的目的,这样也可以加强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另一方面,以色列因为两个士兵被绑架而对黎巴嫩大打出手,甚至是黎巴嫩政府控制的地区也受到猛烈轰炸,同样有其深刻目的。
以色列处在200余倍自己的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时刻处于强烈的危机感之中。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曾经说过,以色列有两个选择:遵守国际道义来争取国际同情,那是死的以色列;以武装斗争维护自己生存,受国际唾骂谴责,是活的以色列。
此次以色列在其士兵被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立即发动针对黎巴嫩的军事打击,其打击力度之大,显示以政府希望能通过这些行动,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的问题,甚至是与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在实施打击巴勒斯坦的“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而伊朗新领导人上任以来,不断对以色列发出咄咄逼人的言论,并加紧研制核武器,被以色列视为对以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伊朗是黎巴嫩真主党的主要支持者。
此外,以色列新总理奥尔默特借助前总理沙龙的威望艰难当选,由于军旅生涯的单薄,他被认为缺乏军事行动的魄力,他也希望通过这样一场战争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证明他有足够能力应对各种危机。
面对愈演愈烈的以黎冲突,国际社会做出了不同反应。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22个成员国的外长和代表15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中东局势。阿盟副秘书长苏贝赫会前发表声明说,支持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的侵略。
而本月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总理马蒂·万哈宁13日要求真主党立即无条件释放以军士兵,同时也批评以色列近几天针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失当”。对中东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政府最初对以黎局势持观望态度,暗中支持以色列对真主党采取的军事行动。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八国集团峰会的美国总统布什只是要求真主党解除武装。布什在与俄总统普京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说:“结束暴力冲突的最佳途径是真主党放下武器。”直到冲突数日之后,美国国务院才于17日宣布,赖斯将出访中东,协助平息黎以冲突,但她出访的时间表却
风云骤起
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抓获两名以色列士兵,并发表声明说是为了履行解救囚犯和在押者的义务,他们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边界抓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声明还说这两人已被转移到“安全地区”。以色列国防军当天下午进入黎巴嫩境内搜寻失踪士兵并轰炸了黎巴嫩境内目标,以军动用大炮、炮艇和坦克轰炸了黎巴嫩南部地区,当地几座桥梁和真主党的一些阵地被炸,有数名黎巴嫩人受伤。前一天还平静的以黎边界,顿时陷入一片战火。在以军进攻以后,以军总参谋长达恩·哈卢茨发出威胁:如果不归还两名士兵,以军将攻击黎巴嫩的基础设施,“把黎巴嫩的时钟拨回20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就此拉开序幕。此后,以黎双方的斗争不断升级,短短几天的冲突,创造了以黎冲突的多个第一。
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不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仅在14日,黎巴嫩武装人员就从黎南部向以色列北部7个地区发射了至少50枚火箭。30分钟内,塞费德等3个城镇就挨了20枚火箭。如此密集的火箭弹袭击,在以黎之间是空前的了。当日晚,一艘以色列军舰被一枚伊朗制造的C—802型导弹击中的,造成军舰严重受损,4名水兵失踪,其中一人的尸体后来被找到,这也是黎真主党武装首次对以色列军舰成功发动袭击。7月15日,3枚火箭弹当天击中以色列北部距以黎边界30多公里的旅游城市太巴列,太巴列遭受真主党游击队火箭弹袭击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而以色列方面也一点不手软,对黎巴嫩境内的目标发动大规模袭击。继12日对黎巴嫩的道路和桥梁进行轰炸之后,13日,以军首先对贝鲁特国际机场实施轰炸,这是以色列1982年入侵黎巴嫩以来第一次对贝鲁特国际机场实施轰炸,切断了黎巴嫩全部空中通道,以海军军舰进入黎海域封锁进人黎各港口的通道,从海陆空对黎巴嫩进行全面军事封锁。黎巴嫩的一些民用设施也遭到以军轰炸,以军战机16日凌晨猛烈轰炸了贝鲁特以南约20公里的一处电厂,该电厂是黎巴嫩南部主要供电枢纽。19日,一些以色列地面部队当天还穿越以黎边界,进入黎巴嫩南部地区实施打击真主党游击队哨所的行动。
短短几天的冲突,使以黎双方都损失惨重,不仅大量的军用和民用设施被炸毁,还有400多人死于炮火下,50万人被迫逃离黎巴嫩。以军的行动几乎将拥有150万人口的贝鲁特变成一座空城。为了缓和危机,黎巴嫩总理福阿德·西尼乌拉15日强忍泪水,在电视上恳求联合国协助实现停火。
成因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黎之间的这场冲突,看似突然,但细究起来,其背后的动因却是深刻而复杂的,它是中东复杂的局势和以黎之间矛盾长期累计的总爆发。
一方面,从黎巴嫩真主党方面来看,他们抓获两名以色列士兵,并在以色列发动进攻后表现出不妥协态度,乃是它与以色列之间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来看,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真主党武装控制的地盘,黎政府并不能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巴勒斯坦游击队即以此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军也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1982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支持下,黎巴嫩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成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打出武装斗争的旗号,以实现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巴嫩南部的目标。它的不断攻击给以军造成不小伤亡,使以政府在国内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于2000年5月从黎巴嫩南部地区撤军,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尽管以色列撤军,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等问题,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双方摩擦积累的怨恨与日俱增。
从现实层面看,此前,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真主党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使以军腹背受敌,达到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的目的,这样也可以加强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另一方面,以色列因为两个士兵被绑架而对黎巴嫩大打出手,甚至是黎巴嫩政府控制的地区也受到猛烈轰炸,同样有其深刻目的。
以色列处在200余倍自己的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时刻处于强烈的危机感之中。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曾经说过,以色列有两个选择:遵守国际道义来争取国际同情,那是死的以色列;以武装斗争维护自己生存,受国际唾骂谴责,是活的以色列。
此次以色列在其士兵被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立即发动针对黎巴嫩的军事打击,其打击力度之大,显示以政府希望能通过这些行动,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的问题,甚至是与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在实施打击巴勒斯坦的“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而伊朗新领导人上任以来,不断对以色列发出咄咄逼人的言论,并加紧研制核武器,被以色列视为对以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伊朗是黎巴嫩真主党的主要支持者。
此外,以色列新总理奥尔默特借助前总理沙龙的威望艰难当选,由于军旅生涯的单薄,他被认为缺乏军事行动的魄力,他也希望通过这样一场战争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证明他有足够能力应对各种危机。
面对愈演愈烈的以黎冲突,国际社会做出了不同反应。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22个成员国的外长和代表15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中东局势。阿盟副秘书长苏贝赫会前发表声明说,支持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的侵略。
而本月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总理马蒂·万哈宁13日要求真主党立即无条件释放以军士兵,同时也批评以色列近几天针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失当”。对中东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政府最初对以黎局势持观望态度,暗中支持以色列对真主党采取的军事行动。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八国集团峰会的美国总统布什只是要求真主党解除武装。布什在与俄总统普京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说:“结束暴力冲突的最佳途径是真主党放下武器。”直到冲突数日之后,美国国务院才于17日宣布,赖斯将出访中东,协助平息黎以冲突,但她出访的时间表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