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瑟尔海滩上》的谱系学视角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前期惊悚、暴力的“恐怖伊恩”小说范式不同,在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麦克尤恩以“静水流深”式的笔触抒情且感伤地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性革命潜流之下的“失语”爱情和性观念转型时期年轻一代的情感创伤与体悟。论文以谱系学的视角切入,遵循“颠覆——分析——还原”的研究路径来探讨麦克尤恩是如何在小说中实现对“性解放”时代主流话语的反拨,以边缘异质话语还原封存沉寂的历史档案。
  关键词:《在切瑟尔海滩上》谱系学 性解放
  2007年出版的《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beach)以1962年7月的英国牛津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在新婚夜因为性关系不和谐,一场只持续约八个小时的婚娴宣告破裂。小说一经付梓,便引起了阅读热潮和学术界的关注,相关论述多从小说体例、历史、伦理、叙事等角度出发,但鲜少有注意到作家在小说中对历史话语的事件化质疑和对异质事物的关注与关怀。正如利奥塔(1999)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话语的怀疑、对宏大历史话语的解构,麦克尤恩通过对细微轮廓、异质事物、陌生边缘的关注与把握,对平凡男女擦肩而过的爱情心理细致人微的体察,颠覆了“性解放”时代宏大叙事的历史话语。因此,麦克尤恩并不主张将《在切瑟尔海滩上》看成是一部历史小说,他认为这本小说实际上是在检验“共通人性”(a human universal),这种拒绝历史同一性和共相的普遍特征,发掘边缘差异空间的叙事缘起的姿态与后现代主义的摒弃同一本质、整理沉默档案的观念不谋而合。
  谱系学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溯源于尼采对道德善恶来源和价值观评判标准的质疑和思考,后经福柯发微,成为其用来思考“主体——真理——权力”历史关系的独特视角。在《在切瑟尔海滩上》这部小说当中,麦克尤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传统意义和历史话语解读完全不同的“性解放”时代。本论文意从“颠覆——分析——还原”三个层次来分析作者是如何意识到历史的断裂,创造性地发掘沉默的话语,以边缘视角来解构历史话语权威,从而实现对个体自我的关怀,还原回归历史事件的细微轮廓。
  一、“性解放”话语的颠覆祛魅
  《在切瑟尔海滩上》的故事背景是1962年,时值性解放运动前夕,披头士音乐方兴未艾。在这一年,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解禁,英美合制、库布里克执导影片《洛丽塔》上映。“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对性事说三道四的年代”(1),社会风貌张扬着自由与解放的气息。但是麦克尤恩却在一对新婚夫妇身上发现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性规范依旧屹立不倒,小说当中失败的新婚之夜可以看作是性解放和性压抑时代分界线的象征。“作为新婚之夜对峙的场景,在新婚夫妇爱德华和弗洛伦斯灾难性的性遭遇之后,海滩——像所有卵石海滩一样,非常难以行走——体现了他们的分离和沟通的失败。”②经过海水风浪的冲刷,不同形状质地的鹅卵石会分类H{现在海滩的不同位置。贵族女孩和破落穷小子作为截然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结合纯属偶然,两人乡下游玩时目睹的河上翻船暗示了这种偶然性带来的不自由和拘谨终究会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就像是被时代海浪冲刷上岸的两块格格不入的鹅卵石,最终还是会在切瑟尔海滩上分开。
  “他们(爱德华和弗洛伦斯)被困在一座孤岛上,岛就是一张床的尺寸,托起这座岛的海,却像人生那么浩瀚”③,曾有读者这样评价小说中男女恋人的关系。通过麦克尤恩细腻的笔触和视角的转换,读者确实可以于小说字里行间体悟到二人的隔膜焦虑与自我封闭。这与我们刻板印象中倡导身体自由解放的“性解放”运动背道而驰。拉康曾指出,人是他者无意识欲望的反映,是历史话语、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只有在‘延异’和其‘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声称‘我们’是谁,在什么位置,也才知道一个‘时代’的局限是什么。”④进入21世纪,如果说艾米斯的《怀孕的寡妇》以其妹妹萨莉为原型还原了理性规则和社会规范被弃之如履的性解放运动高潮落幕之后的精神荒漠与不知所措;那么麦克尤恩的《在切瑟尔海滩上》则展现了在传统理性的束缚下年轻人的“失语”爱情、受压抑的自由欲望以及保守传统两性情爱观失落前夕男女关系的脆弱性以及新旧观念碰撞畸变带来的阵痛与梦魇。
  二、“异质分子”的批判性分析
  福柯认为通过对一直被压制的边缘事物的发掘和话语机制的分析可以使沉默的“异质分子”发声,例如对性话语的历史性研究。福柯正是运用了谱系学的研究方法对“性话语”进行时代背景考察。谱系学是灰色的,需要对尘封的历史档案中的广泛沉积细节和大量原始材料进行整理,这些或主观或客观被历史性忽视的原始材料受制于生活的时代标准,被称为“异质分子”。“异质”(heterologie)这一概念最早由巴塔耶提出,指的是“同质社会”中存在的不可通约因子和边缘人,《在切瑟尔海滩上》中的这对处于结婚门槛的年轻人便显示出这种格格不入的“异质”意味。作为大学生的爱德华和弗洛伦斯不热衷参与社会活动,游离于家庭等稳定社会结构之外,缺乏清晰的存在感。“在那个时代(后来,在那著名的十年里,这个时代会渐渐消亡),当个年轻人,仍然意味着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一道无足轻重的标志,一种多少有点尴尬的疾病,只有结了婚,才能着手治疗。”(5)拥有稳定的家庭和事业,才是正当体面身份的象征,才能在社会上寻找到存在感。但爱德华和弗洛伦斯身上的这种“异质”因素仅仅是外界社会赋予的标签,而不是自动自发地对外界的不满与反抗,当然也就缺少“力图沖破现代性的牢狱,冲破在世界历史范围凯歌高奏的西方理性主义的封闭宇宙”⑥的勇气和行动力。在“性解放”浪潮席卷前夕,他俩像是戴着镣铐循规蹈矩的傀儡,偶然相遇的惺惺相惜互相吸引,像泡沫般最终在新婚夜破灭。被时代规训但又被时代拖了后腿的俩人感觉到赤裸的耻辱和羞愧,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孤独。这种孤独是不能也不敢与人言说的内心创伤与压抑。
  2018年10月,麦克尤恩接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邀请,在北京、上海两地展开了几场与译者、读者的文学交流活动。谈及《在切瑟尔海滩上》这部小说时,麦克尤恩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小说家的责任就是去探索一些私人空间,把这方面的窘境、脆弱感描绘出来。麦克尤恩通过对这一偶然性事件的细腻化处理,展现了理性压制下身体本能、原始欲望等异质事物的错综网络和交互空间,在历史表层之下划出了一道通往断裂和非连续性的切口。   三、历史事实的碎片化还原
  “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没有连续性,我们没有伟大而荣耀的谱系学可以回顾,我们从中看不到法律与权力的强大与辉煌。我们要从这片阴影中走出来。由于我们不曾有过权利与荣耀,所以我们现在要当众发言并开始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7)摆脱同一性思维和宏观视野,个人化视角的历史言说尝试势必是混沌的、断裂的、事件性的。在《疯癫与文明》第一章中,福柯讲述了一个“愚人船”的故事:中世纪时期,西方罔家通过航行将“疯人”进行驱逐流放,成为远走他乡的冈徒。“疯人远航既是一种严格的社会区分,又是一种绝对的过渡。”⑧从古希腊中有关赫拉克勒斯、塞修斯、额瑞斯特斯的神话到希伯来的英雄故事如出埃及记、摩西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过渡仪式”母题,深海航行作为一种“过渡仪式”旨在将所谓“社会异类”驱逐欧洲大陸送往未知的海洋。中世界冒险的航行生活象征着巨大的不安与隐秘的焦虑。小说中海浪的声音、海水的气味也在不断唤醒弗洛伦斯压抑否认的童年出海经历。正如麦克尤恩在小说当中对出海航行的隐晦暗示,弗洛伦斯的意识多次闪回跳跃暗示她儿时曾与父亲远游航行时发生“乱伦”行为,新欢之夜当晚,远处传来的海浪声不断地唤醒其拼命否认压抑的记忆。英格索尔(Earl G.lngersoll)充分挖掘《在切瑟尔海滩上》这部小说的历史感与年代感,认为“对《在切瑟尔海滩上》的接受标志着人们对其背景、地点、时间以及20世纪60年代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持续关注”⑨。整个小说故事的年代背景(性解放革命前夕)及其空间环境都带有鲜明的阈限过渡的时代色彩。
  爱德华是来自英罔乡村教师家庭的穷困大学生,弗洛伦斯则是富商权贵家庭出身的音乐家。二人相遇本来就是一起门不当户不对的“偶然事件”,在最初的激情爱恋退却之后,两人的身份、阶级、思维模式的差异逐渐显现,并最终在新婚夜爆发矛盾,不欢而散。在传统伦理与保守性别观念行将落幕、轰轰烈烈的性革命浪潮即将席卷的20世纪60年代初,自由欲望让位于道德理性,被动怯懦使一段感情无疾而终。正如福柯所言,“人是短命的历史化身,有如‘沙滩上的足迹’,浪涛打来便荡然无存。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类的那些‘荒芜而又瘟疫横行的城市行将崩溃’。这已不只是西方的衰落,而是一切文明的终结”⑩。
  ①③⑤伊恩·麦克尤恩:《在切瑟尔海滩上》,黄昱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第202页,第6页。
  ② Groes,Sebastian.ed.lan McEwan:Contemporary Crifical Perspectives, 2nd Edition.London.continuum,2013,P118.
  ④拉康:《拉康文集》,褚孝泉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⑥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⑦福柯:《保卫社会》,转引白马文·克拉达编:《福柯的迷宫》,朱毅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1页。
  ⑧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13页。
  ⑨ Earl G.lngersoll,“The Moment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Moment: Ian McEwan’s On Chesil BeaCh’”,MidWest Quarterly 52.
  ⑩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尼采著.尼采文集·论道德的谱系[M].谢地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代佳斯,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其他文献
摘 要: 周作人在1951年七八月间,于《亦报》上开设“百草园”专栏,刊登的作品后结集为《鲁迅的故家》。在书中,周作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不仅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青年时代,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望与缅怀,形成了对鲁迅研究的重要史料补充;同时,也能看到周作人的坚守与思考,在景物山水、人物风俗描绘中体会出饱经沧桑的周作人一以贯之的傲然与妥协。  关键词: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 故乡 回顾  周作人在中华人民
摘 要:集边疆重臣与文人于一身的奎林,不仅在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其西域诗歌在描摹边疆瑰丽景象的同时又多歌颂国家统一,在清代西域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与影响。但由于传世文献的缺失,目前先哲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掘,本文拟对学界前贤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以期对进一步推进奎林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奎林 宦绩 西域诗  奎林(1738?—1792),字直方,一字瑶圃,富察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肢体语言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蒙古族生产生活中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本文把蒙古族民间舞蹈分为原始崇拜的舞蹈、宗教祭祀的舞蹈、民俗文化的舞蹈三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其中体现的审美观念——“悲”。  关键词:蒙古族 民间舞蹈 悲 审美观念  一、蒙古族
摘 要: 《金线池》是关汉卿的剧作,诸多学者对于结尾石好问“威逼”促成韩、杜团圆提出批评。结合元代现实,可以发现该剧结尾是剧作家刻意为之,符合杜、韩的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自然发展,有助于展现元代书生卑贱的社会地位和官妓艰难的生存现实。  关键词:《金线池》 团圆 结尾  《金线池》是关汉卿的喜剧作品,诸多学者针对石府尹以“威逼”的方式实现团圆提出质疑。有人认为结尾是人物的妥协,王季思说:“《金线池
摘要:印度导演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拍摄的《德里六号》(DELHI 6,2008)影片叙事涉及很多方面:关于人性、宗教、社会、跨文化冲突等,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影片在观众理解时受文化隔膜的影响,并没有在海外传播中获得较大反响。本文试图透过印度文化从多方面解读影片中暗含的多元意象。  关键词:印度电影 《德里六号》 印度文化 现实主义风格  导演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1963-)最
摘 要:好的文学作品只有包含了超越种族和地域限制的共同价值,才能获得国际化与世界性意义。莫言的小说作品被认为是人类共通性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杰出作品。本文具体分析了莫言小说作品在创作主题与创作技法上世界性因素的具体体现,认为莫言小说在创作主题上具有人类性、生命意识以及宗教意识,在创作技法上具有西方文学现代派狂欢化荒诞叙事、复调多声部叙事、蒙太奇叙事时空结构以及狂欢化语言特点。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摘 要: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的物质及文化建设仍是社会义主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宗族文化以其独有的凝聚性和传承性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宗族文化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继承。  关键词:宗族文化 精神文明 新农村 传承  一、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的挖掘 
摘 要:文学和地理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自然地理环境为作家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和审美观照对象,而人文地理环境则通过民风民俗、文化精神等中介影响着作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进而影响他们的创作风格。浙江特有的气候、地貌、民俗和乡土景观,构成了浙江现代文学中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考察它们对于浙江现代文学的影响,不仅可以更深入地考察作家所接受的地理环境方面的影响,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浙江现代文学的多样性
摘 要: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法名演音,號弘一。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有《送别》一曲为世所知。在李叔同的人生中,茶、乐均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二者,前为其人生所爱,是其“器识为先”文艺观念的形成助因之一,对该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为其展现与宣扬文艺观念的重要手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体现着“德性修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叔同 茶 乐 文艺观
摘 要: 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贾宝玉的母亲,林黛玉的舅母,薛宝钗的姨妈,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出场不多,着墨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别有深意,在贾府众多已婚妇女中,活得比较成功的也就是王夫人了,这从贾府众人对她的评价及作者曹雪芹对她的描绘中皆可看出。而王夫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在于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说通俗点就是,王夫人能忍,她的忍都是为了家庭的和谐。当然,也可以说这是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