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张大千“画家画”的自觉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_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关键词:张大千 画家画 文人画
  [该文属四川省教厅社科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课题,编号ZDQ2011-14]
  一、画家画与文人画
  从社会学角度讲,“画家”和“文人”均代表一种身份系统界划。所以,“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
  西方绘画艺术也曾经有类似文化身份的冲突。如自古希腊到中世纪,就有“机械艺术”跟“自由艺术”的分别,前者关涉地位低下“劳于体”的工匠,后者关涉享受艺术“劳于心”的自由民。西方工匠(专业)艺术家,如乔托、达芬奇等,通过2000余年的接续奋斗,最终纠正了这种源自“身份美学”的偏见,挣得人生地位的社会认同与专业价值的话语权利[1]。
  而在中国文官执政体系发达的背景中,文人“才艺养德”的风气与“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规则杂糅,孕育出一种带业余遣兴性质的“文人画”,并逐渐转化成画坛主流。如文人画代表王维、苏轼、董其昌……,他们既是官员也是文人,在其深厚的儒学、国学和书法印章艺术等涵养的支撑下,建构起辉煌的文人画生态景观。另一方面,文人画坛也逐渐形成一种隐含“身份”威权的传统,如采用文人立场的美术史和画论体系,对专业画家(匠人)的成果刻意贬挞或规避,无意间几乎抹煞了成千上万专业画家的探索与美学积淀。这种异化的“身份美学”,滋养出不自觉的文化专制和保守阻滞的文化风气,使得文人画坛积弊丛生,死水一潭。当“身份”异化的力量足够强大时,许多文人画引以为傲的传统就转化为不合时宜的弊端,如不求专业的精深,不求形似、游戏笔墨、放弃彩绘、聊以自娱等,皆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端时期改良变革思潮质疑的对象。
  需要指出一点,文人画家群体也不断因“身份”而出现分化。一方面,那些有强烈“身份”述求的精英文人,在“身份”沉浮中逐渐成为远离庙堂的专业画家;另一方面,那些仅有显贵身份支撑,业余性质、面貌雷同的遣兴应酬之作,在开放的现代艺术意识中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而那些行业(专业)性质的“画家画”,与西方工匠艺术逆袭的文化发展路径不同,其群体影响力和社会文化心理价值在经历唐宋的辉煌后日渐式微,直到清末明初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才觉醒。
  20世纪初,近代中国画坛掀起的爱国性反思潮流,实则是专业画家在艺术科学武装下迟到的逆袭:挑战文人身份的威权,质疑文人画的权威,开拓符合世界潮流的画坛生态。他们分为两个阵营:一类是留学海外,以西方科学绘画传统为武器的,如徐悲鸿等。他们走出了一条构建科学美术教育体系,并逐渐民族化的新路;一类是从文人画中觉悟,并将其导向“画家画”新境界的探索,如张大千等。前者有“画家”这个先决身份,因此他们的“变革”追求,就转化为“拿来主义”与“洋为中用”的内化程度问题。而后者要从文人画深入骨髓的传统基因中脱胎出来,摒弃“身份认同”,其变革可谓艰难的涅槃重生。
  辩证哲学讲,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徐悲鸿等以西画改造文人画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国画的优秀民族基因的承继开拓,还得由专业国画家自己来掌握。作为新旧社会交替的画家,张大千早年身处上海、北京等文化中心,既遍学历代文人画经典,也探索专业画家之民间画、宫廷画、宗教画等,他标格“不做文人画家”,提出“画家之画”理念,是在自身实践中对文化使命的自觉,其时代的进步性不言而喻。
  二、张大千“画家画”认识的自觉
  张大千曾明确提出“画家之画”的概念。他说:“作为一个绘画专业者,要忠实于艺术,不能妄图名利;不应只学‘文人画’的墨戏,而要学‘画家之画’。”[2]在这里,张大千清晰区分出“画家之画”与“文人画”的概念,道出了“文人画”的弊端在于墨戏,以及身份异化导致的“妄图名利”之风气,倡导以“绘画专业”为身份定位。这些认识,是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可以说,“画家画”的概念,既为超过文人画数量百千倍,与民众生活同气而歌的草根职业画家正名,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美术史书写的多向度发展,指摘浮躁的社会风气,对重识和复兴中国古代艺术精华奠定了前导性意识基础。
  张大千对画家画的认识,主要源于对敦煌“工匠”画的反思。在《谈敦煌壁画》(曾克耑笔录张大千所述)中 ,张大千认为敦煌壁画对于中国画坛有十大影响,其实也可视为他对“画家画”内涵的重要理论阐释:
  第一,张大千认为文人以为南宗山水是画的正宗,将北宗摒斥于画匠之列,将人物、佛像、花卉等看作别裁异派,“甚至也认为是匠人画。……这种见解,牢不可破,而画的领域,也越来越狭小”[3]。他重提人物画的重要性,倡议恢复人物画的本来价值。并且,张大千认为文人的人物画,常常为了表现“不忘宗国”或“寄寓古人”的思想而写意,将写实的古代优秀传统去掉,使得作品缺乏真正的时代映像,从而弱化了历史文化承继力。
  第二,张大千指出,中国画学之所以一天一天地走下坡路,“薄”(气韵薄、神态薄)是致命伤,其原因是文人画家“对于勾勒,多半不肯下功夫,对于颜料,也不十分考究”[4]。事实上,这挑战了文人画“笔墨为上”的“游戏”风气,高扬中国画“色彩”与“线条”的优秀传统,强调工匠积淀起来的“勾染”作画科学程序。
  第三,张大千感叹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画幅“尺度越来越小,画的境界也越来越隘,泱泱大风,恐怕要衰歇绝灭了”[5]。他提出“画家也必要有几幅伟大的画,才能够在画坛立足[6]。”这打破了文人、官员先天身份的优越性,回复艺术本位观。在这里,所谓“大”,一方面是在面积上讲,“必定要能在寻丈绢素之上,画出繁复的画,这才见本领,才见魄力[7]。”另一方面就题材而言,“如记国家、人物的兴废,或学术上的创见特解,这才可以站得住[8]。”可见,张大千已经不满足于文人画狭隘的题材,重提“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的古老艺术宗旨,展现出科学化艺术观的特质。   第四,张大千认为:“我国古代的画,不论其为人物山水宫室花木,没有不十分精细的……不过自文人画盛行以后,这种苟简的风气,普遍弥漫在画坛里,而把古人的精意苦心都埋没了。”[9]张大千并不否认文人画写意的文化精髓,但他认为肤浅的文人写意形成了中国画坛苟且的风气,而画家要有“矜慎不肯苟且的作风”[10]。
  当然,张大千指摘当时画坛之弊并没流于偏激,他的思维是辩证的,眼界是东西方兼顾的。他说:“我想无论古今中外,总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物极必反’……这就如春夏秋冬四时的循环,并没有什么高下、是非、好坏,只是相继相代,去旧务新的办法。但经过若干年之后,也许我们以为极新的,哪知却是极旧的;以为是外国人所独创的,哪知道就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前便有而后来被暂时扬弃的!”[11]
  所以,总体来讲,张大千的“画家画”理念并不是颠覆“文人画”,而是剔除“文人画”在历史上形成的积弊,重新认识包括优秀文人画在内的“画家画”的艺术价值,并且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重燃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
  三、张大千“画家画”实践的自觉
  张大千宣称自己的画“不是文人画,而是画家画”,是对中国美术进行自觉而深入研究的定位。他的“画家画”实践,对文人画是仰赖包容而非排斥的,这是真正艺术文化学者的胸襟和眼界。
  首先,张大千自觉以现代绘画艺术科学的立场看待“师古”的问题。
  一方面,他认为:“要凭苦学与慧心来汲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才能立意创作,才能成为独立性的画家”。[12]19世纪20至40年代,张大千就以习仿石涛为契机,踏上系统把握文人画迹之路,遍学清、明、元、宋、五代、唐诸文人画大家。与此同时,他还追踪宋以前画家画所专擅的丹青,研习顾闳中、赵佶等优秀的宫廷院画艺术。在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到敦煌面壁三年研究临摹壁画,被文人画立场遮蔽的工匠艺术向他敞开大门。张大千从喇嘛那儿学到了古代工笔重彩制布、制色、绘制方法和程序等,目击了辉煌绚丽的宗教画色彩传统;临摹了甚至达到12丈巨幅的大画,领悟到中国画曾经雄强浩大恢宏的气度,写实的手法,超现实的想象,开放包容的民族艺术特色等。
  另一方面,张大千注重中国传统艺术谱系的完整性和画科的多元性,批评郑板桥那种“一生只画兰竹,不治他技”的文人习气,强调广泛学习,有所特长,才能算大画家。他在书法篆刻、诗词、山水、花鸟、人物、屋木诸科皆有所能。他在院画,尤其是宋画中学习体悟“格物致知”的造型法则,提出:“画家当以天地为师,不可拘泥一格,所谓造化在手耶!”[13]他匡正文人画“以为写意只要几笔就够了”的见解,指出:“写是用笔,意是造境。不是狂涂乱抹的,也不是所谓文人遣兴的,在书房用笔头写字的意思。”这些探究使被文人画压抑的传统造型观念得以释放,伸张了中国画内在的写实造型能力精粹。
  其次,张大千在学习实践中意识到文人画体系的束缚,感慨“中国绘画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民族活力衰退史”。因此,“画家之画”是张大千激活民族自信与活力的重要选项。他在艺术创作中不但熔炼清新淡泊的文人意趣,亦践行灌注雄强浩大的“画家之画”精神:张大千一生注重泱泱大风的大画创作,如历时一年半完成,具180×1080厘米尺幅的《庐山图》;张大千重视色彩、笔墨的渲染和精致繁复的造型,在画家画中张扬文人画传统,如兼容磅礴泼彩与工致细节的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张大千还画了许多文人画少有的自画像题材,如现代画家梵高一样,不断确认自己的生存状态……
  第三,张大千注重养心胸,致力于汲取东西文化的营养。他是行走的画帝,一生都在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天地为师,造化在手的艺术精神。20世纪40年代前,张大千游遍大半中国,自称“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1947年《题画西康游屐》)。这期间,日本、朝鲜、印度的文化也濡染其耳目;20世纪5O年代后,张大千更是自由驰骋于世界艺坛。他在游历中领略山川灵气,体会物情,观察物态,东西方文化共同滋养了他的性灵和品格,助力大气概、大心胸的养成,催生大画的诞出。这是古代文人封闭文化圈不可想象的艺术世界图景,张大千有幸成为这种大文化圈开拓者之一,其融合东西方艺术的实践对后世极具启发性。
  四、结 语
  张大千打破“文人画”迷思,召回传统色彩与写实造型意识,提倡“大”画和矜慎精细之风,标志着“画家画” 冲破独步画坛数百年的文人画压制而自觉回归。他以文人画博得功名,却抽身转向画家画,是逻辑相连的两个主因促成:一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二是文人身份蜕变与对“文人画观” 的反拨成为时代主题。
  勿论文人画与画家画,“中国画”艺术由它们共同融汇而成,单纯发展文人画笔墨,已经不能有效回应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不能写实造型、不能展现时代精神等批判大潮。以西画改造中国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是外部力量的介入,难免有矫枉过正的问题产生。张大千规避了前者片面反对文人画的弊端,植根于传统,以推崇“画家画”的方式,圆融了传统中国画的内涵,具有时代的前瞻性与文化批判的勇气。
  注释:
  [1] 刘显成.美术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3-18页
  [2][3][4][5][6][7][8][9][10][11][12][13] 李永翘.张大千论画精粹[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48页,219页,220页,221页,222页,226页,43页,54页
  作者简介:
  杨小晋,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和中国画文化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近几年中国的各大美展上,特别是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不难看出当代中国具象油画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那就是在这些油画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感受后的真实”。这些带有真实感受的油画作品所带给观者的震撼和感动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画面中鲜明的个性表现方式,使得画展上的油画面貌更为丰富。一幅幅带有明显表现意味的具象油画作品在一次次刺激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关键字:真实感受 具象
高分辨空间谱估计算法中信源数的准确估计是必要前提.文中结合矩阵重构和特征子空间投影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弹栽阵列系统的信源数估计算法.将阵列阵元分成相同的2组,求得这2组阵
建筑工程的发展顺应全行业的发展需求,城市的建设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的各个发展标准进行管理。一个城市的进步离不开城市建设的需求,施工单位
研究报童模型双周期下决策者面临服务水平的机会约束时,所做出的最优决策.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最优订货决策和最优目标函数的解析解.在数值分析中,对模型中的参数做
本文应用CS8800型高频红外碳硫仪对石墨矿中碳硫的方法研究,确定曲线拟合,校准;称样量;称样的顺序的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评价,此方法的总C的准确度0-0.01345之间精密度0.0098
摘要: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动画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动画教学中,教师要多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使授课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价值观、民族道德、民族伦理等,积极地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动画作品。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教学 体现 渗透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的创作之“魂”,这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动漫在2l世纪的发展蓝图。如今在
针对无人飞行器(UAV)在未知复杂环境下的导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UAV位置和姿态估计算法.利用基于非线性尺度空间的KAZE特征构建立体图像对的特征点检测与描述,用Knn算
对水下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的位置进行调整以提高传感器网络的有效覆盖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提出基于人工势场的分布式水下传感器网络部署优化算法UP
梁亚青,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色彩应用与研究。杨柳,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应用系统研究。
在构建单元时,将制造过程中的多工艺路线选择问题转换为各道工序加工设备的选择问题,设置新购设备成本最小、跨单元加工次数最少、单元内零件工艺路径相似性最高以及整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