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需防三种消费心理

来源 :理财周刊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n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家过日子,常常有这样的尴尬:面对衣柜里积存的众多衣物,却挑不出中意的;兴冲冲买到了“便宜货”,却发现没什么用处,弃于角落;到餐馆用餐,明明看到门口贴着种种“优惠”招贴,可最后结账时还是有被宰一刀的感觉……如此种种,全因非理智消费所致。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人们在花钱时更有一种“一掷千金而后快的”冲动,在节日的市场里,商家费尽心机设下了种种陷阱,诱惑消费者步人误区,稍不留意就会中其圈套。学会理智消费,走出消费误区,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在节日期间不但要快乐过节,享受生活,而且不要当冤大头。下面所说的 3种消费心理是节日期间消费的大敌。
  
  一不可冲动消费
  
  逛商场是众多人的消遣方式。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女士们,热衷此道者甚众。走进富丽堂皇的大商场,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品味生活的美好,享受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是无可指责的。逛商场如同逛公园一样,都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是有备而来,早计划好要买什么东西,直奔主题。也有一些人,是无备而来,随逛随看,一时兴起,便也加入购买者的行列。这种随意消费状态,常常诱发“冲动性消费”,就是看到人眼的东西拍拍脑袋就决定买下。本来并不需要的东西,在商家的鼓动诱惑和甜言蜜语下,一时冲动就买下了。检查一下我们的衣柜鞋柜杂物柜,哪家也少不了这种冲动性消费的收获。所以在逛商场时,多一些理智,多一些计划,多一些冷静,别在商家三寸不烂之舌的诱导下脸红心跳,掌住定盘星,你就不会吃后悔药。
  为什么冲动消费者大多是女性?这与女性的性格特征有极大关系,女性的情绪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对打折信息更为敏感。感性的女人从感性的消费中获得了被认同的平衡,实现了心理上的满足。除此之外,极端情绪也会导致冲动消费,心情不好时,一些女性就疯狂购物,钱花光了,心情好子,悔意也有了!这种冲动消费如同男性心情不好时借酒浇愁一样。同样,在兴奋、高兴的时候,购物也成为女性宣泄的一种方式。
  一位营销策划人员说,从商场营销角度看,并没有刻意“制造”冲动消费,但实际上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冲动消费群体。他认为,女性的冲动消费也是建立在对原有商品价值认知度的基础上,如一件服装原价1000元,现价500元,“只有当消费者认为该服装值1000元时,才更容易花500元去购买!”
  如何才能避免在节假日期间进行冲动消费,将钱袋子的丰满保持到底?下面是防范冲动性消费的一些建议:
  不在生气的时候进行购物;
  别在悲伤的时候进行购物;
  不要为了留下印象而购物;
  不要在怀旧的情绪中买东西;
  别为赶时髦买东西;
  不要把购物当成一种消遣,有许多漂亮的免费公园可以用于消磨时间,你可以去传统的主要街道散步,或者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但是不要把你的空闲时间用于逛商业街,购物时应事先列一清单并严格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这样可以避免一时冲动而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千万不要使商业街成为你家人的娱乐目的地,否则,你就是将“商业街情结”在他们最易动情的年龄介绍给了他们; 别带着已经有些懂事的孩子逛商业街,他们知道你无法拒绝他们的要求;
  只在你确实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才到商业街买东西,按你的购物清单进行购买,如果发现自己有超出清单进行购物的冲动,应当尽快离开; 将你全部的信用卡从你的皮夹子中拿走,只留一个信用卡,清理那些由特 殊商业部门发行的信用卡,你只需要一个卡,能用于急需就够了,如果你真想做到不负债,就必须与商店的卡划清界限,清理所有信用卡,只保留一个;
  制订用现金购买一切物品的政策,如果你没有现金,就不要购买,当你去商业街的时候,不要带信用卡,只带少量的现金,足够买你想买的东西,一杯咖啡加上打一个电话的钱就够了;
  在任何地方,一旦有购物的意图时,就可以运用“替换政策”,政策很简单,那就是你买一样东西就必须丢掉另一样东西,如果你买新汗衫,你的老汗衫之中的一件就必须丢掉,买一套新盘子,就应将旧盘子抛弃,如果你买新的灯具,你已经拥有的那一个就必须淘汰;
  当你真心想买东西时,先问你自己:“为了买这件物品我要放弃什么,食物还是一罐煤气?我为什么买这件东西?我真需要它吗?这件物品在我的从现在开始未来3个月的购物优先权列表上占据什么位置?这在我的从现在开始未来两年的个人重大财产表上占据什么位置?我现在已经有多少这种东西?一个人需要多少?”
  如果你有购物癖,你需要问你自己几个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感到有买的必要性?你什么时候感到买东西的必要?你为什么必须拥有这些东西?就像吸烟者想戒烟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样,购物癖者如果急于摆脱债务,节省下辛苦挣来的钱,就必须改变他们买东西的习惯和类型。
  
  二不可从众消费
  
  从众消费就是消费者在购物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购物的行为心态。看到别人家有彩电、冰箱、录像机等,也千方百计凑钱去买;看见别人穿了一套服饰,大家七嘴八舌评价如何好,他也去买一套。这类消费者往往有一种 从众心理。
  攀比赶潮流表面上看是一种从众心理,其实更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你有我也要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手提录放机到环绕式高档音响,从18寸彩电到29寸平面直角,从录像机到DVD,从吉它到钢琴……赶不完的时髦浪潮。凡是新潮的东西有的人都先买为快,不落人后,以显示自己的现代意识和符合时代节拍,不这样似乎就是保守与落后。结果,屋里堆了不少现代化的产品,有效利用率却很低,甚至用过一阵之后就束之高阁。有一位女士家里长年不用的电器产品按当年购价计算将近3万元。这些东西一占居住空间,二是资金贬值,尤其是电器产品升级换代快,其价值无形损失的速度也快。
  “从众心理”是大众都容易犯的通病。一见别人排队买东西,就以为是“便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加入进去。一见别人都夸这东西好,仿佛千载难逢,也赶快掏腰包,生怕错过机会。这种现象我们已司空见惯了。报纸上不时揭露的,不法商家雇“托儿”的卑劣手段,就是诱使人从众上当的最好注脚。有位著名作家曾总结出“西方人崇尚个性,东方人追求共性”,道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一说流行什么,满大街全是时尚。在消费方式上,尤其如此。流行西服,连农民下地也穿西服;流行“松糕厚底鞋”,不分高矮胖瘦,脚下统统蹬着大厚底;流行“文化衫”,满大街背着“文化”跑……精明商家,时时造出“流行”来,让大众跟风。流行总是短命的。我们在买东西时,何必非追风呢?风一过,积攒下的是废物。张扬个性消费,不从众,不趋时,同样能体现出我行我素之美。再看到排队现象,遭遇托儿们的鼓噪,面对一窝蜂地流行,我们是不是该冷处理一些呢?
  “流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泛指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为一定的人群所接受、认同,并互相模仿、追随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时期内的共同的、一致的志趣和爱好。
  消费因人而异,盲目从众,就容易踏人误区。月票消费各地兴起一股月票消费热,乘车、上舞厅、吃早餐、擦皮鞋、甚至上公厕都可凭月票。而那些经常出差、经商和职业不稳的人就不适合这种消费方式。租赁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省钱,但有时也会带来麻烦。王小姐结婚时租了一套婚纱,穿后第二天发现脖子、肩背出现大面积红点,医生诊断为传染性皮炎,祸首系不卫生的婚纱。合资消费不失为一种省钱之道,然购买大宗商品,最好不要采用合资消费方式。某厂几位青工合伙买了台电脑,可不久其中两人因工作调动提出“退伙”。这下可让其他几位为难了,退钱吧,大家不愿意,把电脑分成几份又不现实,为此几人闹得不可开交。如今“反季节消费”已成为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人专门在夏天挂出“反季”、“清仓”的招牌倾销劣质皮夹克,消费者务必要擦亮眼睛。
  
  三不可盲目消费
  
  相对厂家、商家而言,我们消费者最缺乏的就是“知情权”。商品的底细、价值、利润,永远是个谜。我们的消费也就常误人盲目性。看到“打折”、“大减价”、“跳水”、“折迁大甩卖”以及什么买多少送多少之类的招术,我们便以为拣了便宜,常慷慨解囊,让商家没事偷着乐。每逢有新产品上市,总可见一串串明星登上鼓吹的广告舞台,为商家摇旗呐喊,仿佛买了这产品,便也有子当明星的感觉。殊不知那明星们成百上千万元的出场费,全摊在了消费者头上。那商品的实际价值成了“注水肉”。一到冬天就打“保暖内衣”大战,价格从几百元跌至几十元一套,是最好的例证。别盲目轻信“打折”,别盲目轻信广告,别盲目听明星们的鼓吹,冷眼观潮看市场,该出手时再出 手,自然会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因为,最后沉不住气的总是货压在手的厂家、商家。
  说是走出消费的误区,但真正做到也很难。因为商家的招术是常变常新的,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消费者在市场变幻中磨练成长,减少步人消费误区的可能,倒也不是难事。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消费领域也不例外,丰富的消费知识可以赋予消费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然而在全国几个大都市中,一家调查公司在一项调查中发现,近半数的市民表示消费知识匮乏,常常是消费跟着感觉走,感觉跟着广告走,促使许多大企业不惜血本、不遗余力地大做、特做广告,其费用自然会间接地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需特别一提的是不少被调查对象在购买商品时并不完全了解商品的属性,有的仅凭自我感觉和人云亦云来作决定,极易踏人消费的陷阱。所以消费者应具备基本的消费常识,这样不仅可以指导自己的消费活动,更重要的是还可少花冤枉钱。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坦言有过盲目消费的经历,有的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买回一大堆留之没用、弃之可惜的商品,令人后悔不迭;有时是攀比从众心理所致,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极为突出,总认为亏了谁也不能亏了孩子。孰不知盲目攀比,片面夸大金钱的作用,更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这是与父母良好的初衷相违背的。帮助自己和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浪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消费者,一个理智的父母。
  零点调查公司在一份题为“都市青年女性消费面面观系列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都市女性在各领域的消费行为中存在严重的盲目倾向。零点调查公司在京、沪、穗三地针对18至 35岁的青年女性进行了一次定性、定量的抽查,结果发现:一个月收入不过 1000元的年轻女孩可能用的是上百元的化妆品;一个本打算上街买鞋的女性可能搬回家的是一套精美的装饰品。
  赶潮流是一种盲目消费,是消费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发展下去危害不小。从小的方面说,家庭资金不能有效增值,还促使虚荣心膨胀;从大的方面说,资金流向会对企业造成误导,容易引起重复建设,使某些产品供大于求,企业最终陷入困境,国家经济建设受到影响。时下人们手头虽然越来越宽裕,但也不能事事盲目赶潮流,还是以满足生活实际需要的理性消费为好。
  
  如何理性消费
  
  消费者如何在节假日期间,面对市区众多商家的“迎节日优惠酬宾”的架式,面对琳琅满目的节日让利促销货品,消费者在购物优惠的诱惑下,如何抵御按捺不住消费的冲动,就是门学问了。
  家庭消费好比三部曲:第一是生活必需晶消费,吃和穿都属此类;第二是维持家庭生存的消费,如房租、物业费、水电费等;第三是供给家庭成员发展和时尚领域的消费,如教育投资、文化娱乐消费等。这三种消费对每个家庭而言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开支就要分清轻重缓急。一般说来,家庭的月收入首先要保证生活开支,而后才能考虑发展消费与享受消费。杜绝攀比跟风要贯彻始终,否则,以人之人量己之出,势必使消费结构偏离健康态势,导致捉襟见肘。
  合理的家庭消费结构必须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总的原则是:量人为出,略有节余。
  从生存性需求来看,柴米油盐等属于非买不可的物品;从享受性需求来看,美味可口的高档食品,做工考究的精美服饰要与自己的经济实力挂钩;从发展性需求来看,音响是否环绕立体声、彩电是否纯平大屏幕等,就不是那么“必需”了。
  任何商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商品的款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因此,生活中的消费应当注意节奏的把握,在节假日促销中,消费者一定要睁大眼睛看看商家打折促销的产品是否已经过时了。还有,不急用的物品,也不要贪便宜盲目消费,不妨把闲散的钱存人银行以应急,等到市场饱和时再购买,就能一元钱当两元钱花,大大提高家庭消费的经济效益。
  有人把女性称为“消费的动物”,一项全国性的网上调查结果给这种说法提供了一定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管女性的社会地位如何,在家庭消费上,她们绝对可以当家作主。根据这项调查,女性除了自身的消费外,家人的生活需求也大多由她们来安排满足,女性在购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实用因素,其次为价格和品牌。但如此“一刀切”似乎也不合理,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买食品、服装和床上用品等,做妻子的往往比丈夫精明;而购买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则做丈夫的要比妻子内行些,不会为贪便宜,因小失大。
其他文献
作者简单介绍了常减压装置加热炉空气预热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点。热管作为新型高效的传热无件,其导热系数是多属良导体(如银、铜、铝等)的10^3-10^4。作者重点就常减压装置
目的:研究新生兔机械通气肺损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灌洗液中自细胞相关关系及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对生后日龄1—5天的新生兔72只,按2×2×3析因设计,随机分
HAZOP作为过程系统安全分析法,近些年正被逐步认可,在化工行业的推广也不断扩大,HAZOP分析方法本身也在从依靠人工向计算机智能化转变。本文介绍HAZOP分析的优势、HAZOP在化
光学舱系列产品是我厂自行研制,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由于其性能的特殊要求,对产品的功能、精度及重量、体积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电视末制导光学舱为例:光学舱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