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dn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知道,“一个劲儿”一词表示不停地连续下去或毫不松劲,如:“雨一个劲儿地下”“他一个劲儿地直往前跑”“你一个劲儿这样做,早晚得入狱”等等。那么,“一个劲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先说什么叫“劲儿”。弓的强度以“力”为单位。步弓“力”大,马弓“力”较小。这个“力”,俗说“劲儿”。满族人在关外狩猎时惯用强弓大箭,“射熊虎洞穿”,制弓以桦木为弓胎,外缠鹿筋,施加动物胶,弓力极强。
  自清代中期,北京制弓已不用桦木缠鹿筋,而专用南方竹板加水牛角。制弓时,先将选好的竹板加工成胎,未镶水牛角时,这种竹板弓胎俗称“竹板儿弓”,其强度为“一力”,俗说“一个劲儿”。随着加镶水牛角的薄厚、宽窄以及牛角的质地等的不同,弓的力不断增加。用竹胎镶水牛角,制成的弓秀气美观,再包以桦皮,施加彩画,更加好看。但是这种弓的力较桦木胎缠鹿筋的弓稍差些,不过仍能达到十力。据说,雍正时期,考核旗兵的射箭成绩,能开十力弓者仍有数万人。
  由此产生了“一个劲儿”这个词语。北京话说人“一成不变”“稳重”“坚持”等为“一个劲儿”。例如说某人沉稳而不轻易变动,心里有数,说“他那个人可是竹板儿弓”,意思是说此人稳重不松动,拿得住劲儿。此外还有人将“一个劲儿”说成“一弓劲儿”或“一功劲儿”,除表示上述沉稳持重之意外,“一功劲儿”还表示“一种劲头儿”之意。但這个用法不广。迄今普遍使用的仍是“一个劲儿”,而且使用频率还不低,尤其是在北方特别是在北京。
  (文/曾昭安)
其他文献
1926年,上海《新世界》杂志举办电影皇后选举,当时有四位女明星被选为“四大名旦”,其中之一是杨耐梅。30年后,在香港街头出现了一个气质不凡、风韵犹存的女乞丐,她竟是曾在上海滩最红的电影明星杨耐梅。冰火两重天般的身份,叠加在一个人身上,挥之不去的是“命运感”三个字。  出道成名,浪漫张扬  杨耐梅的父亲是广东商界巨擘,来沪创办颜料、地产等企业,扬名上海滩。他送杨耐梅进入教学严格的上海务本女中,本指
关于清朝的灭亡,一个流行甚广的说法是,由于清政府没有加强媒体的管理,在新政期间,媒体总是发布有关政府的负面消息,做负面评论,清朝实际上是被媒体搞垮的。或者媒体至少也是清朝垮台的一个有力的推手。  随着清政府开放报禁,革命党人回国办了很多报纸。在日本办的机关报、民报,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但是,很快革命党就发现,单纯地办报鼓吹革命,影响甚微,很容易被查封,就算人家不查封,也没什么销路。要想有影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人生做吏甚苦,做县令尤苦,做吴县知县更是苦上万万倍,比牛马还不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上官如云,过客如雨”,来来往往都要县令早晚接待。在中国历朝历代,公务接待是地方官们心中永远的痛。  接待上级送了命  清朝人汪辉祖在他所写的“县长教科书”《学治续说》中,多次讲论了接待上司的重要性,特别是上司身边的人,一定要应酬
1911年5月17日,《泰晤士报》发表长文《中国首任总理》。这是西方媒体介绍庆亲王奕劻履历最为详尽的一次。当时,中国刚刚进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改革,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个责任内阁,庆亲王出任首任内阁总理。  文章认为,庆亲王多年来都是中国官场最大的“恶魔”,但却享有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他的履历总是与中国的灾难相关联”,“没有建设性、没有爱国心,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荣耀的事”,“监察者们
一波三折的高考经历  1977年的高考,我的印象中是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大队和乡推荐表现好的人参加考试。那年的作文,我还清楚地记得——“心中有话向党说”。自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的确心中有许多要向党说的话,这个作文正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是多么感谢党给我这个机会啊!  后来,结果出来,我考了328分,在当时来说这个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很可惜,因为填报志愿的问题,我没被录上。  第二年夏天,我又继续鼓足
1956年春天,北京举行全国第一次话剧汇演,全国大概有50多个剧院、剧团参赛。我所在的话剧团是个远在大西北、成立仅两年、默默无闻的剧团——甘肃省话剧团。  我们提前一个月进京,住进北京当时最新、最好、最现代化的首都剧场。这个剧场是德国人设计的,舞台可以转动。三层楼内有数不清的厕所,但都是坐式马桶,对我们这些土包子来说,真是太不习惯了。我们认为别人的屁股坐过的地方是最脏的,自己无论如何也坐不下去,只
曾昭抡(1899-1967)是曾国藩的曾侄孙,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他自奉甚简,不修边幅,不注意小节,还有很多“怪癖”,很有一副名士派头。  某天乌云密布,曾昭抡带着伞出门,走了不久便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他全身都被淋湿了,却仍然提着那把没有打开的伞一直往前走,直到有人提醒,他才把伞打开。有人看见他站在北大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
张百熙字埜秋,号潜斋,谥号文达。1847年四月初六生于长沙县大贤都张家大屋一书香世家。光绪十九年(1893)会试列二甲第六名进士。先后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南书房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等职,后做到清廷五部尚书。张百熙幼小门风家教极严,又经时代风云际会洗礼,更培育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张百熙曾在诗中自述:“予生属多难,盗贼弥乾坤。六龄遘干戈,蹙蹙湘水滨……”“方我少年时,读书气嶙峋,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
“文化怪杰”辜鸿铭祖籍福建,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10岁那年随义父布朗去英国读书,曾先后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工科文凭。回国后,他充当张之洞幕僚20多年。  辜鸿铭虽然学贯中西,喝过洋墨水,却不觉得外国月亮特别圆,反之,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时,他说:“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欠博大,既博大而又精深者,其惟中国乎!”洋务重臣张之洞看中其才,召为洋文案(外文秘书)。张之洞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