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拷问人体极限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刷新38项世界纪录,人类体内的潜能有多大?人体运动的极限究竟在哪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机体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所制约,真运动能力是必然有极限的。但是,很多运动项目的世界纪录还是屡屡被打破。
  
  人体极限在哪量?
  
  近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希望通过运动竞技不断挖掘人的体能极限。运动比赛实质上就是比人体的速度、高度和韧度。2008年8月16日,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入博尔特以9.69秒的成绩刷新了100米的世界纪录。那么,100米的世界纪录能不能被无限刷新呢?关于这一话题的谈论已经不是很新鲜了。
  许多科学家用各种方法计算了人类能以多快速度跑完100米。德国运动极限领域专家安马尔教授,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通过运算预测男子百米世界纪录最多还能缩短0.5秒。也就是说,现在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能跑9.69秒,却永远无法达到9.20秒。
  美国生物学博士吉迪恩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速度可能会导致骨头断裂和关节软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根据人身体对抗空气的阻力和人体重力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时,尚不会引起肌肉的损害,一旦超过了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
  但是,按法国的佩龙内特博士的计算,人类能够在2040年跑出9.49秒。
  英国牛津大学的安德鲁也做了统计学上的分析,预测2156年女子的百米速度将超过男性。
  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每个世界纪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了。1936年,当欧文斯在100米比赛中以10.2秒的成绩夺冠时,就有人预言百米极限将在10秒止步。但是,事实是人类仍在大刀阔斧地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科技推动极限突破
  
  虽然,科学家的预言似乎每次都落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向竞技运动的极限发起的每一次冲刺,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赛,激发了人类的无限潜能。运动员挑战极限,有赖其运动天赋、科学训练和勤奋努力,同时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对提高运动成绩也功不可没,新世界纪录几乎都是现代科技和运动员刻苦训练相结合的结晶。
  一个运动员的极限发力成就一场经典的科技比赛。在“水立方”制造一次奥运会拿8枚金牌神话的美国天才菲尔普斯,有强大“鲨鱼皮4代”泳装的功劳;在“鸟巢”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以5.05米第24次打破女子撑竿跳高的世界纪录,有高性能碳纤维撑竿的帮助:创造9.69秒世界新纪录的百米跑道,更是生物力学、人体工程学、竞技气象学、训练科学和高新装备互争高下的科技竞赛结晶。“科技奥运”是此次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在千年以前,最早的奥运会上唯一的“高科技”只是往选手身上抹橄榄油,好让他们在看上去更加健美的同时,也能稍微减少点阻力。今天的体育竞赛已经不只是力量与意志的较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身着“鲨鱼皮”泳衣在“水立方”里劈波斩浪的选手屡破纪录,碳素纤维材料制造的自行车在公路上飞驰,“飞人”们足下的“飞行纤维”跑鞋……都在帮助他们一次次地挑战人类速度的极限。
  
  “另类兴奋剂”科技?
  
  奥运是生命的力与美的展示。它使我们看到,人类原本这么有力、这么敏捷、这么强大、这么完美。但是,当人们为运动员一再突破人类极限、创造新纪录而欢呼时,也有人担心,“武装”运动员的种种高科技,会不会成为赛场上的另类“兴奋剂”?更是有人担心,科学技术应用的不平衡,打破了起点上的不平等,会不会最终毁了奥运会的公平、公正性?
  我们不应割裂体育运动和高科技的联系。事实上,现代体育取得的每一个突破,背后从来不乏科技进步的身影。当人类越来越逼近生理极限时,高科技所能带来的哪怕0.01秒的突破,都会成为夺取奖牌的巨大优势。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天才选手的自身努力。试想,不是每个人一穿上“金缕鞋”,就能像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一样创造百米纪录;也不是每个人握着碳纤维撑竿,都能赶超俄罗斯“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越过的高度。
  应该说,现代奥运会上的各项纪录,是人类突破生理极限和体育科技不断创新的集中体现。当体育超人遭遇高科技,人类的奥运成绩、世界纪录必然会被一再刷新。竞技体育不断挑战人类的极限,科技也在不断攀登未知的高峰,两者相互结合和促进,奥林匹克精神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将永远不会止步!
其他文献
每个小说都有个自我摆置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叙述时,把小说的主人公放在什么位置上。对于卡夫卡来说,萨姆沙的位置在床上,在床边的角落里,时而埋伏床下,或被流放至门和窗的接缝里,以至于到天花板上——最后这个位置尤能说明问题,而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安娜的位置总是周旋着,在人之中,而不像贝克特某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条腿畸形,半骑半坐在脚踏车上,像一具被废黜的雕像。对以第一人称开始的小说,这个位置尤其显得重要,毕竟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小学生导刊》第二届读者节与小读者相约在4月2日!大家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节日呢?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    爸爸妈妈看过你买的《哈利·波特》吗?你看过他们当年喜爱的《小兵张嘎》吗?把你喜欢的书介绍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把小时候读过的好书介绍给你。你会发现,爸爸妈妈的童年时代也很精彩、很有意思!  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爸爸妈妈读同一本书,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