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尤其是绩效考核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制定更为复杂与敏感。为此,我们不惧挑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习文件,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意义与内涵,为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奠定基础
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能否顺利实施,全体教职工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关键。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先后通过召开班子会、教工会等,反复学习了解相关政策,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全面了解政策及政策产生的背景、特点、性质、功能,乃至于每个条款的目的及意义、每项具体数据的依据和办法等。通过学习,一方面,满足了教师的知情权,打消了教师的疑虑,避免出现把绩效工资简单理解为“涨工资”“先截留、再分配”、用教师自己的钱奖励教师、别的教师拿走自己的钱等错误观念。另一方面,真正让教师参与进来,引导大家朝着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共同努力。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一是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各处室负责人及各个层面教师代表。他们自身素质较高、作风过硬,能够充分体现民意、代表民意。二是完善了工作小组工作制度、议事规则。明确了从起草到出台的程序、讨论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教师参与的言行规范等,并征得全校教师的认可,使全体教职工更加理解、支持工作小组的工作。
三、确立方向,规范程序,追求和谐
我们学校是新建学校,教师劳动量和教学水平比较“整齐”,纯行政、教辅、工勤人员数量不多。学校在修订方案时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采用比较“和谐”的办法,奖励绩效工资分配要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的不同,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但差距又不宜太大;既要鼓励和认可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又要维护团队合作精神;既要体现教师贡献大小,也要反映多数人的意愿,创造和谐工作氛围。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缓和”办法,先实行一年“过渡期”,着重于先把制度建立起来,今后再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逐步完善制度,拉大差距。
四、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的作用
我们学校现行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反反复复的修订。一是全体教职工学习文件,领会精神;二是收集意见,听取反馈;三是由教师代表与学校领导共同结合收集的意见拟订草案;四是公示草案,收集提案即收集同类群体小组意见;五是召开听证会(学校教工代表及所有提案人都参加),让提案人在听证会上充分阐述提案所表述的观点及理由,如有不同意见进行辩论,使提案人了解别人的想法,促使大家都能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进而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经过六易其稿,教职工基本达成了共识。
五、先易后难,先主要后次要,循序渐进,分步修订
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需要逐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更加复杂:有些教师对学校方案中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把握不好,有的教师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方案有利于大多数人,也容易被误读,甚至招致抵制。对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易后难,先制定大的框架,解决主要问题——厘清班主任、任课教师、非教学人员三块所占比例,然后完善具体的考核细则,解决次要问题。我们首先制定了《学校绩效工资发放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将奖励性绩效工资划分成班主任津贴、工作量、成果奖等几大类发放,具体调节班主任、任课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三大人群的利益关系,并大致明确各块预算金额,使同类人员收入大致平衡,不同类人员收入差距得到大家认可。《框架》既注重工作成效,使任何教师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又兼顾全局,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这一方案在教代会上得到了代表的一致通过。随后在《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才开始制定相关的《班主任量化考核细则》《教师量化考核细则》《行政、教辅、工勤人员量化考核细则》等。这些制度都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代表的同意,进而在教代会上得以顺利通过。
六、以完善绩效工资发放制度为契机,完善制度,改进学校管理
为了使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可行,我们又制定完善了许多以前虽执行但不够明晰的制度,如《考勤制度》《教师请假制度》《教师加班申报制度》《教师岗位职责》《领导值班一日常规》等,促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七、严格科学执行制度
对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做到能修正的及时修正,暂时不能改的做好记录,力争下次教代会修订制度时,将其修订得更加完善、科学、合理。
(作者系鹤壁市淇滨中学校长)
(责 编 子 君)
一、学习文件,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意义与内涵,为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奠定基础
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能否顺利实施,全体教职工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关键。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先后通过召开班子会、教工会等,反复学习了解相关政策,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全面了解政策及政策产生的背景、特点、性质、功能,乃至于每个条款的目的及意义、每项具体数据的依据和办法等。通过学习,一方面,满足了教师的知情权,打消了教师的疑虑,避免出现把绩效工资简单理解为“涨工资”“先截留、再分配”、用教师自己的钱奖励教师、别的教师拿走自己的钱等错误观念。另一方面,真正让教师参与进来,引导大家朝着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共同努力。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一是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各处室负责人及各个层面教师代表。他们自身素质较高、作风过硬,能够充分体现民意、代表民意。二是完善了工作小组工作制度、议事规则。明确了从起草到出台的程序、讨论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教师参与的言行规范等,并征得全校教师的认可,使全体教职工更加理解、支持工作小组的工作。
三、确立方向,规范程序,追求和谐
我们学校是新建学校,教师劳动量和教学水平比较“整齐”,纯行政、教辅、工勤人员数量不多。学校在修订方案时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采用比较“和谐”的办法,奖励绩效工资分配要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的不同,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但差距又不宜太大;既要鼓励和认可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又要维护团队合作精神;既要体现教师贡献大小,也要反映多数人的意愿,创造和谐工作氛围。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缓和”办法,先实行一年“过渡期”,着重于先把制度建立起来,今后再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逐步完善制度,拉大差距。
四、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的作用
我们学校现行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反反复复的修订。一是全体教职工学习文件,领会精神;二是收集意见,听取反馈;三是由教师代表与学校领导共同结合收集的意见拟订草案;四是公示草案,收集提案即收集同类群体小组意见;五是召开听证会(学校教工代表及所有提案人都参加),让提案人在听证会上充分阐述提案所表述的观点及理由,如有不同意见进行辩论,使提案人了解别人的想法,促使大家都能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进而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经过六易其稿,教职工基本达成了共识。
五、先易后难,先主要后次要,循序渐进,分步修订
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需要逐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更加复杂:有些教师对学校方案中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把握不好,有的教师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方案有利于大多数人,也容易被误读,甚至招致抵制。对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易后难,先制定大的框架,解决主要问题——厘清班主任、任课教师、非教学人员三块所占比例,然后完善具体的考核细则,解决次要问题。我们首先制定了《学校绩效工资发放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将奖励性绩效工资划分成班主任津贴、工作量、成果奖等几大类发放,具体调节班主任、任课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三大人群的利益关系,并大致明确各块预算金额,使同类人员收入大致平衡,不同类人员收入差距得到大家认可。《框架》既注重工作成效,使任何教师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又兼顾全局,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这一方案在教代会上得到了代表的一致通过。随后在《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才开始制定相关的《班主任量化考核细则》《教师量化考核细则》《行政、教辅、工勤人员量化考核细则》等。这些制度都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代表的同意,进而在教代会上得以顺利通过。
六、以完善绩效工资发放制度为契机,完善制度,改进学校管理
为了使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可行,我们又制定完善了许多以前虽执行但不够明晰的制度,如《考勤制度》《教师请假制度》《教师加班申报制度》《教师岗位职责》《领导值班一日常规》等,促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七、严格科学执行制度
对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做到能修正的及时修正,暂时不能改的做好记录,力争下次教代会修订制度时,将其修订得更加完善、科学、合理。
(作者系鹤壁市淇滨中学校长)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