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戏剧教学的现状,然后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列举了四种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戏剧教学;整体感知;课堂表演;改编剧本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187-01
莎士比亚曾说过: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应社会生活。戏剧鉴赏和诗歌、散文、小说鉴赏一样是高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戏剧教学现状
作为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剧种。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着我们的一代人理解历史、理解社会的方法,更是人们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戏剧文学与小说、散文、诗歌共同构成了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文体,具有代表性的《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文章就被使用语文教材在第四册中收录。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戏剧却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都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学比较随意,致使戏剧教学简单化。
二、戏剧教学方法
根据戏剧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了一些方法进行教学,比如:
(一)整体感知法
在戏剧教学中,要想突破以往的文学体裁教学模式,就要抓住戏剧文学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不同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戏剧特点。首先,了解戏剧情节,理清人物关系。这里的戏剧情节并不是课文选段部分,而是整部戏剧的情节,包括课文选段的前情和后续发展。选用的教材多数都有升沉不定的情节,如果学生无法前后衔接,最终将没法融入课堂获取新的感受和知识。所以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剧情资料,由学生展示成果或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理清人物关系。大凡优秀的戏剧作品必然人物较多,关系错综复杂。上课之前布置人物,由学生收集资料自主讲述,或以图表形式出现,或以多媒体手段辅助呈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直观、清晰的感受。
(二)课堂表演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戏剧来说,表演法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伟大戏剧家康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的“行动”一章说:“在舞台上需要行动,行动——这就是戏剧的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表演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戏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意识。在课文节选的部分,角色本身形象是通过相互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果学生可以参加或观看节目,他们可以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形式的表现,要有直观的理解,从而加深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情感的冲突,在戏剧教学中可设计课堂表演活动,让学生自己把其中一部分搬上课堂来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明白何为戏剧长途。而这有赖于戏剧语言富有动作性和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学生就立刻能够明白。
(三)模拟记者招待会
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化身为记者分别对《雷雨》角色(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扮演者和学生观众进行相应的采访,带领学生进入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环节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使用问答的采访方式来对《雷雨》中的角色进行深入了解,在此次采访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在此次模拟记者招待会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欲望极高,在采访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较为客观,而对于观众们提出的意见,“演员”也能够认真采纳。同学们在别人的表演中收到了启发。
(四)改编剧本
改编剧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戏剧课堂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对剧情进行全面了解。在戏剧学习之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观看原版戏剧,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出大家想看到的结局。新的剧本可以由学生创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对戏剧这一体裁的认识不断加深,最终实现了使学生“手动、口动、心动”的语文课堂要求。
戏剧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学体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戏剧作品教学难以把握,就忽视甚至无视它的存在。戏剧课堂教学多以实践教学为主,在戏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形象化、生动化教学为主,将课堂教学归还于学生,带学生发现戏剧的内在魅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戏剧,在感知、领域、体验和品位戏剧的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落实教改的要求,更是为了给学生的阅读鉴赏开拓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高鉴.戏剧世界—戏剧功能新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47.
[关 键 词] 高职;戏剧教学;整体感知;课堂表演;改编剧本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187-01
莎士比亚曾说过: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应社会生活。戏剧鉴赏和诗歌、散文、小说鉴赏一样是高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戏剧教学现状
作为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剧种。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着我们的一代人理解历史、理解社会的方法,更是人们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戏剧文学与小说、散文、诗歌共同构成了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文体,具有代表性的《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文章就被使用语文教材在第四册中收录。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戏剧却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都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学比较随意,致使戏剧教学简单化。
二、戏剧教学方法
根据戏剧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了一些方法进行教学,比如:
(一)整体感知法
在戏剧教学中,要想突破以往的文学体裁教学模式,就要抓住戏剧文学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不同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戏剧特点。首先,了解戏剧情节,理清人物关系。这里的戏剧情节并不是课文选段部分,而是整部戏剧的情节,包括课文选段的前情和后续发展。选用的教材多数都有升沉不定的情节,如果学生无法前后衔接,最终将没法融入课堂获取新的感受和知识。所以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剧情资料,由学生展示成果或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理清人物关系。大凡优秀的戏剧作品必然人物较多,关系错综复杂。上课之前布置人物,由学生收集资料自主讲述,或以图表形式出现,或以多媒体手段辅助呈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直观、清晰的感受。
(二)课堂表演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戏剧来说,表演法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伟大戏剧家康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的“行动”一章说:“在舞台上需要行动,行动——这就是戏剧的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表演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戏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意识。在课文节选的部分,角色本身形象是通过相互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果学生可以参加或观看节目,他们可以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形式的表现,要有直观的理解,从而加深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情感的冲突,在戏剧教学中可设计课堂表演活动,让学生自己把其中一部分搬上课堂来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明白何为戏剧长途。而这有赖于戏剧语言富有动作性和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学生就立刻能够明白。
(三)模拟记者招待会
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化身为记者分别对《雷雨》角色(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扮演者和学生观众进行相应的采访,带领学生进入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环节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使用问答的采访方式来对《雷雨》中的角色进行深入了解,在此次采访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在此次模拟记者招待会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欲望极高,在采访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较为客观,而对于观众们提出的意见,“演员”也能够认真采纳。同学们在别人的表演中收到了启发。
(四)改编剧本
改编剧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戏剧课堂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对剧情进行全面了解。在戏剧学习之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观看原版戏剧,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出大家想看到的结局。新的剧本可以由学生创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对戏剧这一体裁的认识不断加深,最终实现了使学生“手动、口动、心动”的语文课堂要求。
戏剧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学体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戏剧作品教学难以把握,就忽视甚至无视它的存在。戏剧课堂教学多以实践教学为主,在戏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形象化、生动化教学为主,将课堂教学归还于学生,带学生发现戏剧的内在魅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戏剧,在感知、领域、体验和品位戏剧的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落实教改的要求,更是为了给学生的阅读鉴赏开拓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高鉴.戏剧世界—戏剧功能新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