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日,阴雨,杜塞尔多夫(Dorssldorf)
今是星期天,可以睡个懒觉。事实上,这些天对于我是悠长的假期,除了中间的讨论会以及等待后面的会议,不再肩负其他责任。这是因了Bertram 的好意,去年在上海和张献一起为欧盟文化项目chin-A-moves 组织的独立表演团体会议很成功,Bertram 希望合作继续,他回国后便联合德国挪威四城市剧场邀请组合嬲和中国青年编舞去巡演,并邀我同行。
而我对这次出行曾经犹豫,因为得把儿子O奔独自留在美国一个月,其实是寄放在一户美国家庭,那户家庭有五个儿女一条狗,煞是热闹,星期天一大家子去教堂,是虔诚的基督徒。我躺在床上想着O奔心里却不安,这几天他在电话里没好气,觉得我把他抛弃了!
起床后便把忧虑抛到脑后,这些年一边带儿子一边写作,与张献一起做剧场、组织艺术节,一路在“日常”和“反日常”人生里进出,只能随遇而安了。
酒店供应自助早餐,星期天到十一点结束。冷餐台有腌制的生三文鱼片配芥末,是我的最爱,也顾不上节食了。
两点半要去剧场,张献和“技术”谈灯光事,我们和Isabell就去年开会的账目要结清。此前还有些时间,去老城逛。
杜塞尔多夫这座北莱因河畔的中型城市藏龙卧虎,孕育出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首先,她是海涅的故乡,此刻我们便走在以海涅名字Heinrich Heine命名的大街,关于海涅,涌起的都是年少时的记忆,他是那个匮乏年代我们笔记本上被抄写最多诗歌的诗人之一。他的卷发,俊俏的脸容,曾让我以为诗人就该这么美。
如今于我们如雷贯耳的是约瑟夫·博依斯,二十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他正是在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开始传奇般的艺术生涯的。是博依斯掀起当代艺术狂潮,人们认为,某种意义上,博依斯通过艺术改变了世界。他发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他最重要的作品《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是一件“行为艺术”,那是在198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依斯在弗里德里希农场美术馆前放了7000块花岗岩石砖,并在一块石砖旁种下第一棵树,这个作品包括了之后7000次反复创始动作,博依斯号召任何想要参与的人可以种植一棵或多棵树。
这一作品成为哲学的实践,是“对于所有摧残生活和自然的力量发出警告的行为”,也是一次观念艺术大震荡。第7000棵树种上时,博依斯早已离世。
与现代艺术的接近,有受张献和他的艺术家朋友的影响,他十五岁那年与家人从上海迁徙昆明,1978年考回上海戏剧学院,1980年被学院开除回昆明,对于他是不幸也是幸。1986年我去探望他才发现,他和一群从院校毕业回来的云南艺术家们在昆明过着远比上海浪漫自由的生活,同时,在那个远离中心城市和主流文化的地方,艺术家们是不自觉地进入现代艺术,他们的作品从90年代开始被海外著名艺术博物馆收藏,其中的张晓刚这几年更一跃而上亚洲当代艺术家榜首。
回想起来,早在80年代初在华师大读中文系,便不再阅读传统的古典主义而转向现代主义,“现代派”文学和艺术,其共同本质,是在精神的废墟上建立其美学形态,对于经历了幻灭的我们这一代,走向“现代派”更像是一种宿命。
老城的几条街已开始狂欢,人们中午便喝起了啤酒,我们既已裹挟其中,不喝才怪!路上遇到我们的舞者,呵,她们穿上了演出服,融入一街的奇装异服,我和张献倒成了另类。
Tanzhaus,我们称其舞蹈剧场,前身是一间电车总站,就在火车站附近,剧场门口的鹅卵石街道狭窄,镶嵌着电车轨道,电车叮叮当当驶过,于我们如一幕怀旧的影像。
推开Tanzhaus大门,先被剧场酒吧吸引,三面玻璃墙甚至天花板也是玻璃,管道电线隔着玻璃墙和天花板一目了然,配着水红色砖墙,吧台和酒柜则高悬在大厅中间。
张献与灯光师沟通顺利,Isabell带我参观了剧场。
夜晚剧场有印度的肚皮舞演出,但看到的是欧洲舞者跳的印度舞,居然满场,时差出来,眼皮重得睁不开。
23日,阴,科隆(Cologne)
今天去科隆,周末火车有一种五人团票非常便宜,我们八人买了两张,每人才摊到几欧。
20分钟便到科隆,走出火车站迎面便是科隆大教堂,辉煌得梦幻,教堂门口人山人海,原来今天是星期一,因为是狂欢节最后一天,有玫瑰大游行,被称为玫瑰星期一。
德国三个城市进行玫瑰大游行,杜塞尔多夫、美因茨和科隆,科隆城市大规模也大,我们幸运撞上。
游行下午开始,先得消化科隆大教堂带来的视觉冲击,试图从各角度拍照。最关心的是这宛如非人间的巨大教堂需多少年完成,按照记载,从1248年大主教为它动工祈祷到真正完成已是1880年。
教堂门口有个道士打扮的中国人带领一群德国学生在练类似武当派的拳,德国人也叫他师傅,晓燕上前耍起她的武术,“道士”便一起耍,众人鼓掌,成了教堂前一景。
随着下午到来,车站一带已水泄不通,和舞者们说好五点火车站集合回杜城,便与张献朝城中心走。
眼见游行队伍过来,行者观者都化装搞怪,就像纽约的万圣节游行,许多形象有他们的文化图解,我们看的是热闹却不解其意。能让我们辨清的是政治人物漫画像,比如被做成全裸的德国女总理其腹部臀部肥胖部位被红色虚线勾出,示意减肥,寓减政府开支。
欢呼声响起,游行队伍在扔巧克力,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所有的注意力与其说是被飞溅四散的巧克力吸引,不如说是被踊跃争抢巧克力的情景吸引。
这是今天大游行或者说是狂欢节结束前的高潮部分,我们也跃跃欲试,但前一两小时几乎一无所获,德国人经验十足,巧克力在半空中未完全落下已被拦截,其身手敏捷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试着朝游行队伍靠,但前面的人如铜墙铁壁无以突破,决定撤离,找其他突破口。
果然,发现某些路段人群松散,抢到第一块巧克力最兴奋了,听人们一声声喊“卡麦隆”(后才知是“糖果”的发音),见游行车上一老人朝我微笑,便向他一声喊,“卡麦隆!”他竟朝我扔来整盒巧克力,被我接住,同时接住周围羡慕的眼光。
车站未见我们的人,便又回到城中心,走不完的游行队伍抢不完的巧克力,衣服口袋都装满了。许多德国人提着装巧克力的塑料黑袋,像提着装了至少二十磅米的米袋。
回杜城时已超过九点,上火车前,被附近小吃摊香喷喷的油炸土豆饼吸引,挤坐在小摊旁和本地人一起喝啤酒吃土豆饼,如此这般的放松和满足。
今是星期天,可以睡个懒觉。事实上,这些天对于我是悠长的假期,除了中间的讨论会以及等待后面的会议,不再肩负其他责任。这是因了Bertram 的好意,去年在上海和张献一起为欧盟文化项目chin-A-moves 组织的独立表演团体会议很成功,Bertram 希望合作继续,他回国后便联合德国挪威四城市剧场邀请组合嬲和中国青年编舞去巡演,并邀我同行。
而我对这次出行曾经犹豫,因为得把儿子O奔独自留在美国一个月,其实是寄放在一户美国家庭,那户家庭有五个儿女一条狗,煞是热闹,星期天一大家子去教堂,是虔诚的基督徒。我躺在床上想着O奔心里却不安,这几天他在电话里没好气,觉得我把他抛弃了!
起床后便把忧虑抛到脑后,这些年一边带儿子一边写作,与张献一起做剧场、组织艺术节,一路在“日常”和“反日常”人生里进出,只能随遇而安了。
酒店供应自助早餐,星期天到十一点结束。冷餐台有腌制的生三文鱼片配芥末,是我的最爱,也顾不上节食了。
两点半要去剧场,张献和“技术”谈灯光事,我们和Isabell就去年开会的账目要结清。此前还有些时间,去老城逛。
杜塞尔多夫这座北莱因河畔的中型城市藏龙卧虎,孕育出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首先,她是海涅的故乡,此刻我们便走在以海涅名字Heinrich Heine命名的大街,关于海涅,涌起的都是年少时的记忆,他是那个匮乏年代我们笔记本上被抄写最多诗歌的诗人之一。他的卷发,俊俏的脸容,曾让我以为诗人就该这么美。
如今于我们如雷贯耳的是约瑟夫·博依斯,二十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他正是在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开始传奇般的艺术生涯的。是博依斯掀起当代艺术狂潮,人们认为,某种意义上,博依斯通过艺术改变了世界。他发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他最重要的作品《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是一件“行为艺术”,那是在198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依斯在弗里德里希农场美术馆前放了7000块花岗岩石砖,并在一块石砖旁种下第一棵树,这个作品包括了之后7000次反复创始动作,博依斯号召任何想要参与的人可以种植一棵或多棵树。
这一作品成为哲学的实践,是“对于所有摧残生活和自然的力量发出警告的行为”,也是一次观念艺术大震荡。第7000棵树种上时,博依斯早已离世。
与现代艺术的接近,有受张献和他的艺术家朋友的影响,他十五岁那年与家人从上海迁徙昆明,1978年考回上海戏剧学院,1980年被学院开除回昆明,对于他是不幸也是幸。1986年我去探望他才发现,他和一群从院校毕业回来的云南艺术家们在昆明过着远比上海浪漫自由的生活,同时,在那个远离中心城市和主流文化的地方,艺术家们是不自觉地进入现代艺术,他们的作品从90年代开始被海外著名艺术博物馆收藏,其中的张晓刚这几年更一跃而上亚洲当代艺术家榜首。
回想起来,早在80年代初在华师大读中文系,便不再阅读传统的古典主义而转向现代主义,“现代派”文学和艺术,其共同本质,是在精神的废墟上建立其美学形态,对于经历了幻灭的我们这一代,走向“现代派”更像是一种宿命。
老城的几条街已开始狂欢,人们中午便喝起了啤酒,我们既已裹挟其中,不喝才怪!路上遇到我们的舞者,呵,她们穿上了演出服,融入一街的奇装异服,我和张献倒成了另类。
Tanzhaus,我们称其舞蹈剧场,前身是一间电车总站,就在火车站附近,剧场门口的鹅卵石街道狭窄,镶嵌着电车轨道,电车叮叮当当驶过,于我们如一幕怀旧的影像。
推开Tanzhaus大门,先被剧场酒吧吸引,三面玻璃墙甚至天花板也是玻璃,管道电线隔着玻璃墙和天花板一目了然,配着水红色砖墙,吧台和酒柜则高悬在大厅中间。
张献与灯光师沟通顺利,Isabell带我参观了剧场。
夜晚剧场有印度的肚皮舞演出,但看到的是欧洲舞者跳的印度舞,居然满场,时差出来,眼皮重得睁不开。
23日,阴,科隆(Cologne)
今天去科隆,周末火车有一种五人团票非常便宜,我们八人买了两张,每人才摊到几欧。
20分钟便到科隆,走出火车站迎面便是科隆大教堂,辉煌得梦幻,教堂门口人山人海,原来今天是星期一,因为是狂欢节最后一天,有玫瑰大游行,被称为玫瑰星期一。
德国三个城市进行玫瑰大游行,杜塞尔多夫、美因茨和科隆,科隆城市大规模也大,我们幸运撞上。
游行下午开始,先得消化科隆大教堂带来的视觉冲击,试图从各角度拍照。最关心的是这宛如非人间的巨大教堂需多少年完成,按照记载,从1248年大主教为它动工祈祷到真正完成已是1880年。
教堂门口有个道士打扮的中国人带领一群德国学生在练类似武当派的拳,德国人也叫他师傅,晓燕上前耍起她的武术,“道士”便一起耍,众人鼓掌,成了教堂前一景。
随着下午到来,车站一带已水泄不通,和舞者们说好五点火车站集合回杜城,便与张献朝城中心走。
眼见游行队伍过来,行者观者都化装搞怪,就像纽约的万圣节游行,许多形象有他们的文化图解,我们看的是热闹却不解其意。能让我们辨清的是政治人物漫画像,比如被做成全裸的德国女总理其腹部臀部肥胖部位被红色虚线勾出,示意减肥,寓减政府开支。
欢呼声响起,游行队伍在扔巧克力,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所有的注意力与其说是被飞溅四散的巧克力吸引,不如说是被踊跃争抢巧克力的情景吸引。
这是今天大游行或者说是狂欢节结束前的高潮部分,我们也跃跃欲试,但前一两小时几乎一无所获,德国人经验十足,巧克力在半空中未完全落下已被拦截,其身手敏捷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试着朝游行队伍靠,但前面的人如铜墙铁壁无以突破,决定撤离,找其他突破口。
果然,发现某些路段人群松散,抢到第一块巧克力最兴奋了,听人们一声声喊“卡麦隆”(后才知是“糖果”的发音),见游行车上一老人朝我微笑,便向他一声喊,“卡麦隆!”他竟朝我扔来整盒巧克力,被我接住,同时接住周围羡慕的眼光。
车站未见我们的人,便又回到城中心,走不完的游行队伍抢不完的巧克力,衣服口袋都装满了。许多德国人提着装巧克力的塑料黑袋,像提着装了至少二十磅米的米袋。
回杜城时已超过九点,上火车前,被附近小吃摊香喷喷的油炸土豆饼吸引,挤坐在小摊旁和本地人一起喝啤酒吃土豆饼,如此这般的放松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