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句容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道家的“上清宗坛”,这里不仅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名家辈出,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在古今中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是道教的名山圣地。作为茅山腹地的句容人,祖祖辈辈在道教文化的浸润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是熟知道教常识,不学自能。
面临当前的道德滑坡,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引发了学界及官方新的重视与思考,如何走出道德困境、如何破解道德教育发展的难题。道德教育是对人们心灵的塑造,进之于形成高尚的情怀,完美的人格,如果抛开学生身边的文化资源,不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素养的引导与梳理,在方法上固于传统的单一化、公式化,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仍将难奏成效。而道家文化从其内容及方法上都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启发,特别是“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德育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自然无为与社会有为相结合的深在特色”。
挖掘道家德育思想,塑造青少年学生优良个性
受传统习惯或认识的影响,道家德育思想未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道家的一些言辞而错误地理解为“道家与德育无关”,甚或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宗教神学。事实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下,尽管“儒显而道隐”,但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发挥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道家思想内容的特点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且以言简意丰、意蕴悠长著称。道家以“道”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人性、尚作“真人”的道德理想,倡导“抱朴守真、与世不争、寡欲崇俭、政不扰民”的道德原则,并提出“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物无贵贱”的思想,重视个性自由和人生平等,并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目的。可见,道家的德育思想更符合今天的时代潮流,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作用,顺应其自然本性,因势利导,而非一味地压制或说教。
发挥道家德育方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道家不同于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被定性为官方的正统学说,两千多年的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与德育方法,而道家基本上是受打压的过程,其主要是在民间传播或是根据道学教義的自我修炼,但如果对道家著作梳理、总结,亦会发现“其育人策略十分独到,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也是最突出的”。
第一,行不言之教。“不言”并非不说话,其真正意蕴是教育者要少言、善言,注重身教,而且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到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自化”。第二,效法自然。道家之教乃“自然”之教,有一种顺乎人之自然本性的教育价值取向。道家认为自然界与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第三,以养生促养德。道家认为养生和养德是一致的,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将有损于行为者自身的身心健康。
利用道家文化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守朴尚真
道家主张贵阴尚柔,重视自然及社会环境的作用,茅山作为道家圣地,不仅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因其历代留存的人文遗迹。句容是深受道教文化浸润的小城,城内道教文化的足迹随处可见。葛仙湖公园,曾为东晋著名道教学家、灵宝派创始人葛洪的炼丹处,后人为纪念之而命名,当前园内筑有大圣塔、葛仙观、三台阁、八卦台等道教标识,湖心三潭映月,湖岸九曲长廊,处处洋溢着道家文化特色,而漫步园中,足能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如果能够理解和重视道家的育人法则,“不取人为教化的由外向内的方法,(而是)主张由内向外的自然养成的方法”,就能调动一切因素,“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应人之心”,使道德主体回到活生生的自然生活世界,才能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青少年学生守朴尚真,并实现德育信息的内化。
总之,任何学派的思想毕竟都有着自身的时代局限与不足,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一成不变的真理,对于任何思想和流派,都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汲取所长,去其所短,方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复兴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面临当前的道德滑坡,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引发了学界及官方新的重视与思考,如何走出道德困境、如何破解道德教育发展的难题。道德教育是对人们心灵的塑造,进之于形成高尚的情怀,完美的人格,如果抛开学生身边的文化资源,不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素养的引导与梳理,在方法上固于传统的单一化、公式化,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仍将难奏成效。而道家文化从其内容及方法上都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启发,特别是“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德育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自然无为与社会有为相结合的深在特色”。
挖掘道家德育思想,塑造青少年学生优良个性
受传统习惯或认识的影响,道家德育思想未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道家的一些言辞而错误地理解为“道家与德育无关”,甚或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宗教神学。事实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下,尽管“儒显而道隐”,但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发挥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道家思想内容的特点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且以言简意丰、意蕴悠长著称。道家以“道”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人性、尚作“真人”的道德理想,倡导“抱朴守真、与世不争、寡欲崇俭、政不扰民”的道德原则,并提出“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物无贵贱”的思想,重视个性自由和人生平等,并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目的。可见,道家的德育思想更符合今天的时代潮流,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作用,顺应其自然本性,因势利导,而非一味地压制或说教。
发挥道家德育方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道家不同于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被定性为官方的正统学说,两千多年的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与德育方法,而道家基本上是受打压的过程,其主要是在民间传播或是根据道学教義的自我修炼,但如果对道家著作梳理、总结,亦会发现“其育人策略十分独到,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也是最突出的”。
第一,行不言之教。“不言”并非不说话,其真正意蕴是教育者要少言、善言,注重身教,而且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到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自化”。第二,效法自然。道家之教乃“自然”之教,有一种顺乎人之自然本性的教育价值取向。道家认为自然界与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第三,以养生促养德。道家认为养生和养德是一致的,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将有损于行为者自身的身心健康。
利用道家文化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守朴尚真
道家主张贵阴尚柔,重视自然及社会环境的作用,茅山作为道家圣地,不仅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因其历代留存的人文遗迹。句容是深受道教文化浸润的小城,城内道教文化的足迹随处可见。葛仙湖公园,曾为东晋著名道教学家、灵宝派创始人葛洪的炼丹处,后人为纪念之而命名,当前园内筑有大圣塔、葛仙观、三台阁、八卦台等道教标识,湖心三潭映月,湖岸九曲长廊,处处洋溢着道家文化特色,而漫步园中,足能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如果能够理解和重视道家的育人法则,“不取人为教化的由外向内的方法,(而是)主张由内向外的自然养成的方法”,就能调动一切因素,“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应人之心”,使道德主体回到活生生的自然生活世界,才能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青少年学生守朴尚真,并实现德育信息的内化。
总之,任何学派的思想毕竟都有着自身的时代局限与不足,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一成不变的真理,对于任何思想和流派,都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汲取所长,去其所短,方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复兴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