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防治效果及机制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xin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刺蒺藜预防和治疗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将6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刺蒺藜低剂量预防组、刺蒺藜高剂量预防组、刺蒺藜低剂量治疗组、刺蒺藜高剂量治疗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大鼠自由进食水,模型组大鼠给予1%乙二醇自由饮水,刺蒺藜低剂量预防组大鼠给予1%乙二醇自由饮水同时添加刺蒺藜提取物250 mg/(kg·d)灌胃,刺蒺藜高剂量预防组大鼠给予1%乙二醇自由饮水同时添加刺蒺藜提取物500 mg/(kg·d)灌胃,刺蒺藜低剂量治疗组大鼠给予1%乙二醇自由饮水并于第15天时添加刺蒺藜提取物250 mg/(kg·d)灌胃,刺蒺藜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给予1%乙二醇自由饮水并于第15天时添加刺蒺藜提取物500 mg/(kg·d)灌胃,直至实验结束。第28天,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尿素氮、肌酐、P、Ca2+、Mg2+含量,24 h尿量,24 h尿Ca2+、Mg2+、P、草酸的分泌量,肾脏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含量。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切片草酸钙结晶沉积及病理变化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尿素氮[(28.93±3.37) mmol/L]、肌酐[(162.31±34.08) μmol/L]、尿草酸[(132.67±27.96) μmol/24 h]、Ca2+[(18.24±1.94) μmol/24 h]、肾脏匀浆丙二醛[(191.04±20.56) nmol/mgprot]含量明显升高,血Ca2+[(2.01±0.28) mmol/L]、肾GPX[(479.82±136.97) μmol/gprot]、SOD[(1.54±0.21) U/mgprot]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显示低剂量及高剂量预防组、治疗组大鼠肾草酸钙结晶均少于模型组,肾脏损伤较模型组减轻。

结论

刺蒺藜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大鼠肾草酸钙结石,并保护肾功能。

其他文献
子宫颈癌是妇科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子宫颈癌患者数量高达13.15万,约占世界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的28.8%。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宣教的增强,使得更多的子宫颈癌患者得到了治疗机会。但由于未规范行子宫颈筛查及筛查中假阴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高级病变未行诊断性锥切而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等原因,造成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文章主要对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的原因及补救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目的基于子宫颈癌组织基因表达情况构建放疗敏感模型,探讨应用模型判断辅助放疗获益人群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子宫颈癌数据库选取行单纯根治性手术切除病例和根治性手术后辅助外放疗的患者。以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作为终点,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筛选放疗特异性候选基因。以基因回归系数和表达值乘积之和作为权重放疗敏感指数。应用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RFS
目的探讨乳腺癌数字化三维断层摄影肿块边缘征象的诊断价值,及该征象与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3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术(DBT)和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胸腔积液细胞性质。方法对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1例APL患者胸腔积液的性质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APL患者胸腔积液中幼稚浆细胞比例0.38,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达CD13、CD38、CD45dim,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18.5%。结论APL患者胸腔积液中幼稚浆细胞较为罕见,需结合多种检测方法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山西省汾阳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20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23的表达,并分析E-钙黏蛋白2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癌组织E-钙黏蛋白23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30.0%比90.0%,χ2=15.00,P<0.05);E-钙黏蛋白23阳性表达与乳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1(YAP1)和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与E-钙黏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丹东市第一医院73例TNBC患者肿瘤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YAP1、CTHRC1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法分别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E-钙黏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Scinece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8年4月18日前发表的关于二甲双胍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后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使用Review Manager
卵巢上皮性癌(EOC)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因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7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于晚期(Ⅲ~Ⅳ期)。尽管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但预后仍较差,50%~95%的患者治疗后2年内复发。人附睾蛋白4(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被广泛应用于EO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估,但关于两者的评估效果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有必要对HE
胞外5'-核苷酸酶(CD73)不仅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且与肿瘤的分期、治疗及肿瘤的预后有着密切关系。CD73可通过A2A受体、调控调节性T细胞、抑制炎症等多途径发挥广泛的免疫抑制活性。阻断CD73分子不仅能够有效激活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而且能够显著提高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临床疗效。因此,CD73作为肿瘤微环境中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13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0 d~12岁(中位年龄18个月);体质量3.8~29.0 kg(中位体质量8.8 kg)。瘘口发生于右冠状动脉8例,左冠状动脉5例。瘘入右心房3例,右心室8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