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瓦特定理的简证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1]用纯几何的方法证明了斯特瓦特定理,笔者对其通过构造三角形的外接圆,以及作出两对等角进而使命题获得证明的方法表示由衷地赞赏.赞赏的同时也引发笔者深深地思考,有无更为简洁的方法?几经探究,发现用勾股定理可以简洁、巧妙地证明斯氏定理.
  斯特瓦特定理如图1,P为△ABC底边BC上任意一点,则AB2·PC+AC2·BP=AP2·BC+BP·PC·BC.
  分析待证结论是非常规形式,注意到待证式两边的项中,过点A的线段AB、AC、AP均是以平方形式呈现,因此可以考虑过点A作△ABC的高,用勾股定理把AB2,AC2,AP2进行转化,再借助恒等变形,可以简洁、巧妙地证明定理.
  证明(1)如图1,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H在底边BC上.
  在Rt△ABH中,AB2=AH2+BH2.①
  在Rt△ACH中,AC2=AH2+CH2.②
  在Rt△APH中,AP2=AH2+PH2.③
  ①-③得AB2-AP2=BH2-PH2=(BH+PH)(BH-PH)=(BH+PH)·BP.④
  ②-③得AC2-AP2=CH2-PH2=(CH+PH)(CH-PH)=(CH-PH)·CP.⑤
  因AB2·PC+AC2·BP-AP2·BC=AB2·PC+AC2·BP-AP2·(BP+PC)
  =(AB2-AP2)PC+(AC2-AP2)BP.⑥
  把④、⑤代入⑥中,得:
  AB2·PC+AC2·BP-AP2·BC
  =(AB2-AP2)·PC+(AC2-AP2)·BP
  =(BH+PH)BP·PC+(CH-PH)CP·BP
  =(BH+PH+CH-PH)BP·CP=BC·BP·CP.
  所以AB2·PC+AC2·BP=AP2·BC+BP·PC·BC.
  (2)如图2,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H恰好于点C重合.
  在Rt△ABC中,AB2=AC2+BC2.⑦
  在Rt△APC中,AP2=AC2+PC2.⑧
  ⑦-⑧得AB2-AP2=BC2-PC2=(BC+PC)(BC-PC)=(BC+PC)·BP.
  所以AB2·PC+AC2·BP-AP2·BC=
  AB2·PC+AC2·BP-AP2·(BP+PC)=
  (AB2-AP2)PC+(AC2-AP2)BP=
  (BC+PC)BP·PC-CP2·BP=
  (BC+PC-CP)BP·CP=BC·BP·CP.
  所以AB2·PC+AC2·BP=AP2·BC+BP·PC·BC.
  (3)如图3,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H在底边BC延长线上.证明同(1).
  综上,斯氏定理得证.
  当P在△ABC底边BC延长线上时(如图4),原结论不成立.但有AB2·PC+AP2·BC=AC2·BP+BP·PC·BC.⑨
  比对图1与图4,可发现图4中的字母C、P互换位置后便是图1,因此将斯氏定理结论中的字母C、P互换即得⑨.事实上,在图4中,也可直接运用斯氏定理得到⑨.
  当P在△ABC底边CB延长线上时,可有类似⑨的结论,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丁位卿.斯特瓦特定理的纯几何证法[J].中学数学杂志,2014(6),51-51.
  作者简介杨云奎,男,1970年1月生,江苏省灌云人,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孙朝仁名师工作室成员,发表论文20余篇.
其他文献
尊敬的领导:  承蒙厚爱,您对我入职以来的帮助是极大的,感激不尽,但由于父母对我有时出差十分惶恐,只差没给我安装卫星定位系统……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总之一言难尽,所以我只能和您说再见亦是朋友,请您理解和批准。  这是春节后某公司人力资源(以下简称“HR”)负责人陈经理收到的第六封90后的辞职信。这些辞职信,封封个性十足,原因千奇百怪:有的因为上班时间不让听音乐,有的因为通勤车师傅年纪太大,有的是
【摘要】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正在试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为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形成共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更新课程观念为前提,以学校办学特色为特色,以校本教研为裁体。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前提特色 载体  【中图分类号】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