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诺贝尔奖的几个奖项是世界上重要的学术奖项,我国至今未有人获此殊荣,究其原因是缺乏创新人才。这有其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更有其教育上的缺失。本文例举了现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改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建议,并期待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人才思想观念青少年教育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了,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设文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与和平奖,以后,瑞典银行又增设了经济奖,以奖励在经济领域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在这六个奖项中,除和平奖有严重的政治色彩,经济奖也带点政治味道外,其他四个奖中虽有几个获奖者作假,但还是为世界的学界所推崇,并视为当今第一奖项。一百多年来,美国人获奖最多,那是可以研究的,也有人在研究。日本、印度也有几个奖牌入账,华裔学者获奖的可以与日本人匹敌,说明中国人不笨,五千年的文化还在影响着世界。
新中国成立已逾63年。中国不乏优秀人才,如国人称“三钱”的钱三强、钱学森和钱伟长即是。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不是令人深思和反思吗?
崔耀中先生在《北京日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创新》的文章,他提出了三个观点,我认为不无道理,不妨简要地介绍一下,可供我们反思时参考。
其一、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传统的中庸之道影响下,怕“枪打出头鸟”、“见好就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人们只会趋利避害。
其二、社会缺乏“容错”的风气。创新是一种高风险事业,难免失败,而创新人才又不是完人。而我们对成功者的道德过多的苛求,对失败者缺少必要的包容和援手。
其三、追求功利主义。崔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很深的实用主义烙印,重手段而非重价值,重结果而非重探索。一旦某项研究不能立即带来实用价值时,往往被轻易抛弃。
这三个观点从思想观念上道出了国人缺乏创新精神的缘由。但还未找到其根本原因,那就是“教育”。教育问题解决得好,何愁思想观念的转换呢!
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世界公认的。我们把学校视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把教育工作称为最为阳光的工程,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举个例来说,日本在二次大战战败以后,他们首先在废墟上搞教育,他们仅仅花五六十年代时间,使日本的GDP跃居世界第二,在这几年才被我们赶上超过。听说二战后日本的“太上皇”麦克阿瑟将军也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要改变日本好战、改造日本人头脑中的武士道精神,惟有抓教育。
再把话说回来,6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未有人获诺贝尔奖(虽然我们并不十分稀罕这个奖),我们的教育借此还是应该反思的,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首先是我们的教育也缺乏创新精神。五十年代初,全盘苏化(甚至连教材也是苏联翻译过来的),“文革”期间,把人家的教育一概定格为“修正主义”,自己却搞实用主义(如物理教材以“三机一泵”为中心),并以领导人的指示、讲话替代教育理论。“四人帮”倒台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于是大量引进当代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展开了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等讨论。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还不能说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一个国家的教育理论体系是民族教育的根本,没有理论体系就是没有方向。
应试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敌。尽管我们在大声疾呼要实行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仍大行其道,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应试教育无处不在。
1、减负。现在学生负担很重,睡眠不足,近视眼猛增(粗略地说,一个班级有70~80%的学生戴眼镜),体质大幅下降。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关,为了减负,公布了高考、中考的范围,看起来学生负担是减轻了,实质上并未减轻,多出来的时间不是去开展学生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搞一些他们欢喜的活动,而是高中三年功课二年学完,一年用于复习迎考;初中至少留有半年时间去准备中考。
这种用削减教育内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过去是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因为“减负”,教学内容被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致使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缺陷很多。
2、功利主义。为追求升学率、高分数。不少校长的“教学改革”只有加班加点之法;教师的教学,以考不考为依据;学生只要分数,不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教育研究是建立新教育体系的基础,现在各校都建立教科所或科研室,派专人负责,每年申报教科研项目,也总有一二项获奖,奖状或奖金得到,成果就束之高阁,很少有对实际教育有指导意义或实施。现在又有“名家论坛”,讲的大都是办学的理念,缺乏实践基础。
3、教育领导的资质和职责。学校是教育最为重要的单元,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不是领导看中的都可以当的。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教育家,起码的要依据教育规律办事,要亲临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并在基层沉它二三十年,象行政部门那样频繁调动岗位是不合适的。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战略家,至少有战略家的眼光,他应多考虑学校的发展。让校长去搞关系、筹集资金都是不适宜的,这不是校长的本职。现在好多了,教育资金有GDP的4%,若切实落实,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最后,想呼吁一声学生的教育工作。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正如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之一梁启超(1873-1929)先生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做好青少年工作,尤其是办好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我国教育上的弊端还很多,还可以说一些,也可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在当前最要紧的是废止应试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否则中国永远出不了高质量的人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有人摘取当今世界上最诱人的世界学术上的桂冠——诺贝尔奖。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人才思想观念青少年教育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了,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设文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与和平奖,以后,瑞典银行又增设了经济奖,以奖励在经济领域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在这六个奖项中,除和平奖有严重的政治色彩,经济奖也带点政治味道外,其他四个奖中虽有几个获奖者作假,但还是为世界的学界所推崇,并视为当今第一奖项。一百多年来,美国人获奖最多,那是可以研究的,也有人在研究。日本、印度也有几个奖牌入账,华裔学者获奖的可以与日本人匹敌,说明中国人不笨,五千年的文化还在影响着世界。
新中国成立已逾63年。中国不乏优秀人才,如国人称“三钱”的钱三强、钱学森和钱伟长即是。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不是令人深思和反思吗?
崔耀中先生在《北京日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创新》的文章,他提出了三个观点,我认为不无道理,不妨简要地介绍一下,可供我们反思时参考。
其一、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传统的中庸之道影响下,怕“枪打出头鸟”、“见好就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人们只会趋利避害。
其二、社会缺乏“容错”的风气。创新是一种高风险事业,难免失败,而创新人才又不是完人。而我们对成功者的道德过多的苛求,对失败者缺少必要的包容和援手。
其三、追求功利主义。崔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很深的实用主义烙印,重手段而非重价值,重结果而非重探索。一旦某项研究不能立即带来实用价值时,往往被轻易抛弃。
这三个观点从思想观念上道出了国人缺乏创新精神的缘由。但还未找到其根本原因,那就是“教育”。教育问题解决得好,何愁思想观念的转换呢!
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世界公认的。我们把学校视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把教育工作称为最为阳光的工程,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举个例来说,日本在二次大战战败以后,他们首先在废墟上搞教育,他们仅仅花五六十年代时间,使日本的GDP跃居世界第二,在这几年才被我们赶上超过。听说二战后日本的“太上皇”麦克阿瑟将军也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要改变日本好战、改造日本人头脑中的武士道精神,惟有抓教育。
再把话说回来,6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未有人获诺贝尔奖(虽然我们并不十分稀罕这个奖),我们的教育借此还是应该反思的,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首先是我们的教育也缺乏创新精神。五十年代初,全盘苏化(甚至连教材也是苏联翻译过来的),“文革”期间,把人家的教育一概定格为“修正主义”,自己却搞实用主义(如物理教材以“三机一泵”为中心),并以领导人的指示、讲话替代教育理论。“四人帮”倒台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于是大量引进当代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展开了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等讨论。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还不能说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一个国家的教育理论体系是民族教育的根本,没有理论体系就是没有方向。
应试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敌。尽管我们在大声疾呼要实行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仍大行其道,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应试教育无处不在。
1、减负。现在学生负担很重,睡眠不足,近视眼猛增(粗略地说,一个班级有70~80%的学生戴眼镜),体质大幅下降。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关,为了减负,公布了高考、中考的范围,看起来学生负担是减轻了,实质上并未减轻,多出来的时间不是去开展学生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搞一些他们欢喜的活动,而是高中三年功课二年学完,一年用于复习迎考;初中至少留有半年时间去准备中考。
这种用削减教育内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过去是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因为“减负”,教学内容被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致使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缺陷很多。
2、功利主义。为追求升学率、高分数。不少校长的“教学改革”只有加班加点之法;教师的教学,以考不考为依据;学生只要分数,不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教育研究是建立新教育体系的基础,现在各校都建立教科所或科研室,派专人负责,每年申报教科研项目,也总有一二项获奖,奖状或奖金得到,成果就束之高阁,很少有对实际教育有指导意义或实施。现在又有“名家论坛”,讲的大都是办学的理念,缺乏实践基础。
3、教育领导的资质和职责。学校是教育最为重要的单元,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不是领导看中的都可以当的。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教育家,起码的要依据教育规律办事,要亲临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并在基层沉它二三十年,象行政部门那样频繁调动岗位是不合适的。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战略家,至少有战略家的眼光,他应多考虑学校的发展。让校长去搞关系、筹集资金都是不适宜的,这不是校长的本职。现在好多了,教育资金有GDP的4%,若切实落实,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最后,想呼吁一声学生的教育工作。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正如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之一梁启超(1873-1929)先生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做好青少年工作,尤其是办好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我国教育上的弊端还很多,还可以说一些,也可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在当前最要紧的是废止应试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否则中国永远出不了高质量的人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有人摘取当今世界上最诱人的世界学术上的桂冠——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