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看作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竞赛、学案导学等策略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36-03
背景
当前,仍有不少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是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手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就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实际上还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深入课堂,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自己的每节课,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积极探索。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倡导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学习内容及其组织方式上有所革新,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寻找出路。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上的突破口,它一改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学会观察、体验,然后再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Excel公式与函数》这节课时,笔者希望通过创设主题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其通过完成任务及解决问题来自主探究知识、掌握信息技术,让他们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开展垃圾回收的活动,以垃圾污染为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围绕垃圾污染开展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观看小区垃圾污染的视频,引出家庭垃圾数据统计表;接着引出Excel公式和函数的计算,通过对数据的计算,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家庭中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垃圾;随后启发学生思考面对现实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理念,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使信息技术教学三维目标中一直很难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境为基础,以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識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1]
例如,在教学《用Photoshop DIY光盘封面》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学生制作的初中生活视频(学校在每个学生初三毕业时,会把学生的视频制作成光盘,留作青春的纪念),希望学生能为视频设计光盘封面,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笔者对不同主题、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光盘封面进行实例展示,引导他们对盘面进行设计、构思,师生共同分析,并将任务分解成三个小任务:盘底制作、底面贴合和盘面制作。然后,学生参考导学案以及教师提供的操作视频,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教师则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演示、点拨和纠错。最后,笔者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方式,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促使他们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对中等水平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方式,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秀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不断拼搏。
3.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2],学习不是教授者向学习者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
例如,在教学《Excel公式与函数》这节课时,笔者以前是采用传统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是什么”,对“为什么”和“怎么办”则知之甚少。笔者讲解完公式后,学生要么常常忘记公式是以等号开始,要么就是想不到引用单元格中的地址。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公式的含义没有理解,也没有弄明白公式中为什么要引用单元格地址,而不引用单元格中的具体数据。
鉴于以往失败的教学经历,笔者认真阅读了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反复揣摩新课标的要求,决定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明白公式的含义和组成,理解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地址的优势。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看出不同公式的计算结果,笔者让学生把三个式子分别输入到三个单元格中进行对话(如图1)。
①在“F2”单元格中输入“30 100 5 25”,按“回车键”确认后会显示什么?
②在“G2”单元格中输入“=30 100 5 25”,按“回车键”确认后会显示什么?
③在“H2”单元格中输入“=B2 C2 D2 E2”,按“回车键”确认后会显示什么?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36-03
背景
当前,仍有不少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是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手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就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实际上还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深入课堂,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自己的每节课,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积极探索。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倡导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学习内容及其组织方式上有所革新,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寻找出路。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上的突破口,它一改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学会观察、体验,然后再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Excel公式与函数》这节课时,笔者希望通过创设主题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其通过完成任务及解决问题来自主探究知识、掌握信息技术,让他们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开展垃圾回收的活动,以垃圾污染为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围绕垃圾污染开展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观看小区垃圾污染的视频,引出家庭垃圾数据统计表;接着引出Excel公式和函数的计算,通过对数据的计算,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家庭中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垃圾;随后启发学生思考面对现实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理念,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使信息技术教学三维目标中一直很难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境为基础,以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識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1]
例如,在教学《用Photoshop DIY光盘封面》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学生制作的初中生活视频(学校在每个学生初三毕业时,会把学生的视频制作成光盘,留作青春的纪念),希望学生能为视频设计光盘封面,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笔者对不同主题、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光盘封面进行实例展示,引导他们对盘面进行设计、构思,师生共同分析,并将任务分解成三个小任务:盘底制作、底面贴合和盘面制作。然后,学生参考导学案以及教师提供的操作视频,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教师则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演示、点拨和纠错。最后,笔者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方式,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促使他们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对中等水平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方式,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秀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不断拼搏。
3.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2],学习不是教授者向学习者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
例如,在教学《Excel公式与函数》这节课时,笔者以前是采用传统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是什么”,对“为什么”和“怎么办”则知之甚少。笔者讲解完公式后,学生要么常常忘记公式是以等号开始,要么就是想不到引用单元格中的地址。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公式的含义没有理解,也没有弄明白公式中为什么要引用单元格地址,而不引用单元格中的具体数据。
鉴于以往失败的教学经历,笔者认真阅读了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反复揣摩新课标的要求,决定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明白公式的含义和组成,理解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地址的优势。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看出不同公式的计算结果,笔者让学生把三个式子分别输入到三个单元格中进行对话(如图1)。
①在“F2”单元格中输入“30 100 5 25”,按“回车键”确认后会显示什么?
②在“G2”单元格中输入“=30 100 5 25”,按“回车键”确认后会显示什么?
③在“H2”单元格中输入“=B2 C2 D2 E2”,按“回车键”确认后会显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