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伴关系是初入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多种分享活动,如图书分享、玩具分享、食物分享、生日分享会等,帮助小班幼儿在分阶段、递进式的分享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班;分享活动;交往能力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因此,从分享入手为小班幼儿创设各种各样的分享机会,让幼儿以分享为平台,尝试与同伴、与陌生人之间进行交往。为此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在分阶段、递进式的分享活动中,帮助小班幼儿登上交往的“成功之梯”。
一、同桌幼儿之间的分享,帮助幼儿迈开交往第一步
小班幼儿交往范围一般是在同桌幼儿之间进行,因为同桌幼儿是他们进入幼儿园后最早接触的同龄人,在每天的各项活动中接触机会最多的同伴,因此在分享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分享活动先从幼儿的同桌开始,分享的物品从图书→食物,也是考虑小班幼儿的龄特点,从他们最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出发,让他们迈开交往的第一步。
(一)同桌之间分享图书,学习如何与同伴交换。图书是班级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带来,每天要阅读的,因此我们以图书为起点为幼儿创造分享机会。活动前要求每个幼儿带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来园,并在分享阅读时间拿出来与同桌之间交换阅读。在同桌幼儿分享时间,教师通过表格记录幼儿的行为与语言,如是否会大方交换图书?是否会用交往语言?交换的时间持续多久等?并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大胆进行交换。
在分享图书活动中,一开始幼儿都是各看各的,互相之间不理睬,即使想看别人的书,也不知如何“下手”, 后来在教师引导下,同桌的一部分幼儿之间产生了交换,即你的书借给我,我的书借给你。但交换图书时的语言较少,有的直接把别人的书拿来就看,有的就短短的一两句话,如燊悦:“我跟你换一下,好吗?”宇童:“好的”等等,然后交换图书。也没有使用“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因此,下一阶段将通过开展食物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如何在分享中使用交往语言。
(二)同桌之间分享食物,促进交往语言的产生。由于食物是各种各样的,容易用语言描述,又是幼儿最喜爱的东西,而且一旦分给别人吃掉后就没有了,所以我们选择以食物为媒介来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看看幼儿是否舍得将自己喜欢的食物与别人交换或分享,并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交换?交换时要说什么等?活动前让每一个幼儿带一份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来园,然后在周五下午的分享时间与同伴分享。
在分享食物活动中,同桌幼儿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加,变得更加主动,交往的语言也比第一次丰富了,如吴汉:“童轩,我的巧克力与你换糖果,好吗?”煜开:“雨虹,你的QQ糖能不能给我一粒呀?”雨虹:“那我的QQ糖和你换薯条。”等等,他们也会一起交流食物的形状,食物的味道,吃完后的感觉等,气氛显得很融洽,但分享时还不会自然使用“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通过这两次分享活动,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在交往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从不敢与人交往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迈开了交往的第一步。针对前两次分享活动存在交往语言、礼貌用语还较贫乏现象,我们再次创设分享图书、分享食物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使用交往语言、礼貌用语,并鼓励幼儿从同桌分享扩展到同班幼儿之间的分享。
二、同班幼儿之间的分享,引导幼儿走上交往的阶梯
在同桌幼儿之间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分享意识逐渐增强,交往的次数与人数也逐渐增多,因此在这基础上,我们有意识创造同桌以外幼儿之间的分享。
(一)举办生日分享会。当幼儿要过生日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全班幼儿围坐在一起,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请大家唱生日歌、说祝词送给小寿星,请他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等。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二)创设快乐分享吧。在活动室中开辟出一个小角落,里面摆上桌椅,布置温馨点,像个私密空间。幼儿在自选区域活动时可随时到这个区角来与同伴分享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分享物。如有的幼儿会把自己带来的最心爱的玩具拿出来与好朋友分享,这样的空间可以帮助胆小、内向的幼儿进行小范围的交往,慢慢地分享次数多了以后,交往对象会不断改变,交往欲望会更强烈,交往范围慢慢扩大。
(三)搭建快乐小舞台。每周五下午为幼儿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给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设置美工作品展。幼儿将自己近期完成的美工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经过多次有意识地参与分享活动、分享环境,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分享,大部分幼儿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他们开始愿意与他人分享,并学习使用交往语言,以及使用礼貌用语,因此,在接下来的图书分享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主动、大胆地与同伴交往、交流,如第三桌的许艾与第一桌的榕倩交换图书,许艾:“榕倩,我的这本书和你换一本看,好吗?”榕倩:“好的,给你。”许艾:“谢谢你!”榕倩:“不用谢!”第五桌的煜开与第二桌的宇仁交换食物,煜开:“宇仁,我的QQ糖酸酸甜甜的,很好吃,你想不想吃呀?我分一个给你好吗?”宇仁:“好的,谢谢你!我的棒棒糖也分你一个吧。”煜开:“谢谢!”宇仁:“不用谢。”,等。有的还会相互交流书中的内容和感受,为同伴大胆讲述、精彩表现鼓掌等等,这些表现都极好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技巧,迈上了交往的“阶梯”。
三、混龄幼儿之间的分享,激励幼儿跨出交往的界限
随着幼儿之间的日渐熟悉,同班幼儿间的交往也日趋频繁,能自如地使用交换语言和礼貌用语。餐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分享玩具时间,他们能主动与同伴交换玩具或邀请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当出现几个幼儿同时喜欢一样玩具时,还会用锤子、剪刀、布的形式决定谁先玩。从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幼儿的交往能力在一次次的分享活动中前进,因此,我们又大胆地尝试:让小班幼儿跨出本班,与大班哥哥姐姐进行分享。由于大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而言,在交往方面更大胆、主动,并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技巧,因此我们想通过他们的引领,让小班幼儿跨出本班交往的界线。
这是一次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具有“挑战性、新奇、冒险”的活动,虽然他们在班级里能自如地与同伴分享,但离开班级与陌生的伙伴交往,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都处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其年龄特点虽然有些差别,但兴趣、爱好、能力、知识也比较接近,发展水平也是不相上下。而在小班孩子的眼中,中大班的哥哥、姐姐是非常神气、能干的,他们会帮助老师做事情、会唱歌跳舞、会折各种各样的东西等等。因此一开始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拘谨,不敢贸然行动,但是在几个热情的哥哥、姐姐带动下,气氛就不一样了。“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呀?”“我来教你玩这个玩具吧。”“小妹妹,我和你一起玩布娃娃,好吗?”“我是大一班的,你以后可以找我玩”……在玩具这一媒介作用下,在大年龄幼儿的影响下,我们班幼儿也大方地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了,能主动交换玩具,大胆交流,遇到陌生的哥哥姐姐也能主动问好,交往范围更广了,交往能力也有了更大提高。
一年来,我们为幼儿创造各种分享的机会,幼儿的交往技能与技巧都在不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大胆表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而小班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这一“小社会”,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交往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分享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分享、交往的乐趣。
[关键词]小班;分享活动;交往能力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因此,从分享入手为小班幼儿创设各种各样的分享机会,让幼儿以分享为平台,尝试与同伴、与陌生人之间进行交往。为此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在分阶段、递进式的分享活动中,帮助小班幼儿登上交往的“成功之梯”。
一、同桌幼儿之间的分享,帮助幼儿迈开交往第一步
小班幼儿交往范围一般是在同桌幼儿之间进行,因为同桌幼儿是他们进入幼儿园后最早接触的同龄人,在每天的各项活动中接触机会最多的同伴,因此在分享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分享活动先从幼儿的同桌开始,分享的物品从图书→食物,也是考虑小班幼儿的龄特点,从他们最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出发,让他们迈开交往的第一步。
(一)同桌之间分享图书,学习如何与同伴交换。图书是班级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带来,每天要阅读的,因此我们以图书为起点为幼儿创造分享机会。活动前要求每个幼儿带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来园,并在分享阅读时间拿出来与同桌之间交换阅读。在同桌幼儿分享时间,教师通过表格记录幼儿的行为与语言,如是否会大方交换图书?是否会用交往语言?交换的时间持续多久等?并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大胆进行交换。
在分享图书活动中,一开始幼儿都是各看各的,互相之间不理睬,即使想看别人的书,也不知如何“下手”, 后来在教师引导下,同桌的一部分幼儿之间产生了交换,即你的书借给我,我的书借给你。但交换图书时的语言较少,有的直接把别人的书拿来就看,有的就短短的一两句话,如燊悦:“我跟你换一下,好吗?”宇童:“好的”等等,然后交换图书。也没有使用“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因此,下一阶段将通过开展食物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如何在分享中使用交往语言。
(二)同桌之间分享食物,促进交往语言的产生。由于食物是各种各样的,容易用语言描述,又是幼儿最喜爱的东西,而且一旦分给别人吃掉后就没有了,所以我们选择以食物为媒介来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看看幼儿是否舍得将自己喜欢的食物与别人交换或分享,并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交换?交换时要说什么等?活动前让每一个幼儿带一份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来园,然后在周五下午的分享时间与同伴分享。
在分享食物活动中,同桌幼儿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加,变得更加主动,交往的语言也比第一次丰富了,如吴汉:“童轩,我的巧克力与你换糖果,好吗?”煜开:“雨虹,你的QQ糖能不能给我一粒呀?”雨虹:“那我的QQ糖和你换薯条。”等等,他们也会一起交流食物的形状,食物的味道,吃完后的感觉等,气氛显得很融洽,但分享时还不会自然使用“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通过这两次分享活动,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在交往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从不敢与人交往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迈开了交往的第一步。针对前两次分享活动存在交往语言、礼貌用语还较贫乏现象,我们再次创设分享图书、分享食物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使用交往语言、礼貌用语,并鼓励幼儿从同桌分享扩展到同班幼儿之间的分享。
二、同班幼儿之间的分享,引导幼儿走上交往的阶梯
在同桌幼儿之间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分享意识逐渐增强,交往的次数与人数也逐渐增多,因此在这基础上,我们有意识创造同桌以外幼儿之间的分享。
(一)举办生日分享会。当幼儿要过生日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全班幼儿围坐在一起,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请大家唱生日歌、说祝词送给小寿星,请他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等。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二)创设快乐分享吧。在活动室中开辟出一个小角落,里面摆上桌椅,布置温馨点,像个私密空间。幼儿在自选区域活动时可随时到这个区角来与同伴分享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分享物。如有的幼儿会把自己带来的最心爱的玩具拿出来与好朋友分享,这样的空间可以帮助胆小、内向的幼儿进行小范围的交往,慢慢地分享次数多了以后,交往对象会不断改变,交往欲望会更强烈,交往范围慢慢扩大。
(三)搭建快乐小舞台。每周五下午为幼儿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给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设置美工作品展。幼儿将自己近期完成的美工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经过多次有意识地参与分享活动、分享环境,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分享,大部分幼儿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他们开始愿意与他人分享,并学习使用交往语言,以及使用礼貌用语,因此,在接下来的图书分享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主动、大胆地与同伴交往、交流,如第三桌的许艾与第一桌的榕倩交换图书,许艾:“榕倩,我的这本书和你换一本看,好吗?”榕倩:“好的,给你。”许艾:“谢谢你!”榕倩:“不用谢!”第五桌的煜开与第二桌的宇仁交换食物,煜开:“宇仁,我的QQ糖酸酸甜甜的,很好吃,你想不想吃呀?我分一个给你好吗?”宇仁:“好的,谢谢你!我的棒棒糖也分你一个吧。”煜开:“谢谢!”宇仁:“不用谢。”,等。有的还会相互交流书中的内容和感受,为同伴大胆讲述、精彩表现鼓掌等等,这些表现都极好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技巧,迈上了交往的“阶梯”。
三、混龄幼儿之间的分享,激励幼儿跨出交往的界限
随着幼儿之间的日渐熟悉,同班幼儿间的交往也日趋频繁,能自如地使用交换语言和礼貌用语。餐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分享玩具时间,他们能主动与同伴交换玩具或邀请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当出现几个幼儿同时喜欢一样玩具时,还会用锤子、剪刀、布的形式决定谁先玩。从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幼儿的交往能力在一次次的分享活动中前进,因此,我们又大胆地尝试:让小班幼儿跨出本班,与大班哥哥姐姐进行分享。由于大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而言,在交往方面更大胆、主动,并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技巧,因此我们想通过他们的引领,让小班幼儿跨出本班交往的界线。
这是一次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具有“挑战性、新奇、冒险”的活动,虽然他们在班级里能自如地与同伴分享,但离开班级与陌生的伙伴交往,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都处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其年龄特点虽然有些差别,但兴趣、爱好、能力、知识也比较接近,发展水平也是不相上下。而在小班孩子的眼中,中大班的哥哥、姐姐是非常神气、能干的,他们会帮助老师做事情、会唱歌跳舞、会折各种各样的东西等等。因此一开始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拘谨,不敢贸然行动,但是在几个热情的哥哥、姐姐带动下,气氛就不一样了。“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呀?”“我来教你玩这个玩具吧。”“小妹妹,我和你一起玩布娃娃,好吗?”“我是大一班的,你以后可以找我玩”……在玩具这一媒介作用下,在大年龄幼儿的影响下,我们班幼儿也大方地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了,能主动交换玩具,大胆交流,遇到陌生的哥哥姐姐也能主动问好,交往范围更广了,交往能力也有了更大提高。
一年来,我们为幼儿创造各种分享的机会,幼儿的交往技能与技巧都在不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大胆表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而小班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这一“小社会”,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交往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分享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分享、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