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而”作为高考文言虚词考察对象,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而”进行穷尽性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而 语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26-01
古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相当广泛,历来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作为考察对象,以其所含古诗文为探索内容,对其中的226个“而”字进行穷尽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而”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文章的特定语境下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而”的语义关系,适当考虑句法。以期对高中语文教育及高考学子有一定帮助。现陈述于下,就教于方家。
一、连词
作连词用是“而”的主要用法,使用频率最高,语义也最复杂,“而”字通常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分句。所连成分的语义关系非常丰富,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等。这都是对“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进行语义、逻辑分析的结果。现将“而”的连词用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并列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分别描述有关联的两种情况或一种情况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平行并列或相互对等的语义关系,前后两个语言单位的位置可以任意调换,语义不会发生变化。可译为“又”“同时”等,或不译。《荆》2例、《鸿》1例,《离》3例,《赤》1例,《蜀》1例,《劝》1例,《过》6例,《廉》3例,《苏》1例,《归》1例,《滕》8例,《逍》3 例,共有31例,占总数的13.7%。例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其中有一例值得注意: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
(二)承接关系。“而”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的顺序分别描述两个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者之间存在着先后相承的关系。两个语言单位表现出动作的先后相继,事理的前后相承的语义关系。一般译作“就”、“便”、“接着”、“然后”等,或不译。《烛》1例,《荆》5例,《鸿》3例,《氓》1例,《赤》3例,《游》3例,《过》6例,《师》1例,《廉》2例,《张》1例,《归》1例,《逍》4例,共31例,占总数的,13.7%。例如:
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三)递进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后面的比前面的更进一步,意思更深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一般译作“而且”、“并且”等。《游》5例,《寡》1例,《劝》2例,《过》1例,《廉》1例,《师》3例,《陈》1例。共14例,占总数6.2%。例如:
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四)转折关系。“而”连接的前面的语言单位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叙述发生的一件事情,或描写一种性质状态;后面的语言单位不是顺着前面语言单位的意思描述下去,而是突然转向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进行描述,后面的语言单位才是所要表达的正意。一般译作“但”“却”“然而”“反而”等。“而”的转折关系较易辨别,一般不会造成混淆。《烛》1例,《荆》1例,《鸿》2例,《离》2例,《孔》1例,《涉》1例,《赤》2例,《游》3例,《寡》2例,《劝》6例,《过》2例,《师》2例,《廉》5例,《张》3例,《归》1例,《滕》2例,《逍》4例。共40例,占总数的17.7%。例如: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假设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中,前面的语言单位提出假设,后面的语言单位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一般译作“如果”“那么”,或不译。《荆》1例,《劝》2例,《师》1例,《廉》4例,共8例,占总数的3.5%。例如:
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目的关系。“而”连接两个语言单位中,前面的语言单位描述一种行为动作,后面的语言单位说明前个语言单位动作行为的目的。也可以说前一个是手段,后一个是目的。多译作“是为了”“用来”等,或不译。《过》4例,《师》1例,《廉》1例,《苏》1例,共7例,占总数的3.1%。例如: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苏武传》
(七)让步关系。“而”连接的前个语言单位叙述一种让步情况,后个语言单位说明在这种让步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的。一般不译。教材中仅有1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此外,还有修饰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二、“而”的复音词组合
(一)而今。由连词“而”和时间词“今”复合而成,作副词,用于句首或谓词之前,表示时间。可译为“如今”“现在”,教材中仅现1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二)而后。“而后”最初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与表“落后”义的不及物动词“后”连用;后来,连用的过程中,“而”为连词,“后”作时间名词;最后,“而后”凝固为标志承接语义关系的固定结构,“后”不再充当后个语言单位的状语,前个语言单位已不再隐含“先”与“前”的语义。左三例“而后”单用,后两例“而后”与“乃今”同义连用,均用“然后”,表承接关系。《寡》2 例,《逍》3例,共5例,占总数的2.2%。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三)而乃。“而乃”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与时间副词“乃”连用,在句中表承接关系。文中仅有1例: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四)而已。“而已”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和表“停止”义动词的“已”的连用而发展为表示限止语气的固定结构,又进而发展成为合成语气词。下面两例句中,前一例句中的“而已”最初并非固定结构,“而”为连词,“已”为“止”义动词,矣为句末语气词;后一例句中,“而”已失去了连词性质,“已”亦失去了动词性质.“而已”已发展为一个表示限止语气的固定结构。文中出现2次: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五)然而。“然而”是由复指前文的谓词性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并发展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结构。《寡》中“然而”还未凝结成固定结构,“然”为复指前文的谓词性代词,可译作“这样”;“而”为连词。由于“然”是复指前文的,且常常处于句首,与“而”连用,“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语成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促使了“然而”凝固为一个具有转折语义关系的固定结构,《过》中之“而”便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六)已而。“已而”与“而已”在初期情况相同,都是由连词“而”与动词“已”连用。后来“已”不断虚化为表靠后的时间副词。同时“已而”常居句首,不断虚化凝固成时间副词。例:已而相如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发现文言中“而”的用法在教材中多已涉及:一,“而”字历史悠久,兼有多种词性,有代词、连词,还有一些复音词组合;二,用法也相当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等十几种;三,用法分配不均匀,其中以修饰、转折、承接、并列和因果占多数,递进、条件、假设、目的和让步占少数。四,复音词组合形式多样,有“然而”“而已”“已而”等,其中“然而”“而已”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使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而 语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26-01
古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相当广泛,历来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作为考察对象,以其所含古诗文为探索内容,对其中的226个“而”字进行穷尽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而”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文章的特定语境下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而”的语义关系,适当考虑句法。以期对高中语文教育及高考学子有一定帮助。现陈述于下,就教于方家。
一、连词
作连词用是“而”的主要用法,使用频率最高,语义也最复杂,“而”字通常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分句。所连成分的语义关系非常丰富,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等。这都是对“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进行语义、逻辑分析的结果。现将“而”的连词用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并列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分别描述有关联的两种情况或一种情况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平行并列或相互对等的语义关系,前后两个语言单位的位置可以任意调换,语义不会发生变化。可译为“又”“同时”等,或不译。《荆》2例、《鸿》1例,《离》3例,《赤》1例,《蜀》1例,《劝》1例,《过》6例,《廉》3例,《苏》1例,《归》1例,《滕》8例,《逍》3 例,共有31例,占总数的13.7%。例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其中有一例值得注意: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
(二)承接关系。“而”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的顺序分别描述两个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者之间存在着先后相承的关系。两个语言单位表现出动作的先后相继,事理的前后相承的语义关系。一般译作“就”、“便”、“接着”、“然后”等,或不译。《烛》1例,《荆》5例,《鸿》3例,《氓》1例,《赤》3例,《游》3例,《过》6例,《师》1例,《廉》2例,《张》1例,《归》1例,《逍》4例,共31例,占总数的,13.7%。例如:
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三)递进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后面的比前面的更进一步,意思更深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一般译作“而且”、“并且”等。《游》5例,《寡》1例,《劝》2例,《过》1例,《廉》1例,《师》3例,《陈》1例。共14例,占总数6.2%。例如:
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四)转折关系。“而”连接的前面的语言单位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叙述发生的一件事情,或描写一种性质状态;后面的语言单位不是顺着前面语言单位的意思描述下去,而是突然转向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进行描述,后面的语言单位才是所要表达的正意。一般译作“但”“却”“然而”“反而”等。“而”的转折关系较易辨别,一般不会造成混淆。《烛》1例,《荆》1例,《鸿》2例,《离》2例,《孔》1例,《涉》1例,《赤》2例,《游》3例,《寡》2例,《劝》6例,《过》2例,《师》2例,《廉》5例,《张》3例,《归》1例,《滕》2例,《逍》4例。共40例,占总数的17.7%。例如: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假设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中,前面的语言单位提出假设,后面的语言单位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一般译作“如果”“那么”,或不译。《荆》1例,《劝》2例,《师》1例,《廉》4例,共8例,占总数的3.5%。例如:
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目的关系。“而”连接两个语言单位中,前面的语言单位描述一种行为动作,后面的语言单位说明前个语言单位动作行为的目的。也可以说前一个是手段,后一个是目的。多译作“是为了”“用来”等,或不译。《过》4例,《师》1例,《廉》1例,《苏》1例,共7例,占总数的3.1%。例如: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苏武传》
(七)让步关系。“而”连接的前个语言单位叙述一种让步情况,后个语言单位说明在这种让步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的。一般不译。教材中仅有1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此外,还有修饰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二、“而”的复音词组合
(一)而今。由连词“而”和时间词“今”复合而成,作副词,用于句首或谓词之前,表示时间。可译为“如今”“现在”,教材中仅现1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二)而后。“而后”最初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与表“落后”义的不及物动词“后”连用;后来,连用的过程中,“而”为连词,“后”作时间名词;最后,“而后”凝固为标志承接语义关系的固定结构,“后”不再充当后个语言单位的状语,前个语言单位已不再隐含“先”与“前”的语义。左三例“而后”单用,后两例“而后”与“乃今”同义连用,均用“然后”,表承接关系。《寡》2 例,《逍》3例,共5例,占总数的2.2%。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三)而乃。“而乃”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与时间副词“乃”连用,在句中表承接关系。文中仅有1例: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四)而已。“而已”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和表“停止”义动词的“已”的连用而发展为表示限止语气的固定结构,又进而发展成为合成语气词。下面两例句中,前一例句中的“而已”最初并非固定结构,“而”为连词,“已”为“止”义动词,矣为句末语气词;后一例句中,“而”已失去了连词性质,“已”亦失去了动词性质.“而已”已发展为一个表示限止语气的固定结构。文中出现2次: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五)然而。“然而”是由复指前文的谓词性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并发展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结构。《寡》中“然而”还未凝结成固定结构,“然”为复指前文的谓词性代词,可译作“这样”;“而”为连词。由于“然”是复指前文的,且常常处于句首,与“而”连用,“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语成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促使了“然而”凝固为一个具有转折语义关系的固定结构,《过》中之“而”便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六)已而。“已而”与“而已”在初期情况相同,都是由连词“而”与动词“已”连用。后来“已”不断虚化为表靠后的时间副词。同时“已而”常居句首,不断虚化凝固成时间副词。例:已而相如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发现文言中“而”的用法在教材中多已涉及:一,“而”字历史悠久,兼有多种词性,有代词、连词,还有一些复音词组合;二,用法也相当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等十几种;三,用法分配不均匀,其中以修饰、转折、承接、并列和因果占多数,递进、条件、假设、目的和让步占少数。四,复音词组合形式多样,有“然而”“而已”“已而”等,其中“然而”“而已”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