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而”探析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v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而”作为高考文言虚词考察对象,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而”进行穷尽性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而 语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26-01
  
  古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相当广泛,历来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作为考察对象,以其所含古诗文为探索内容,对其中的226个“而”字进行穷尽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而”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文章的特定语境下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而”的语义关系,适当考虑句法。以期对高中语文教育及高考学子有一定帮助。现陈述于下,就教于方家。
  
  一、连词
  
  作连词用是“而”的主要用法,使用频率最高,语义也最复杂,“而”字通常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分句。所连成分的语义关系非常丰富,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等。这都是对“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进行语义、逻辑分析的结果。现将“而”的连词用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并列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分别描述有关联的两种情况或一种情况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平行并列或相互对等的语义关系,前后两个语言单位的位置可以任意调换,语义不会发生变化。可译为“又”“同时”等,或不译。《荆》2例、《鸿》1例,《离》3例,《赤》1例,《蜀》1例,《劝》1例,《过》6例,《廉》3例,《苏》1例,《归》1例,《滕》8例,《逍》3 例,共有31例,占总数的13.7%。例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其中有一例值得注意: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
  (二)承接关系。“而”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的顺序分别描述两个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者之间存在着先后相承的关系。两个语言单位表现出动作的先后相继,事理的前后相承的语义关系。一般译作“就”、“便”、“接着”、“然后”等,或不译。《烛》1例,《荆》5例,《鸿》3例,《氓》1例,《赤》3例,《游》3例,《过》6例,《师》1例,《廉》2例,《张》1例,《归》1例,《逍》4例,共31例,占总数的,13.7%。例如:
  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三)递进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后面的比前面的更进一步,意思更深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一般译作“而且”、“并且”等。《游》5例,《寡》1例,《劝》2例,《过》1例,《廉》1例,《师》3例,《陈》1例。共14例,占总数6.2%。例如:
  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四)转折关系。“而”连接的前面的语言单位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叙述发生的一件事情,或描写一种性质状态;后面的语言单位不是顺着前面语言单位的意思描述下去,而是突然转向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进行描述,后面的语言单位才是所要表达的正意。一般译作“但”“却”“然而”“反而”等。“而”的转折关系较易辨别,一般不会造成混淆。《烛》1例,《荆》1例,《鸿》2例,《离》2例,《孔》1例,《涉》1例,《赤》2例,《游》3例,《寡》2例,《劝》6例,《过》2例,《师》2例,《廉》5例,《张》3例,《归》1例,《滕》2例,《逍》4例。共40例,占总数的17.7%。例如: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假设关系。“而”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中,前面的语言单位提出假设,后面的语言单位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一般译作“如果”“那么”,或不译。《荆》1例,《劝》2例,《师》1例,《廉》4例,共8例,占总数的3.5%。例如:
  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目的关系。“而”连接两个语言单位中,前面的语言单位描述一种行为动作,后面的语言单位说明前个语言单位动作行为的目的。也可以说前一个是手段,后一个是目的。多译作“是为了”“用来”等,或不译。《过》4例,《师》1例,《廉》1例,《苏》1例,共7例,占总数的3.1%。例如: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苏武传》
  (七)让步关系。“而”连接的前个语言单位叙述一种让步情况,后个语言单位说明在这种让步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的。一般不译。教材中仅有1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此外,还有修饰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二、“而”的复音词组合
  
  (一)而今。由连词“而”和时间词“今”复合而成,作副词,用于句首或谓词之前,表示时间。可译为“如今”“现在”,教材中仅现1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二)而后。“而后”最初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与表“落后”义的不及物动词“后”连用;后来,连用的过程中,“而”为连词,“后”作时间名词;最后,“而后”凝固为标志承接语义关系的固定结构,“后”不再充当后个语言单位的状语,前个语言单位已不再隐含“先”与“前”的语义。左三例“而后”单用,后两例“而后”与“乃今”同义连用,均用“然后”,表承接关系。《寡》2 例,《逍》3例,共5例,占总数的2.2%。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三)而乃。“而乃”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与时间副词“乃”连用,在句中表承接关系。文中仅有1例: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四)而已。“而已”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和表“停止”义动词的“已”的连用而发展为表示限止语气的固定结构,又进而发展成为合成语气词。下面两例句中,前一例句中的“而已”最初并非固定结构,“而”为连词,“已”为“止”义动词,矣为句末语气词;后一例句中,“而”已失去了连词性质,“已”亦失去了动词性质.“而已”已发展为一个表示限止语气的固定结构。文中出现2次: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五)然而。“然而”是由复指前文的谓词性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并发展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结构。《寡》中“然而”还未凝结成固定结构,“然”为复指前文的谓词性代词,可译作“这样”;“而”为连词。由于“然”是复指前文的,且常常处于句首,与“而”连用,“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语成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促使了“然而”凝固为一个具有转折语义关系的固定结构,《过》中之“而”便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六)已而。“已而”与“而已”在初期情况相同,都是由连词“而”与动词“已”连用。后来“已”不断虚化为表靠后的时间副词。同时“已而”常居句首,不断虚化凝固成时间副词。例:已而相如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发现文言中“而”的用法在教材中多已涉及:一,“而”字历史悠久,兼有多种词性,有代词、连词,还有一些复音词组合;二,用法也相当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等十几种;三,用法分配不均匀,其中以修饰、转折、承接、并列和因果占多数,递进、条件、假设、目的和让步占少数。四,复音词组合形式多样,有“然而”“而已”“已而”等,其中“然而”“而已”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使用。
其他文献
构建优质的给排水系统,关系到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满足.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给排水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分析了建筑给排水技术的现状,然后对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利建设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于水利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建设项目越来越普遍,例如,自来水,水库、发电站、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建筑市场也制定了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没有竞争力就不能在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
该篇文章主要讨论教育系统的常见问题,特别着重在现代高校所出现的问题.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主要任务,它所面临的难题和创新也正在被考虑.欧洲的审美教育模式现已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有阅读的良好习惯,有丰富的阅读知识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所以,语文教学要从阅读的数量入手,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迅速扩展,另一方面要
小型水电站建筑物砂砾石基础由于开挖量小,为土方开挖,引不起施工技术人员重视,但往往在开挖施工中出现许多问题,影响了开挖的进度.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开挖是建
21世纪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经济的发展要求与环境的发展要求形成了如今社会的重要矛盾.为了有效缓解这一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