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计路径探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g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服装缝制工艺”教学内容为抓手,在中职服装专业中应用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课堂实施路径。通过分析中职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困境,模拟企业操作规程,实现“校企合作·教材研发·质量控制·岗位需求”的教学操作范式,提高服装人才的培养质量及适应服装企业行业的需要。
  关键词: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60-03
  一、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服装缝制工艺”教学目标的偏离
  当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市场对岗位的需求已朝专业化、学科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但中职教育服装专业的教育体系还处于传统的教育体系阶段,学校的教学也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源于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单一性
  “服装缝制工艺”是中职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授课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三段式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思考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单一,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制约了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与企业岗位关联度不大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服装企业生产线也越来越智能化,先进的电脑裁床、智能吊挂服装生产线、全自动电脑制衣设备、柔性化生产管理等已取代传统的服装制造业。而我们的服装专业囿于一些传统观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创新,致使培养的行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新型竞争环境下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输出的毕业生与服装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或者勉强达到服装企业各工种岗位实际应用能力要求。
  二、“大课堂”教学模式对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融合”的专业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束缚,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毕业时基本能够达到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大课堂”教学是校企双方合作共同育人,因此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校教师课堂上主讲的授课内容、教学素材等都要贴合服装企业岗位和服装行业发展实际。
  (一)符合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大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在教学的过程加入了企业联盟,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先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方向和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来自由选择所喜爱的专项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对服装的设计、结构、工艺等知识有更加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针对性
  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新工艺和新技术正是通过他们才转化为新产品。学校要及时掌握服装企业运作、发展情况,就必须始终与服装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服装行业企业共同打造适合本地区经济和服装行业企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育品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走“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的道路。
  (三)驱动岗位职业能力的实效性
  “大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的培养,企业进行职业化技能的培养。学校和服装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服装人才的培养质量及适应服装企业行业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的构建
  “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参照服装企业生产情境,强化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灵活性、体验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行为,增强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竞争性。以中职服装专业“服装缝制工艺”课程为例重构教学目标,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贴合“互联网 服装制造”时代主题,基于企业真实情境,校企合作资源实时共享,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依据产教融合“三同步”(流程指示同步、技术管控同步、效率提升同步)方法,提高教学目标实效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面向未来真实岗位,個性化学习经验能够更好地迭代。
  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突出对应的岗位群在职业道德、意识、态度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面向学生未来真实岗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渗透工匠技艺精神。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贯通,共同营造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四、教学目标的实施路径
  (一)产教融合优项目
  围绕服装行业企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智能发展,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与教材是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学校组成教师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开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通过基于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情景来编写教材,使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对接。以“服装缝制工艺”为例,将一线车工、样衣工、质检员、线长、后道包装员等服装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融入服装典型款式裙装、衬衫、裤装、春秋装、西服、大衣的教学中,设计成产品设计与开发、工艺单编写、产品结构设计、排版与裁剪、工艺缝制流程—缝制工序的编制、产品后整理与质量检测等子任务,优化学习项目,使之成为生产型项目,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获得对专业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促进传授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缩短“课堂”到“车间”的距离。
  (二)企业流程呈多元   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双导师”岗位育人。我们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合作模式,学生每个生产型项目都会深入到签订协议的合作企业进行阶段性学习,接受技术工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指导,每一个生产部门都成为教学“课堂”,真实地再现职业情境,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我们深入企业第一线跟进生产实践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基于信息化的服装工艺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鲜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以“女式西服的缝制工艺”为例,由于工序繁多,我们将教学过程切分成若干个知识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在线资源建设,发挥企业生产特长,分知识点制作机器使用规范、部件制作和成品服装制作的视频、微课,全方位展现西服制作的过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服装工艺中的重点以及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了解、掌握、熟练应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學效率和质量。
  (三) 校企合作塑工匠
  工匠精神是指不断追求卓越发展的创造精神、积极实现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以及坚持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乃至当今社会中的热点,成为人才培养中一项艰巨又急迫的任务。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师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精于技艺,使他们了解工匠精神,注重的不仅仅是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中的“技”和“艺”,更重要的是蕴含、承载和传递一种态度与精神内涵。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形成专注的专业精神,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更能提高质量意识,增强交流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使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能够得以更好地实现,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成 . 服装模板技术在服装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J]. 学术论坛, 2015(7).
  [2]董静.学习领域项目教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五年制高职建设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 2019(11).
  [3] ]陈莉 . 中职服装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尝试分析 [J]. 西部皮革, 2018(18).
  [4]裘广宇,孙轶婷.有效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促进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35).
  责任编辑:许洁
其他文献
摘要:在“生命·生活·生长”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快乐运动课程,是时代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其独特的内涵。生命性是快乐运动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性是快乐运动的重要特征,生长性是快乐运动的最终目标。快乐运动课程从体质体能、社会性及情感、学习品质三个维度架构目标体系,从幼儿发展、教师支持两个维度架构评价体系,对环境、内容、资源等课程实施要素进行优化与变革,实现五育并举的根本育人目标。  关键词:生命;生活
一朵理想主义的荷  荷花是有态度的。  这一池,明显有点理想主义。  借着一架无人航拍器,从300米的高处俯冲而下,8000亩的韩家荡,俨然一片平躺着的巨大的荷叶。莲叶靠着莲叶,荷茎挨着荷茎,荷风追着荷风。那从“连天无穷碧”的绿色中伸出来的一朵又一朵荷花,明显高过了人头!  于是,一个七月的早晨,天刚破晓,我在很远的地方就听见了荷花的喊叫。  用露水和星星的嘴巴,满池的荷花,在喊叫!  用一轮弯月
摘要:分层合作学习作为成长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指向更有意义的学习。分层合作学习的流程主要包括问题设计、自主先学、分层合作、互动展示、问题归类、整项训练等。分层合作学习形式有“1 x”和“串组合作”等,要以教师指导、学生围听、学会倾听来优化、引领、促进分层合作学习。  关键词:分层合作学习;成长课堂;有意义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B
摘要:“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中实施具有学科性和课程性特点。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有效融合,结合高职园林技术园林植物生产课程特点,构建“初步认知—知识技能内化—专业技能提升—跟岗实训强化—知识巩固与拓展”教学过程和“线上线下、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云班课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
那座半月形之湖,又从时光的堆积层浮出来了。  淡泊之水荡起来,宁静之美漫过来,纵身一跃,我在一个少年的泅渡中,俯仰自在,拂动涟漪。  湖由山泉汇聚,水从石岩析出。纯净,竟可以如此深厚,无欲无求在其中,好梦恣肆在其中,甚至,父亲挥鞭叱牛耕的威武,母亲慢捻炊烟长的柔润,也在其中。  水,在一湖之内栖息,不言不语。  唯静,唯好。  那时,她是泉之魂、玉之灵,且容我载浮载游。而难于止步地流动和更长更远地
摘要:高阶思维能力是学習者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获得。问题是夯实低阶思维的“压舱石”,是生发高阶思维的“热浮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在记忆、理解和应用中夯实低阶思维,在分析、评价和创造中发展高阶思维。  关键词:问题导引;低阶思维;高阶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
摘要: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应以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为导向,以语言实践、思维提升为路径,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差异化教学视域下,以“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为教学主张,通过教师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和问题思考,探索语文学科差异化教学更为适切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差异化教
摘要:新冠疫情期间,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要求下,各级各类学校尝试开启网课模式。当下抗疫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继续开展网课教学活动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通过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设计互动合作活动,开展适时反馈等手段组织网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为中职学校网课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停课不停学;网课;策略
摘要:拓展性阅读可以提升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儿童立场是推进拓展性阅读的起点,也是归宿。开展拓展性阅读应当坚守儿童立场,即“从儿童出发”,用“儿童的方式”打开,“为了儿童”。具体地说,就是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异质性、兴趣需要出发,用表现式、情境化、合作式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儿童立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瓷器  精美绝伦的瓷器。美轮美奂的纹饰诠释它娇媚万千的美。  一如女人一样,易碎。  让我联想景德镇,千年的瓷都,像不凋的花朵,开在岁月里。借女人轻歌曼舞的身子塑成曲线,塑成几何。塑成玉。  爱情洁白如雪或者薄如蝉翼。  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系出名门。一片残瓷也掩不住卓尔不群的气质。风姿荡漾,仿佛时光的追逐、翩跹。  因为坚硬,瓷器从不在意根一样密布的伤痕。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