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与青岛高校实力调查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回首、驻足还是展望,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进程,就如齿轮咬合般互助而行。如果没有高校人文气息的滋润,高楼林立的城市也许会变成没有思想、没有传承的驱壳。
  6月,滨城和岛城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光。海风拂过之处,尽是草绿花红。阳光、海浪、沙滩以及让内陆城市羡慕的海滨温度正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6月的校园,也是热闹非凡。一部分学生正紧锣密鼓地为进入海滨高校奋战,而另一部分则在毕业歌声中与校园做最后的话别。迎来送往间,不得不说的,是两座城市因着各自发展与高校结下的缘分。
  海滨城市吸引高校扎根生长
  大连与青岛,是两座相像相知而又独具魅力的城市。从自然地理环境到人文历史背景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大连是东北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为东北经济龙头,京津门户,是中国重要的工业、贸易、金融、航运城市之一,被誉为“北方明珠”。青岛是山东第一大城市,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被誉为“黄海明珠”。大连和青岛因着各自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高校扎根生长。与高校的缘分都可以追溯到百年前,与建市时间相合。由于两个城市发展思路不同、经济腹地不同、企业发展状况不同,逐步形成了各自独具倾向性、伴随多样性的高校教育特色。
  从数据上看,在有着669万常住人口、13237平方公里面积的大连,本科二批次以上的高校有20所,占辽宁省同等高校数量的38%。其中,211或985工程院校2所。用11282平方公里面积养育着900万人口的青岛,本科二批次以上的高校有11所,占山东省同等高校数量的22%,211或985工程院校3所。
  高校反映城市特色
  不论高校数量还是种类,大连都具有很大优势。在本科二批次以上高校中,理工类院校7所,艺术类院校3所,财经类院校3所。另外还有师范类、医药类、语言类及军校等特色院校。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大连高校的种子选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重点工学院之一,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新中国而创建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以航运为特色,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海事院校之一,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见证了我国百年的海事沧桑。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型民族高等学校。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大连工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学院之一。
  大连的高校无不反映着大连“外向牵动、口岸经济、科教兴市、区域共同”发展方向,而各具特色的高校又为大连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促进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城市文化品牌上看,青岛被誉为“中国海洋科技城”,海洋科技、海洋名人、海洋文化功不可没。青岛创建“帆船之都”更是体现青岛的海洋文化优势。从海洋科技和经济发展上看,青岛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研机构,在青岛工作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海洋科技人才50%以上,青岛已成为国家海洋科学知识创新的源头、海洋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水平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我国重点综合大学中唯一的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大学,在海洋自然科学、海洋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全国海洋学科最多并集中在一起的一所大学,最为典型地代表了青岛的地域特色。
  为弥补驻青高校数量和类型上的不足,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青岛逐步引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外地高校入驻,为岛城的普通高等教育增添了新生力量。同时,在专业设置上,驻青高校也在不断与地域发展相融合。如青岛科技大学在去年新增了休闲体育专业,是继山东体育学院之后山东省内第二家开设这个专业的大学,是驻青高校第一家。而今年9月,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将在青岛举办。青岛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的陈处长介绍:“青岛在休闲运动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开设这个专业,与社会日趋追求的休闲文化有关,也与青岛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在谈到大连与青岛高校情况的对比时,高等教育管理专家、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赵普光认为: “大连和青岛的高校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在布局和数量上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原因。虽然青岛高校数量上不比大连,但是规模较大。青岛在校生3万以上的高校有3所,大连只有1所。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主持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来看,青岛进入前100的高校有3所,大连只有1所。这是青岛的高校优势。”
  大学城与城市齐飞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有的大学聚集在一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镇,这种大学发展的模式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波士顿市坎布里奇镇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城等。“大学城”除了具有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作用外,还具有聚集人才、改变城市和产业的布局、人口的区域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催生高科技企业等作用。20世纪70年代剑桥大学建设成第一个科学园区,周围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被称为“剑桥现象”。拥有地产达8800英亩的斯坦福大学城为其所在地区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硅谷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连与青岛的大学城建设也有着相似之处,市区内所谓的“大学城”一般都是高校老校区、规模较小且较分散。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聚集高校资源,大连和青岛都在新的规划蓝图中着重强调了高校的位置。大连陆续建设了开发区大学城、旅顺口大学城,青岛高校也纷纷在崂山区建设校区,鳌山卫蓝色硅谷吸引了山东大学、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天津大学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能源与环保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入驻。
  2014年6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普新区成为我国第九和第十个国家级新区,大连和青岛又一次齐头并进。西海岸新区的高校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滨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等。金普新区在原有的开发区大学城基础上又引入了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环境学院等,成为实至名归的高校聚集区。
  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
  赵普光教授认为,大学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高校林立的当下更加注重“质”。要尊重人才、引进人才,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学术氛围。他引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名言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另外,他认为同城高校之间应该加强校际交流,由竞争态转为合作态。形成一个类似美国常春藤的联盟。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也可以借此整合资源,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人才。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称北京地区内的高校将实现学分互认,以促进相互带动,提升北京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这一举措也为城市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不论是回首、驻足还是展望,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进程,就如齿轮咬合般互助而行。如果没有高校人文气息的滋润,高楼林立的城市也许会变成没有思想、没有传承的驱壳。沐浴在海风中的校园饱含着大海广阔浪漫、兼收并蓄的气息,吸引着每一个求贤、求知、求实、求真的灵魂。而高校的学术与知识之光又给这片海、这座海滨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
其他文献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指出,人民政协深化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联谊,广泛凝心聚力,
“一把手”的腐败主要表现在项目决策腐败、用人决策腐败、非法聚财的腐败、非法洗钱的腐败、诚信缺失的腐败、生活作风腐败等方面。“一把手”腐败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丧失理
笔者所在企业是当地一家首屈一指的区域性建筑业强企,近几年来,企业在效益规模、品牌规模、市场规模、人才规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企业始终坚持
截至2013年8月28日,共有210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期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保持增长,特别二季度出现明显的回升。在传统行业表现平淡的背景下,一些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板块和公司呈现出高增长的特征,展现出“成长的力量”。 但与此同时,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经历了整个板块的爆炒之后,一些伪成长股票将接受市场的检验。  净利润整体增长一成 经营性现金流下降两成  相对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加。个税不仅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拉弗曲线”对税率与税收关系的分析,为我们进行个税税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拉弗曲线;个税税制;得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微观上,我国居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随着经济
摘要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且互为对方的第一和第十大贸易伙伴。但同两国间迅速发展的经贸关系不协调的是,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特别是印度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的贸易障碍。本文以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结构的视角来解读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提出了应充分利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以推动两国经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贸易结构中国印度贸易摩擦  文章编号1008-5807(20
从去年12月底开始,平湖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组织开展“宣讲十七大精神,推进民生保障”专题活动,全力实施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政。新政把原来不能参保的农村
【摘要】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别程序,是对生效的刑事案件实事求是的体现,同时又是审判机关接受监督的途径。但是,现存的审判监督程序存在不少的缺陷,削弱了司法的权威性,不能实现立法设置该制度的最初目的。因此,笔者拟就我国目前的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审判监督程序;合法权益;司法公正;司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DF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叫他“长城专家”,有人称他为“长城活地图”;二十多年来,他每天都会走上十几公里山路去看护长城,连大年初一也不例外。他,就是河北抚宁县的普通农民张鹤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