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黄河:周秦故地考察记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bo69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排在汾水之前,它对黄河文明的构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周原,能让人对“塬”、“中原”及至“黄土高原”等历史地理名词产生更为真切的感受,从而获得对华夏民族早期生存空间的地理体认。通过对周公故地的描叙分析,可推知中国文化的源头实在“前孔子时代”,而“中国文化”可分为“前中国文化期”、“中国文化期”和“后中国文化期”。
其他文献
货币·货币五种形态演替变化·货币数量论张明劳动分工产生货币货币始于产品交换,产品交换始于劳动分工。一旦人类社会发现,劳动分工能够取得更高的生产率,带来更大的利益,使社会成员获得更多的幸福,那么,货币作为产品交换的媒介而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三位一体的...
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初艺术痕迹。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艺术,是因为"流动性心性"开始在生命体内自由流转,赋予了人类妄想的幻想界和超越日常的能量,它是一种"对称性逻辑",是连接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共通因子。人类的心性是"非对称性逻辑"与"对称性逻辑"两个层面的结合体,自新人类诞生以来,我们要借助"对称性逻辑"探究构成自身本质的存在。人类学可以说是作为洞窟中进行的神秘性、"超越性探求"的实践而萌芽的,继"对称性人类学"的提出之后,探究现代人类社会本质的"流动性心性"和按照"对称性逻辑"运作的"无意识"机能,
20世纪60时代以来,人类学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基本分析概念,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这一学科的整体,尤其是在艺术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表征与艺术—文化体系,艺术收藏、本真性与挪用,全球化和艺术界,艺术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对艺术纯粹性和自主性的主张提出严肃质疑,并探索新的地域和新的惯例,认可艺术在当下主要的社会经济进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艺术人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英妹,女,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人,1998年开始尝试在树皮、猪皮、牛皮上绘画。其“皮画”以少数民族人物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题材,将中国水彩画和西洋画技法相结合,其画风古朴而自然。成立了三皮画社,是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其绘画品种达20多种,是桂林五通农民画的代表。
黄土文明与地方发展是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团队针对黄土文明的人类学研究开展的系列议题之一。议题以山西介休的实践为例,关注文化遗产的地方保护经验,围绕遗产保护的现实背景、地方规划的权力均衡以及政府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功能等方面展开阐述,架起了学者与政府领导沟通的桥梁,为介休的文化发展建设从“文化遗产保护”阶段进入“建设城市之美”阶段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念探索。
宁波的梁山伯庙又称义忠王庙、梁圣君庙,一直被认为是梁祝传说源于浙江的重要证物,关于该庙至今存在诸多疑问。而历史上并无梁山伯其人,梁山伯庙本为萧衍生祠,后人将梁圣君附会成梁山伯;萧衍受封梁王前还封过义忠王(义忠神圣王),因未见正史而被后人忽略了;梁山伯庙建立于公元502年2月,与今人对其认识并不相同。弄清梁山伯庙的来历,不仅对梁祝传说中匪夷所思的现象可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还为研究传说的起源提供了新路径。
“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项目主持人范秀娟,广西荔浦县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文艺学、美学;主攻方向: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音乐人类学。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美术现状与发展研”项目主持人邱春林,江西庐陵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艺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负责人:邱春林,批准号:14AG007,研究周期: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薛宏权.男,生于1968年,华县柳枝人。陕西华县皮影雕刻名家、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雕刻作品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被商务部研究院品牌建设与促进中心评为“科技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