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心灵的自适,被动于山水的皈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而作的序文,其主要是陈述自己写诗的旨趣。这篇序言文字虽然较为浅显,但其内在之含义却十分深刻,其间渗透着作者长年居处恶境的抑郁和力求把那曾经狂热的性灵寄托于山水,适得自我,从而求得灵魂的真正的闲适、慰藉和皈依。
  崇尚自然和皈依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于内心深处涌动的一种愿望,同时也是根深蒂固的内心需要①。先师有遗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中庸》有言:“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儒家的归依自然是“人”的社会现实需要受到挫折以后,知识分子对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的选择,他们把皈依自然当作克服仕途异化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也就有了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呐喊。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②,“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③《愚溪诗序》中,作者处处以“愚”自况,其实,只是自己遭受打击之后的一种无奈心情的自然流露。“皆不得为真愚”一句则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愚溪诗序》的写作背景: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伾、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政,面对安史之乱后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豪门贵族把持朝政,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生产遭受巨大破坏以致沃土荒野、民不聊生,于是他们便发起了“永贞革新”这场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主客观的一些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就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伾,柳宗元也因此被贬永州做司马。序文中所谓“遭有道”,就是指遇到了宪宗这样的天子。这无乃是激愤之辞。且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朝廷还规定他终生不得量移。也就是说,柳宗元只能老死在贬所,对柳宗元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一种打击。那长年淤积于心中的愤懑之情,那无以排解的胸中垒块,柳宗元迫切需要排解和稀释的地方,而面对茫茫无终的生命,那曾经志得意满的生命价值如今却转为茫茫的价值虚无,被贬永州,茫茫而无终,曾经的一朝重臣,而今不过是流落远荒的犯囚。地位的巨大反差,内心的极度痛苦,都使柳宗元不得不痛苦而艰难地寻求,寻求性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于痛苦和艰难中,面对世界的“恶”,柳宗元的出路惟有:放弃生命的价值有为、价值关切,以换取得个我灵魂安泰和清虚的山水木石世界。
  “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④,“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⑤。“自肆于山水间”⑥的柳宗元便有意识地在这远僻的荒烟蔓草间搜奇觅秀,在永州的十年间,他经常和朋友、僚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在浪迹山水、悠游山林的过程中,柳宗元也往往有得,也确实于自然山水中寻到过慰藉,体会过与自然冥然化合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⑦。山气混一,自我消融,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故使其感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鉧潭西小丘记》)。
  “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送从弟谋归江陵序》)悠游于山林之外,植竹禾,艺花卉,柳宗元还躬耕田畴,亦有着陶渊明式的清静淡泊、恬然自适。“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与杨诲之第二书》)。于山水中,他也表现出某种的随遇而安。我们说,柳宗元此时应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精神的出路,且路旁还生长出意趣盎然的各种植物,不仅有嘉木、美竹,还伴有奇石、潭溪。此境此物都有益于澹泊宁静心绪的养成,也就在这种澹泊宁静的心境中,人的本真之我才会超越;摆脱庸常的现实生活的束缚而回归,进而摆脱尘世俗务的烦恼和羁绊,体验到一种自由、永恒、充盈的境界,并真切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把自我寄托和皈依于自然,这或许是柳宗元寻觅之后的唯一结果。
  寻求心灵的自适,转于自然的皈依,这是何等的艰难。从柳宗元的诗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柳宗元不是那种生性澹泊之人,他对人生的态度总的说来仍然是积极而执著的。其一生之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复兴儒学、佐世致用是其一贯之思想核心。热衷仕进、向往功名,自言“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即使在被贬逐后,他仍坚持“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的儒家思想。他时刻寻找东山再起的时机,渴望重新回到社会中一展抱负,并常以屈原自喻,“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⑧。
  诚然,生活是一口残酷的井,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柳宗元于其间感受和体味到的只是了无穷尽的失望。故有呈现于《愚溪诗序》中的激愤之词:“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那曾经热情忧心的徒劳,当个体感到无力获取某种价值时,个体本然生命的欲念和意愿在求取无功中转为对价值本身的否定和诋毁。价值关怀也随之转变为价值盲和价值的虚无。柳宗元也惟有在自然山水中才能够得以暂时的舒解和慰藉,以稀释往日的沉迷和彷徨。
  放任山水,皈依自然。“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这种呼喊又显得是几多的无奈、勉强。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的山水诗,虽有许多写无我之境,但更多是写有我之境。其笔下的山石溪流,花草树木,都是有灵有性而又无人赏识的。而这种感情在《愚溪诗序》中则表现得更加的明确:“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古有愚公谷,……故更之为愚溪。……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读这些诗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是借这些具有人的品格的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由于对世事俗务系念难忘,致使秀山嘉木、奇石溪潭终不能彻底医治其内在心灵的痛苦,山林的宁静越发引起他寂寞的情怀,那于木石溪潭中得到的暂时慰藉,很快又被现实的剧痛唤醒。正所谓“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卡夫卡说的好:只要受难仍然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唯一联系”,审美主义的乐最终都得面对现实的恶。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构法华寺西亭》一诗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诗人寻求解脱而不能的心理历程。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说诗晬语》)其实,又何止愚溪诸咏,柳宗元的山水诗大都是在闲静中深蕴着忧愤,旷淡中凝聚着寂寞。“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论诗绝句》)元好问也指出了柳诗以“风容”之美写寂寞之心的忧乐杂糅的风格。
  柳宗元的一生真是好苦,笔下自然山水为其提供了宁静、淡远的心灵栖息,而传统的儒士思想又使他对社会现实呈现出比自然更多的关切,因而,其山水诗又表现出难耐的寂寞。他既寻觅幽静的所在以歇息灵魂,又总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始终徘徊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纵情山水,放任自然,悠游于其间的柳宗元,内心并不真正的恬然,寻求心灵的自适,皈依于自然山水,这其间又夹杂着几多的被动,几多的勉强。
  
  注释: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公治长》。
  ④《柳宗元全集·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
  ⑤《柳宗元全集·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⑥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⑦《柳宗元全集·始得西山宴游记》。
  ⑧《柳宗元全集·卷十四·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作者通联:云南玉溪一中]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动态生成”重视教学中来自学生的感受、见解、困惑等,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广大教师对“动态生成”的理解、运用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师生文本对话的现场性和学生思辨能力的活
作为高中教师中的一员,每年必须面对高考,教学内容中自然包括这道以重头戏面目出现的阅读大题。作者也是一个有着阅读习惯的普通读者,阅读已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获取新知、得到愉悦的主要途径。双重身份并未使我将高考阅读与普通阅读结合起来,反而越来越看到了两者的巨大差异,越来越感到高考命题者自说自话自作多情的滑稽,也越来越感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与语文阅读应试的荒诞,越来越觉得阅读考试同于尸体解剖,令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流淌着的情感,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学生进行理解文本很关键的路径之一。记叙文中蕴含的情感,学生体会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对于以场景描写为主的叙事性散文,想让学生真正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感情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就是这样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大师吴冠中先生。作者采取倒叙的方式,呈现了父亲和作者之间发生的几个普通的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不是对“教育”概念所作出的科学精确的解释,却是最温馨最感人的表达。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体验,生命对生命的关注,生命对生命的搀扶,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向也应该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丰富,包括生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等,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
“也”,是一个在古今汉语中都很活跃的虚词。  现代汉语里,用“也”字的一般规律是,“也”字句之前须有一个铺垫的句子,“也”字句中的某个意思须与前句相同。如:你跳,我也跳。你是教师,我也是。假如有人说:“你的狗是黑的,我的也是白的。”这无疑会闹笑话。但语言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有时,摆脱用“也”的一般规律,让一个“也”字横空出世、劈面而来,反而会产生一字千言的表达效果。请看: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開发或选用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从现代知识观
牡丹映秀,俊彦聚首,逐鹿中原,竞展风流。2009年全国中语会中南年会暨新课改课堂教学竞赛研讨活动于4月中旬在中原重镇郑州隆重举行。  笔者有幸作为湖北省代表执教《苏轼词两首——心怀丘壑小天下》一课,整堂课构思精巧——创意朗读,气氛融洽;品读体悟,精彩纷呈。它赢得了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被评课专家誉为“才子型课堂”,并受到了与会的苏立康、史绍典、孟素琴、唐建新等专家及宜昌教研中心李韦杰老师的指导。诚惶
反思之一:“对话”是什么?    英国著名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 Bohm)曾这样界定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在对话进行之初,这些理解和共识并不存在。这是那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解和共识,是某种能被所有人参与和分享的意义,它能起到一种类似‘胶水’或‘水泥’的作用,从而把人和社会粘结起来。”可见,对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①这种以某种功利为目的的所谓的研究,一方面强加了鲁迅思想及其文章意义太多的政治成分,扭曲了作者灵魂和文章意图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恐怕是造就了太多的“倒着行走的‘鲁迅’们”——“现在的年轻人,多以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