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esium的三维地质公园导览系统研发

来源 :地理空间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Cesium三维地图引擎研究方兴未艾,但在地质公园领域的应用却寥寥无几.基于Cesium技术进行开发研究,建立了三维地质公园导览系统.以3D Tiles格式的倾斜数据为基础,融合了地质公园二维专题数据;通过调用Cesium平台的相关接口,实现了地质公园的二三维可视化展示、空间量测和空间查询等功能.系统支持加载海量倾斜数据,兼容性强、浏览速度快,为在线浏览三维地质公园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其他文献
以去除卷云波段的洛阳市Landsat8的9个波段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影像可分的类别并采集样本,对比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SVM)、最大似然3种分类器在不同训练样本分类中的表现.结果 表明,对于以光谱波段为信息源的Landsat8影像分类,随机森林、SVM并不能体现其优越的分类性能,总体精度均低于最大似然,最大似然分类法优势明显.因此,在遥感影像分类中,当数据维数较低时适宜选择最大似然分类法.
为了提高成果数据接边效率,基于二次开发脚本语言Python,设计了1∶10000数字线划图(DLG)数据的批量接边检查工具,包括要素属性检查、位置检查、有向线方向一致性检查和跨带检查等功能.项目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软件可准确、快速检查出数据中要素不接边的位置,对1∶10000 DLG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低成本硬件终端,开发了一套高精度北斗RTK物联网设备.软件运行平台为搭载Raspbian系统的Raspberry Pi 4B,通过RTKLIB-str2str实现北斗差分数据流,利用Node.js将高精度RTK定位结果上传至阿里云物联网平台并存储.该设备可结合GIS开发实现高效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在多个行业中智能化应用场景.
准确评价多源地理信息数据的匹配质量,对于自然资源数据整合与融合至关重要.以国情监测数据与1∶10000 DLG的匹配为例,从匹配精度和匹配效率两个方面分类型对常用的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匹配算法进行匹配质量评价.研究表明,针对几何位置采集标准不一致的点实体匹配,以属性相似度为主,同时辅以距离相似度和环境相似度等条件可提高匹配质量;针对属性高度不吻合的线实体,以其中一方数据的属性为准,通过Fréchet距离等几何匹配方法可实现数据的准确、快速整合;利用空间相似性匹配,基于拓扑或Voronoi图等方法获取的候选数据
对大规模三维模型的Web传输与可视化渲染进行了研究.基于Cesium JS框架搭建网页三维地形场景,实现了glTF和3D Tiles两种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对不同层级的模型加载进行了对比;并从文件结构、数据存储方式等方面对两种三维模型进行了解析.结果 表明,两种模型在网络传输和渲染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在复杂的三维地理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发挥作用.
为解决轨道工程中工程测量业务计算复杂、内业滞后等实际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城市轨道测量信息系统.系统运用J2EE、Android和数据库技术,将Web主站端系统与移动端App相结合,满足了业务管理流程化、外业数据采集智能化、测量人员和仪器调配信息化等用户对城市轨道工程测量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明显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工程测量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工程施工单位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针对传统既有铁路曲线重构方式图形化交互程度低,无法实现既有铁路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从而导致曲线重构步骤繁琐的问题,利用GIS建立了既有铁路曲线重构系统,实现了既有铁路图形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数据查询以及既有铁路正交最小二乘曲线重构.计算实例表明,该图形化作业方式人机交互方便、操作简单、效率高,能快速实现既有铁路曲线重构,重构曲线的拨正量能满足精度要求,拟合结果更加接近工务台账,具有很好的用户体验.
基于GNSS、全站仪、倒垂数据,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水电站二维测量基准建立与一致性维护的理论和方法.该方法首先将GNSS基线和全站仪边角观测值进行联合处理,再采用粗差探测、粗差剔除和方差分量估计等方法,按照一点一方向的模式进行边角网平差,最后对平差后的点位坐标进行精度评定.以大渡河某水电站监测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对利用高精度全站仪、自动水位计等多种监测方法开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花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以及运营期安全监测工作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基坑、连通渠等不同监测对象采用的监测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对项目安全施工的监测预警,消除了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能为同类项目安全监测提供监测经验和参考依据.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演进,地图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演化.《地图学》是很多地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索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