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激励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经受教育者以适当的情感激发,使受教育者要求内化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其特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更是让我对此感触颇深。
一、点滴入手,立足平时。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不过表象各不相同。对于学生平日里的进步、或者做的一件有益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班主任都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或手势给予相应的激励,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应如此,以增强其进步的信心。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口头表扬、在作业本上写上激励的语言、甚至一些物质上的小小奖赏都可以,以此让每个学生经常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能随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感染他们、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为继续取得成功而不断努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疑问难,做到有的放矢,尽量让他们人人参与回答问题,时刻不忘后进生,把一些简单的、笼统的问题留给他们,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在体育、劳动、歌唱演奏、绘画书法上取得的成绩、一些很小的好人好事,甚至从学生家长口中得知的一些点滴进步,都可以成为教师用来激励学生的内容。与家长及时的沟通交流肯定表扬、给学生不经意间送上的一个鼓励眼神、或是一张写上简单激励语句的小纸条,也都会成为学生肯定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利用期初,抓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班主任还应该抓住阶段性新生活的开始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新学期开始之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次班队活动,抓住这次集体教育机会,给优生提更新更高的要求,给中等生以鞭策和激励,给后进生以信心和帮助。有效的激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所以,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轮流当一天的值日班长,从中发现考察干部苗子,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以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具体分工和互相支持为工作原则,建立健全的班级公约和班委工作制度,形成一支较好的班干部队伍,带领同学们有声有色地开展工作。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素质好且表现突出的学生,树为榜样,形成骨干力量,主导班级的方向,成为学生看得见、学得来的具体典型。如果想做得更好,还应该努力做到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个别交流,以便给学生新的学习生活增添新的动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下上一学期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学生在新学期的新变化,大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小到卫生习惯、衣着打扮、甚至是一个漂亮的发型,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的可取之材。如此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下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三、重大活动,及时总结。
学生个体需要激励,集体同样需要激励。对于班级整体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有时对班级荣誉的爱护往往高于个人荣誉,教师恰恰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对他们进行激励,以达到以集体带动个体的目的。比如每年一届的校运会,对班集体的形成是重要契机,也是巨大的促成。从组织报名、训练到运动会开幕,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刻苦训练,努力拼搏,争取好成绩;全班同学鼓足干劲齐上阵,运动员奋勇争先,拉拉队呐喊助威,后勤组端茶送水慰问并祝贺,班级呈现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动景象。激发了学生中蕴藏着的积极性、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如果班级一向体育运动会成绩不理想,而在某一次比赛中大有进步时,教师就可以及时举行一次“我们从现在开始超越”的主题队活动,让学生畅谈这次进步的原因,寻找可以突破的口子,以争取在以后的运动会中、甚至其它一些集体活动中,如何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以为班级增光添彩为己任。
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有思想、有追求、有意志和充满感情的。而教师的激励,也只有通过学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变化才能产生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论用何种激励手段,都要从“情”和“理”这两个方面着手,要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要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在实际运用中,“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这两种方法,可以视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激励优秀学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侧重使用以“理服人法”;而激励后进学生进步,则可侧重使用以“情感人法”,让“情”内化为他们奋发的动力。
当然,任何一种激励都不可以将“情”和“理’完全分割开来,而要善于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情真理切,这样,我们对教育对象的激励才会事半功倍,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教育,当然不能只是一味的激励与表扬。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让激励这一评价方式在运用中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职教中心)
一、点滴入手,立足平时。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不过表象各不相同。对于学生平日里的进步、或者做的一件有益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班主任都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或手势给予相应的激励,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应如此,以增强其进步的信心。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口头表扬、在作业本上写上激励的语言、甚至一些物质上的小小奖赏都可以,以此让每个学生经常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能随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感染他们、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为继续取得成功而不断努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疑问难,做到有的放矢,尽量让他们人人参与回答问题,时刻不忘后进生,把一些简单的、笼统的问题留给他们,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在体育、劳动、歌唱演奏、绘画书法上取得的成绩、一些很小的好人好事,甚至从学生家长口中得知的一些点滴进步,都可以成为教师用来激励学生的内容。与家长及时的沟通交流肯定表扬、给学生不经意间送上的一个鼓励眼神、或是一张写上简单激励语句的小纸条,也都会成为学生肯定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利用期初,抓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班主任还应该抓住阶段性新生活的开始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新学期开始之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次班队活动,抓住这次集体教育机会,给优生提更新更高的要求,给中等生以鞭策和激励,给后进生以信心和帮助。有效的激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所以,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轮流当一天的值日班长,从中发现考察干部苗子,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以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具体分工和互相支持为工作原则,建立健全的班级公约和班委工作制度,形成一支较好的班干部队伍,带领同学们有声有色地开展工作。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素质好且表现突出的学生,树为榜样,形成骨干力量,主导班级的方向,成为学生看得见、学得来的具体典型。如果想做得更好,还应该努力做到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个别交流,以便给学生新的学习生活增添新的动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下上一学期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学生在新学期的新变化,大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小到卫生习惯、衣着打扮、甚至是一个漂亮的发型,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的可取之材。如此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下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三、重大活动,及时总结。
学生个体需要激励,集体同样需要激励。对于班级整体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有时对班级荣誉的爱护往往高于个人荣誉,教师恰恰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对他们进行激励,以达到以集体带动个体的目的。比如每年一届的校运会,对班集体的形成是重要契机,也是巨大的促成。从组织报名、训练到运动会开幕,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刻苦训练,努力拼搏,争取好成绩;全班同学鼓足干劲齐上阵,运动员奋勇争先,拉拉队呐喊助威,后勤组端茶送水慰问并祝贺,班级呈现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动景象。激发了学生中蕴藏着的积极性、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如果班级一向体育运动会成绩不理想,而在某一次比赛中大有进步时,教师就可以及时举行一次“我们从现在开始超越”的主题队活动,让学生畅谈这次进步的原因,寻找可以突破的口子,以争取在以后的运动会中、甚至其它一些集体活动中,如何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以为班级增光添彩为己任。
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有思想、有追求、有意志和充满感情的。而教师的激励,也只有通过学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变化才能产生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论用何种激励手段,都要从“情”和“理”这两个方面着手,要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要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在实际运用中,“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这两种方法,可以视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激励优秀学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侧重使用以“理服人法”;而激励后进学生进步,则可侧重使用以“情感人法”,让“情”内化为他们奋发的动力。
当然,任何一种激励都不可以将“情”和“理’完全分割开来,而要善于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情真理切,这样,我们对教育对象的激励才会事半功倍,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教育,当然不能只是一味的激励与表扬。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让激励这一评价方式在运用中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