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纪录片人聊纪录片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ti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了纪录片创作的意义所在。但是在中国影视圈里,拍纪录片被认为是“最不赚钱”的活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内院线票房年年飙升,连创佳绩,但是似乎和纪录片没什么关系,纪录片想走院线发行,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电视台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承载者,担负了很多纪录片创作和播出的任务,电视播出则成为目前中国纪录片实现市场价值最重要的方式。电视台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主力军之一,有其先天的团队优势、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关于此话题,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和我们聊了起来。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乍一听就很容易从字面理解这是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团队,那是不是我们从北京电视台看到的很多“明星”纪录片是不是都是由他们创作的呢?“纪录片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纠正了我们的说法。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确切地说它是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专题部下面的一个部门,主要是负责卫视节目中心的一些大型题材纪录片的制作。而事实上在北京电视台有很多中心和部门都在投资制作纪录片。目前为止,由“纪录片工作室”负责拍摄的片子有两部,一部是《北京》,一部是《人民大会堂》。《北京》还在候审过程中,《人民大会堂》预计在今年的年底前播出。
  
  电视台纪录片和民间纪录片的创作不同
  
  电视台创作纪录片和民间作者的纪录片创作的差异主要来自不同体制下制作方式的不同,而制作方式上的差异又决定了其创作方式的不同。
  电视台除了拥有播出平台之外,还拥有强大的制作资源,其本身就具有制作纪录片的雄厚实力。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人员配备,相较于民间纪录片工作者都有着很大的优势。电视台纪录片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大,涉及到的拍摄题材也大多都是历史、政治、科技等比较宏大的题材。一般这类纪录片都是由电视台的一个比较庞大的团队来进行操作,无论是前期策划、拍摄还是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务必追求精益求精。依靠如此精细的流程拍摄制作出来的纪录片,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内容题材上都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是由于电视台毕竟是具备公信力的媒体单位,对于价值观的输出和舆论的导向都有其艰巨的使命,所以对于影片的拍摄题材、内容导向、以及各种拍摄硬件和软件都有严格的要求。
  民间纪录片创作者们往往没有电视台这样强大的拍摄资源,很多民间纪录片可能只是由一部小DV拍摄而成。但是由于民间纪录片这种很灵活的机动性,广范的参与性以及更加宽广的创作范围,使这类纪录片也迸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类纪录片通常以纪实拍摄为主,我们经常能看到一部民间纪录片中有很多震撼人心的纪实段落,这都是创作者通过对一个人物或事件长时间观察和拍摄的成果。但是,由于电视台的纪录片往往会有很严格的拍摄周期要求,一般不会选择这样长时间的纪实拍摄,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的实拍镜头,特效动画,珍贵的资料展示,并由解说词贯穿全片。
  
  高清给纪录片创作带来改变
  
  高清这个词儿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了,如今全国各大电视台都在推广高清,北京卫视已经实现了高标清的同步播出。对于电视台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高清技术无疑是让人更加,因为相对于一些演播室的栏目来说,纪录片对于影像的要求更高,而高清摄像机精良的画质,丰富的层次和色彩还原赋予了纪录片工作者更大的创作激情。当然,新设备给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也带来了一些变化,比如前期拍摄中为了保证画面的色彩、焦距等硬性指标,我们在外拍过程中必然会在单机的基础上再配备一台监视器。这种配备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拍摄过程中的机动性,这在原来的标清拍摄中是很少采用的。而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由于高清素材的数据量比较大,无论是后期剪辑还是包装调色,对于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投资成本。
  
  纪录片的定位
  
  与其他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模式不同,纪录片跨文化、跨时空的属性要求足够的节目空间和时间多次重播才能实现投资回收,而不是像卖电视剧那样的“一锤子买卖”。但是目前以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指标衡量的平台下,中国省级卫视频道里,电视剧、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纪录片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国内外的纪录片其实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在美国,即便是有“探索发现”这样的纪录片频道,但它的收视份额和一些娱乐节目、肥皂剧相比,差距也是很大的。这其实是一种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的体现,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是选择看轻松解压的娱乐节目或电视剧还是选择看一部题材深刻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选择前者。但是这并不能抹杀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并且纪录片也有其专门的观众群体,国外的纪录片频道一直存在并发展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观众群体的需求。而国外的纪录片频道的这种方式,我认为很值得我们国内的电视台借鉴,集中优势兵力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事实上目前很多国内电视台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
  
  向国外的纪录片学习
  
  在中国影视圈里,拍纪录片被认为是“最不赚钱”的活儿,而且没有专门固定的交易平台和机制。不是借着一些影视节摆摆摊儿,就是依赖电视台之间的合作传统及节目代理公司进行交易发行。
  2000年以来,国际纪录片进入了个新的发展历程:不仅纪录电影重回电影院,而且还能创造不俗的票房。尤其是《华氏911》,不仅获得了高票房,更是赢得了200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纪录片的国际市场已经非常庞大,其中,仅纪录片专业制作公司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u)便坐拥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0亿用户,而且许多国家都把纪录片当成宣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在国内,近十年来,在影院里播放的纪录片屈指可数,而且几乎没有盈利。
  国外的纪录片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从创作和发行上与国内都是完全不同。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国外一个独立纪录片工作者的拍摄流程:首先,你得向投资商提供一份关于你即将拍摄的纪录片的导演阐述并附上一段相应的样片:如果你的提案得到了投资商的认可,那么你会得到第一笔调研资金来对你的故事进行前期调研,然后再向投资商提供一个比较详尽的拍摄计划:投资商在这个时候会向你提供一笔拍摄资金并签订版权等合同;在影片拍摄完成后投资商会将影片卖给电视台或院线,当然,有时候投资商就是电视台本身。从这个流程上可以看出国外的纪录片创作和发行过程完全是基于市场运作的机制,而在国内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市场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寻找一种科学的方式来开辟这片市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但是以电视台和电影厂为核心的中国纪录片主流基地也正在调整步态,逐步走向市场,寻找纪录片的原动力。相信我们自己的纪录片创作从创作意识和观念、从叙事手段和拍摄技法、从发行播出到盈利模式,都会慢慢走向国际。
  
  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目前负责两部纪录片的制作:12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北京》和6集文献纪录片《人民大会堂》。可以通过这两部片子简单介绍一下电视台制作纪录片的流程。
  
  确定选题 专家研讨调研
  由于电视台投拍的一些纪录片选题一般都比较宏大,涉及到很多历史、政治甚至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一般的电视台编导很难完全具备一个选题所需的这些专业知识。于是在确定选题之后,就会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比如像《北京》这样的历史人文纪录片,需要从大量的史实资料进行筛选来对影片进行结构和艺术加工,这个筛选和考证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次的研讨以及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才能完成的。
  
  完成文字脚本
  在确定了影片的结构和走向以及有了一定的资料积累之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文字脚本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邀请一些资深撰稿进行指导,像《人民大会堂》这样的文献纪录片,在措辞等方面有一个撰稿进行指导和润色是非常必要的。
  
  视觉化
  纪录片毕竟是一门影像的艺术,如何将文字脚本转化成视觉语言是整个影片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一股是由导演主持召开视觉化的会议,主要是由影片的导演、摄影、录音、音乐制作、特效制作等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将文字脚本进行一个视觉语言的再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完成对三维特效等特技镜头的设计。
  
  前期拍摄
  按照拍摄计划进行影片的拍摄,这个环节一般大家都比较熟悉,并且个人有各人的拍摄习惯,就不再累述了。
  
  后期制作
  这个过程包括后期的剪辑、调色,特效制作、配音、音乐制作等诸多环节。需要导演能够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科学的时间表来统筹各方面的工作。
  
  审片 修改 播出
  这是一般电视台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了这一环节,一部电视台的纪录片才算是真正的完成。
其他文献
除了制作抠像、动画元素之外,手绘遮罩还可以运用在校色上,方便我们分离出画面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处理。这一期我们就来看看遮罩在色彩调整时是如何使用的。  1 首先在轨道上放置我们的原始素材,这是一个葡萄酒杯子与瓶子的画面。现在流行使用数码单反DSLR来拍摄视频,这样的静物在浅景深的镜头表现下当然效果非凡。EDIus 6可以直接读取这种数码单反的视频文件并进行实时编辑。  2 我们想降低一下背景的亮度和
期刊
一提到3D,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及《阿凡达》这部促进3D在近期迅猛发展的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3D话题,发展到今天,除了诸如《阿凡达》等大片带给我们的震撼感受外,作为理智的视频消费者应该更多的感受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3D发展现状类比高清化步伐    从标清到高清的普及我们不难看出,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往往都会稍稍领先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走进“国美”及“苏宁”等电器卖场,我们已经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标清视频技术从模拟向数字过渡之际,动态影像编辑方式的IT化,使得影视节目后期制作从低效率的传统胶片和磁带的束缚中挣脱了出来。今天,动态影像后期制作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在更多领域应用的多元化,就得益于此。2000年以后,在摄像机从标清向高清过渡的年代,IT化再次伺机而入。把持摄像机江湖30多年的3枚2/3英寸感光器件架构频频告急,动态影像拍摄工具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  2010年
期刊
传统电视是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对传播多元价值观、共享文化信息、对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消除误解、增强互信起着最为重要的沟通作用。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新媒体时代,影像的表达也已经不是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了,我们特别需要新媒体冲击下的影像外宣语境的变革。  说到外宣影像,首先我们想到的就是纪录片,而纪录片的影像表达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弱项。寻找这里面的原因可能
期刊
今年一直忙于我们已经拍摄了多年的题材,为此推掉了好几个电影的纪录片的拍摄。我们拍摄舞校学芭蕾舞的孩子们第六年了,明年她们都将从舞校毕业,完成七年芭蕾舞严苛的训练,勇敢地去面对人生次重要的选择。未来对于她们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们的摄像机伴随着她们经历了这七年的时间之舞。这个记录的过程常常让我很感慨也很感动,感慨时间带给人的变化。  那些我拍了六年的学芭蕾的舞校的孩子们。九岁那会儿最小的不过
期刊
Yamagata就是日本山形市的日语名字,对我来说也是纪录片之都。  我是2007年第一次到山形看他们的纪录片电影节,我在那里待了一个礼拜,发现在这个25万人的小城市,有18家电影院,以社区为基础的放映活动也很频繁。每一届纪录电影节,当地市民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担任志愿者、选片人,也成为主要的观众。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开始于1989年,每两年一次,由已故去的日本纪录电影的大师级人物小川绅介(
期刊
不过时代在发展,三维动画这个3D,和立体三维电影这个3D也有机会走到了一起。比如大家的喜欢的迪斯尼和皮克斯动画大作《玩具总动员》一共有三部,都是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
期刊
        
期刊
某天助手过来和我说:“抽屉里磁带装不下了,怎么办?”要知道我的工作室里有4个抽屉柜,都装满了磁带,现在又装不下了。几千盘的DV、HDV磁带放在那里,既是我的底气也是我的心病。  底气就是我拥有从2002年开始近十年的西湖野生鸟类的几千小时视频素材,从最早的佳能XL1系列DV标清摄像机,再到后来的佳能XL H1系列HDV高清摄像机,磁带一盘盘渐渐堆满几个抽屉。心病是这么多的磁带何时可能去采集,如果在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广电行业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  最明显的一个案例就是国内电视台的高清化转型。早在1999年央视就试验了国庆50周年庆典的高清转播,2001年高清拍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2002年高清拍摄电视电影《王忠诚》、2003年高清拍摄电影《冬至》并转为胶片版发行、2004年启动大型高清纪录片《故宫》的拍摄……在全球高清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一直紧密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