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词汇,它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对话便成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有位教师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就给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课一开始这位教师亲切地问大家:“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们有的说:“我从小草钻出了嫩芽看出春天来了。”
有的说:“春天来了,空气变得暖和起来了。”
这时一个胖墩墩的男孩站了起来说:“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教师疑惑地发出了一声“哦”,接着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是从哪儿看到的,我怎么没有看到呢?”那位小男孩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外婆家的屋里就有一个燕子窝。”这时,教师才说出了课堂上其他孩子的心里话:“你的运气真不错,我可真羡慕你。”在这里,对话真正成为沟通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心灵的渠道。
要构建现代意义下真正的对话教学,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对话模式的立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教师,学生也很难与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对话。因此,打破师生对话的旧模式,立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模式是提高对话效果的必要途径。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船长》的教学中为学生所搭建的立体对话模式。
师:“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坚决一些?(生读)
师:(点头)好!谁愿再来读读?
【被教师邀请在同学面前范读的学生,读得相当投入,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师:真好,我发现刚才这些同学都能当小老师了,你们读完我都不敢读了……就请你们当小老师吧!
(自由组合分小组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被教师邀请成为小老师的学生,被同学簇拥在中间,拿着书仔细听着同学的朗读,听完后进行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小组学习的成果。
(学生用不同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齐读)
第二组(分小节读)
第三组(表演读)
第四组(男女声对读)
师:(第四组还没读)你们是最后一组了,最后一组应该读得最好(生鼓掌)。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好,让我说说谁读得最好,我都评价不出来了……
这位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全面地设计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对话结构,使教师、学生、文本、多媒体四者之间交替互动,相互沟通,大大激发了学生个体学习的热情,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投入度与目标的达成度都要远远高于其他阶段。
可见,对话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采用的最主要的策略,其关键原因在于它的实质是沟通。只有在沟通的状态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才能与不同的对象相互交流,从而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碰撞,最终不断调整、逐步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二、对话文本的开放性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交谈,它往往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但同时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目标生成的过程,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又不能只关注预先设计的主题。
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即教师要兼有简案和详案,对同一教学内容,应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设计多个参考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境及时调整自己的对话文本,以促进最大限度上的学生的发展。
我在上《春联》前,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春联的特点,体会春联的设计技巧,设计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方案二(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
方案三(采用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1.你能仔细研究课文中的几幅春联,把春联的特点找出来吗?
2.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请老师和好朋友帮帮你的忙。
(教师和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借助材料或文本学说春联。)
3.汇报。(展示成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并学说春联的情况,我选择了第三种方案,既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学习时间,又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和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
三、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作为课堂教学双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对话中的位置对对话的效果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真正实现对话,首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参与者。平等、和谐的参与,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把握他情感与思维的脉搏,对话与沟通才能成为现实。其次,教师还必须是对话的调控者,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话的时机、时间、对象不断进行有意识地调控,以保证对话的高效。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引导者。
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教学中,支玉恒老师的评价语,没有一句指令性的语言,即使是对学生出现的理解层面的偏差,他所采取的策略也只是引导。
支老师问: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学生回答:别人把天游峰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支老师鼓励: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于是一位学生跃跃欲试: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对话中引导者的位置。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不仅要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学生,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学习倾听,学习欣赏,学习表达,学习借鉴,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对话,巧妙地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参与,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连接“学生与文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桥梁,它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和谐流畅的“乐曲”。而要达到真正的和谐,就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
“对话”是这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词汇。它在教学中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对差异的尊重,对独特性、个性和主体性的鼓励。要将这种理念,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成功的演绎,需要教师改变以往搬运及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对教学的文本、课堂的构架及自身的角色等固有的教学诸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并重新组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
(责编夏天)
有位教师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就给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课一开始这位教师亲切地问大家:“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们有的说:“我从小草钻出了嫩芽看出春天来了。”
有的说:“春天来了,空气变得暖和起来了。”
这时一个胖墩墩的男孩站了起来说:“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教师疑惑地发出了一声“哦”,接着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是从哪儿看到的,我怎么没有看到呢?”那位小男孩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外婆家的屋里就有一个燕子窝。”这时,教师才说出了课堂上其他孩子的心里话:“你的运气真不错,我可真羡慕你。”在这里,对话真正成为沟通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心灵的渠道。
要构建现代意义下真正的对话教学,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对话模式的立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教师,学生也很难与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对话。因此,打破师生对话的旧模式,立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模式是提高对话效果的必要途径。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船长》的教学中为学生所搭建的立体对话模式。
师:“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坚决一些?(生读)
师:(点头)好!谁愿再来读读?
【被教师邀请在同学面前范读的学生,读得相当投入,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师:真好,我发现刚才这些同学都能当小老师了,你们读完我都不敢读了……就请你们当小老师吧!
(自由组合分小组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被教师邀请成为小老师的学生,被同学簇拥在中间,拿着书仔细听着同学的朗读,听完后进行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小组学习的成果。
(学生用不同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齐读)
第二组(分小节读)
第三组(表演读)
第四组(男女声对读)
师:(第四组还没读)你们是最后一组了,最后一组应该读得最好(生鼓掌)。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好,让我说说谁读得最好,我都评价不出来了……
这位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全面地设计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对话结构,使教师、学生、文本、多媒体四者之间交替互动,相互沟通,大大激发了学生个体学习的热情,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投入度与目标的达成度都要远远高于其他阶段。
可见,对话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采用的最主要的策略,其关键原因在于它的实质是沟通。只有在沟通的状态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才能与不同的对象相互交流,从而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碰撞,最终不断调整、逐步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二、对话文本的开放性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交谈,它往往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但同时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目标生成的过程,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又不能只关注预先设计的主题。
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即教师要兼有简案和详案,对同一教学内容,应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设计多个参考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境及时调整自己的对话文本,以促进最大限度上的学生的发展。
我在上《春联》前,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春联的特点,体会春联的设计技巧,设计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方案二(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
方案三(采用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1.你能仔细研究课文中的几幅春联,把春联的特点找出来吗?
2.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请老师和好朋友帮帮你的忙。
(教师和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借助材料或文本学说春联。)
3.汇报。(展示成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并学说春联的情况,我选择了第三种方案,既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学习时间,又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和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
三、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作为课堂教学双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对话中的位置对对话的效果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真正实现对话,首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参与者。平等、和谐的参与,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把握他情感与思维的脉搏,对话与沟通才能成为现实。其次,教师还必须是对话的调控者,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话的时机、时间、对象不断进行有意识地调控,以保证对话的高效。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引导者。
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教学中,支玉恒老师的评价语,没有一句指令性的语言,即使是对学生出现的理解层面的偏差,他所采取的策略也只是引导。
支老师问: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学生回答:别人把天游峰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支老师鼓励: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于是一位学生跃跃欲试: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对话中引导者的位置。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不仅要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学生,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学习倾听,学习欣赏,学习表达,学习借鉴,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对话,巧妙地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参与,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连接“学生与文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桥梁,它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和谐流畅的“乐曲”。而要达到真正的和谐,就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
“对话”是这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词汇。它在教学中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对差异的尊重,对独特性、个性和主体性的鼓励。要将这种理念,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成功的演绎,需要教师改变以往搬运及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对教学的文本、课堂的构架及自身的角色等固有的教学诸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并重新组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