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我科于2002年4月~2006年12月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并随访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4~76岁,平均48.6岁。按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骨折34例(外科颈25例,大结节9例),三部分大结节骨折3例,本组无小结节骨折病例。
  手术方法:臂丛麻醉或全麻,患者半卧位,患肩置于床外悬空,“C”型臂上套无菌防护罩置于床边,以利于术中透视。外科颈骨折复位时上臂置于內收、前屈、轻度内旋位,放松胸大肌,牵引并将肱骨干压向后方。若复位困难,可于骨折近端经皮插入斯氏针或撬拨器进行撬拨复位,复位满意后,由肱骨干前、前外或外侧以2~3枚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至肱骨头固定。大结节若有>5mm的移位,可经皮插入尖钩复位器至肩峰下牵拉大结节复位,以1枚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固定。
  术后处理:术后肩肘吊带固定4~6周。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炼,行被动肩关节外展后伸前屈及內外旋转活动。3周后开始主动活动。6~8周复查X片,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
  
  结 果
  随访6~50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采用Neer[1]百分制评定标准:疼痛35分,功能30分,运动限制25分,解剖复位10分,术后总评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5分为可,<70分为差。本组37例,优13例,良17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1%。其中3例发生针松动,1例针道感染,1例发生肱骨头坏死。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5%或更高。其中80%~85%为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良好效果[2]。有移位的骨折需手术治疗,但在治疗方法上有较多争议。
  对于NeerⅠ型骨折(一部分骨折),即无移位或移位<1cm,旋转<45℃常采用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存在移位的不稳定骨折,大多需要手术治疗,方法众多。切开复位内固定已被沿用多年,但手术中广泛剥离软组织,增加了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肩关节[3],而不是强调解剖复位。
  仔细全面的术前准备是成功手术的前提,术前应仔细评估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情况,行肩胛骨正、侧位,腋窝相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可行CT及三维重建,对骨折分型、术中复位、预后判断有重要帮助。
  良好的骨折复位和有效的内固定是保证其疗效的关键,手术中应用“C”型臂于前后位,腋窝位透视,尽可能作到准确复位,如复位困难,可用斯氏针或撬拨器进行撬拨复位,对仍不能获得满意复位的患者不应坚持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
  总之,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无需复杂的特殊器械,对于NeerⅡ、Ⅲ型骨折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早期活动从而获得满意结果。
  
  参考文献
  1 Neer CS.Displace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art 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tion.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2 荣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9.
  3 叶韶晖,陈鸿辉,梁伟国,等.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110-111.
其他文献
在支持向量机(SVM)技术中,再生核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利用L2(R)中的一组Riesz基构造再生核,并将其推广到应用广泛的正交小波.在基于正交小波的再生核Hilbert空间中考虑函数的
我院自2001年1月~2002年11月共开展颈后路单开门术11 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锁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性损伤之一,锁骨远端骨折占其中的15%[1].我院从2000年6月~2001年12月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此类骨折15例,经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目的:对使用Harrington加节段椎板下钢丝矫正严重脊柱侧凸的体会,并评价其疗效.方法:自1995年~2001年治疗严重脊柱侧凸80例(男28例,女52例),Cobb角均大于90&#176;以上,年龄8~20
根据发电机过滤器主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能要求,完成模具总体结构设计。由于产品结构复杂,综合运用了齿轮齿条、斜导柱斜滑块、液压缸、斜顶等多种侧抽芯机构,以实现内外侧抽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