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家规范办学行为文件的出台,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有关文件,在教学时间锐减、教学任务不变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多的现行条件下.要想在现有的大班制度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尤显其重要性.通过问题研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学会学习,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以学促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和合模式;数学教学;有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和合研究成为可能
数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与生活、社会和技术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问题研究的欲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数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效组织和合研究小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问题研究小组.
1.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现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摸清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进行有效划分,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在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时,有的喜欢汽车,列举了许多关于汽车标记的例子;有的喜欢运动,他们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奥运会会徽;还有的喜欢剪纸等.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常被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制约着问题研究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问题研究小组时,首先,可以通过信息或课堂提问、检测、作业、与教师交流等方法,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小组学习时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在研究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之后,教师还可以指定一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利用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过程,使小组的组织富有成效.
三、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进学生和合研究的有效进行
1.利用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有效合作分工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生在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与人合作.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自学阅读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有的在合作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利用他们能力上的差异,组织有效合作,
2.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问题研究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恰当运用社会调查、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活动,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和数据处理,做出报告,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建有效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相对固定,但又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不同,对组员进行有效分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使问题研究达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222100) ]
关键词:和合模式;数学教学;有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和合研究成为可能
数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与生活、社会和技术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问题研究的欲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数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效组织和合研究小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问题研究小组.
1.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现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摸清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进行有效划分,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在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时,有的喜欢汽车,列举了许多关于汽车标记的例子;有的喜欢运动,他们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奥运会会徽;还有的喜欢剪纸等.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常被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制约着问题研究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问题研究小组时,首先,可以通过信息或课堂提问、检测、作业、与教师交流等方法,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小组学习时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在研究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之后,教师还可以指定一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利用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过程,使小组的组织富有成效.
三、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进学生和合研究的有效进行
1.利用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有效合作分工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生在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与人合作.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自学阅读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有的在合作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利用他们能力上的差异,组织有效合作,
2.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问题研究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恰当运用社会调查、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活动,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和数据处理,做出报告,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建有效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相对固定,但又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不同,对组员进行有效分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使问题研究达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222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