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档案馆技术服务模式探讨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oq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或5G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在高数据速率、大容量、超低时延、高移动性的新型通信技术支持下,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近年来 “智慧校园”也成为高校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
  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的公共服务平台,既是学校档案的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扩大化、高校管理精细化、高校发展信息化的趋势,配合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脚步,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成为我们高校档案工作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是智慧档案馆自身的建设发展问题。发展智慧档案馆对馆舍场所和设备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充实智慧档案馆是档案管理者要调研的工作。而针对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如今在双套制的保管背景下,档案实物和电子文件日益增多,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模式是在智慧校园背景下管理效率得到提升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智慧档案馆作为一个在智慧校园大环境下的有机个体,如何将高校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和学校整体智慧校园建设相契合,使智慧档案馆实现“智”(自动性、智能性)与“慧”(文化性、能动性)的结合。该模式不可复制,每所高校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因此每所高校档案馆都应契合其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体现出其独特的人文修养和科技体验。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之后档案馆的又一未来发展形态。它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对传统档案管理流程的“智慧化”。本文结合用户体验视角下高校智慧档案馆用户需求研究的前期成果,主要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探讨智慧档案馆技术服务模式研究,即我们高校档案馆管理工作者应该为用户呈现什么样的智慧档案馆。
  二、关键技术概述
  (一)5G技术和移动边缘计算技术
  5G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具有超高网络下行速度、高速下载率、高可靠性、低时延等特点。5G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為智慧档案馆的通信传输提供强有力的后备保障,满足多样化的智慧档案馆情境体验模式。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正是5G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它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的一种技术。智慧档案馆借助该技术,可以实现从“个体模式”到“云模式”再到“云边模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用户实现更高效的服务。
  (二)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新技术领域之一,可以为实现档案馆智慧化提供强劲有力的技术支撑。物联网是泛在网络下可以让管理者和用户实现协同的一种网络工作模式,由智能感知设备、传输通信网络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最终可以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具有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智慧应用的特点。
  智慧档案馆可以借由物联网技术,最终实现档案馆设备间、用户间、管理员间、用户与管理员、用户与档案馆、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通信,达到“智慧”的状态。
  (三)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之上,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模糊算法等多个领域进行开拓的集大成技术。它可以应用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多个方面。
  智慧档案馆可以借由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档案馆安防保障,自动抓取用户信息,分析用户的查档喜好和需求,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分类,进行语音交流的获取和回答等。
  (四) AR(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指对以计算机产生的输入如声音、图像或 GPS 数据加强物理、真实世界构成元素的直接或间接的视觉技术。它可以把虚拟世界里有关于智慧表达和知识服务的内容在现实中进行互动展示。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技术在客观现实物理世界中“身临其境”。
  智慧档案馆可以借助该技术将档案虚体和上面承载的信息展现给用户,减少档案在传送过程中的损耗,最大程度保护实体档案的完整性。
  三、服务模式特性
  万物互联时代下的高校智慧档案馆服务模式应该体现出这三个特性:万物互联、泛在感知、瞬时计算。
  (一)万物互联
  相较于传统的互联网只连接人与电脑,万物互联是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事——物”都连接起来。这种特性在档案馆的体现则是档案个体之间互联、馆库与档案个体之间的互联、人与馆库的互联、人与档案个体之间的互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这种互联模式是一种网状拓扑结构,从而实现“综合化、高速化、多功能、高品质、广覆盖”的档案管理、利用、开发模式,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受。
  (二)泛在感知
  智慧档案馆的泛在感知特性指档案资源广泛存在、无处不在,可以被用户和馆员感受认知到。而它真正的目标是从感受到认知,进而再到行动,形成完整的闭环。最终泛在感知可以实现技术将人从文字、语言的理解当中解放出来,实现对理解后的信息和潜在存在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进而进化成对知识和智慧的分析和高级表达。
  (三)瞬间计算
  瞬间计算特性体现的是高校智慧档案馆技术支持方面,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边缘计算,使运算能力向靠近边缘和终端的部分下沉,来提高其反馈和传输效果,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转瞬即达的体验。
  四、服务模式方案
  在建立智慧档案馆后,高校档案馆最终要达到档案与用户、档案与档案、用户与档案管理员、用户与用户、档案管理者与馆藏资源等感知与互联的目的,提高用户利用体验。   智慧档案馆需要整合监控摄像头、5G微基站、安全报警等硬件,通过信息感知和大数据交互技术,在硬件环境上能实现馆舍及库房智能照明、智能温湿度调控、智能防火报警、智能防盗、智能感应防鼠防虫等,在软件使用程度上能实现移动查档、信息发布、人工智能语音感应与交流等。
  在服务模式方面,主要针对用户查阅档案流程来进行方案介绍。这也是用户最直观面对智慧档案馆的体验。高校档案馆保存档案资源的特殊性决定它服务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该校的校友和在校师生。这种相对密闭的闭环使智慧档案馆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更多可能。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高校档案馆用户查阅档案主要分为移动泛在式查档和用户实地查档两种情况(图1)。
  移动泛在式查档情况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设备及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利用方便快捷的5G移动网络进行移动查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实时即得”。而智慧档案馆的泛在式查档不需要像傳统数字档案馆一样,由用户自己进行档案系统内部手动查询操作,而是在用户人脸识别绑定自己的身份信息后,用户的档案目录信息及时传送至眼前。继而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语音对接,用户讲出自己要查询的目标信息,由人工智能在后台匹配对应信息,完成档案信息的查询并传递给用户,最后由用户来确定该信息获取的形式。这一切都依赖于各类新兴技术的兴起。
  实地查档情况下,档案馆通过和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信息同步传送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师生及校友用户在踏入档案馆大门的瞬间,已有用户个人信息自动显现,随后用户的档案目录信息及时传送至他面前的屏幕(全面高清大屏/虚拟电子屏幕)上,用户只需要通过语音,说出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和呈现形式,档案信息资源就可以以用户所需要的形式被用户所获取。
  此外,在这两种查档形式的过程体验中,运用AR技术,用户可以无需前往库房实地,即可调出自己所需的已经数字化过的档案呈现在眼前。用户可以直观地“摸”到自己的档案,而无需担心自己对档案造成损坏。在查询档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用户从感受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这三个层次直观出发,体会到如今高校档案馆的科技感和亲切感,并且力图将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从“一键式获取”到“一句话获取”,真正做到用户随心所想,随意所获。
  五、结语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万物互联时代,高校档案馆走向智慧化已是势不可挡的趋势。高校档案馆应当顺应这种发展形势,想用户所想,将用户的需求变成自己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标杆,着力发展在5G、边缘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AR技术等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档案馆,为用户打造更好的服务体验,实现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并且力求将高校智慧档案馆有机嵌入智慧校园的大框架内,让师生和校友从迈入校园实地或是移动访问校园的那一刻就感受到这种智慧体验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莫家莉,胥刚.智与慧的融合:智慧档案馆发展愿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4):227-231.
  [2]黄新荣,曾萨.边缘计算对智慧档案馆建设模式的影响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06):78-84.
  [3]李月娥,周晓林,贾玲,严悦,陆江.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档案实体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档案,2017(01):20-23.
  [4]莫家莉,史仕新,许杨.智慧档案馆顶层设计研究:总体架构及运行机理[J].浙江档案,2016(08):6-9.
  [5]唐莉. 智慧档案馆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5.
  [6]田雷.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01):60-64.
  [7]肖清华.蓄势待发、万物互连的5G技术[J].移动通信,2015,39(01):33-36.
  [8] 项弘禹,肖扬文,张贤,朴竹颖,彭木根.5G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技术[J].电信科学,2017,33(06):54-63.
  [9]周春月,闫子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实验室架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239-243.
  [10]吴巍,吴渭,骆连合.物联网与泛在网通信技术[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1] 边缘计算产业联盟.边缘计算产业联盟白皮书[EB/OL].[2018-08-17].http://www.ecconsortium.net/Uploads/file/20161208/1481181867831374.pdf.
  [12]崔雍浩,商聪,陈锶奇,郝建业.人工智能综述:AI的发展[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45(03):225-231.
  [13]谢俊贵,谭敏茵.万联时代的社会福祉与社会风险[J].新视野,2019(06):86-93.
  [14]付跃安.移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03):34-39.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2020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高校智慧档案馆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GD-YB-2020-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档案馆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改革正在不断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略显薄弱。人们对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法律意识以及服务要求相较以往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与增强,这对新时期基层档案部门的各项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档案部门与时俱进,档案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馆库建设、异质异地备份电子档案数据、档案异地跨馆查询等多项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档案事业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档案工
为了提升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能力,分析了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摸清家底、补齐短板、筑牢站内三道防线、站内站外协调配合、加强系统测试、提升管理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介绍了在西安市三环以内全面开展单相接地故障处理能力提升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所提出方案是可行和有效的。
区块链具有的分布式、免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1]为改造传统档案信息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创新思路与技术升级遴选方案,并已引起国内外档案业界的关注与重视。但是,随着量子计算概念的横空出世,特别是“量子霸权”的实现,方兴未艾的量子信息技术应用,对传统信息系统构成的安全威胁,已不容小觑。本文通过探究档案区块链核心密码学算法特性,深入考察分析量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区块链信息系统构
由于新兴电力零售市场的规范程度较低、成员复杂、市场运营风险居高不下,严重阻碍电力市场正常运行。根据电力零售公司的运营特性,选择业务规模、资本、员工资质、投诉情况作为其风险指标,以时间衰减系数将各时段风险数据进行归一化。在一定时间内,电力零售市场及公司的风险波动具有一定范围,且各售电公司风险不超过1(风险为1时售电公司破产),由此建立约束条件,以电力零售市场及各指标风险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归一化后的风险数据进行优化,以降低市场风险。通过松弛变量将非线性不等式约束转化为等式约束,采用内点法进行求解。对一个有多家
电网新业务的迅速发展对低压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低压配电网的拓扑关系主要依靠人工档案维护,导致电压问题治理效率和抢修效率低下。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利用台区智能终端和采集设备的电气运行数据的台区两级分支线户关系和户表相位的识别方法。构建了用以解决台区两级分支和户表拓扑关系的台区设备从属关系识别模型,将上下级拓扑识别问题转化成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并通过户表聚类减少二次规划问题的数据维度。在分支和户表关系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利用户表电压和电流数据的户表相位识别方法,提高户表相位识别的准确性。最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在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管理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方式将逐步被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所取代。  当下正值大数据时代,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并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