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黑色希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堡》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具有不断被解读的可能。本文将眼光集中于城堡与居民的关系,通过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文本,分析以K为代表的居民对于城堡权威的屈从与反抗。本文通过快速入侵的城堡权威、含糊不清的希望信号和无法把握的生命状态三部分展开论述,得出城堡在K生命中充当的“黑色希望”的本质,其根源在于以K为代表的人类自我抗争的未完成。
  关键词: 卡夫卡 《城堡》 意义解读
  《城堡》是卡夫卡的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凭借其丰富多重的内涵、荒唐怪诞的情节及强烈深刻的表现手法等,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堪称表现主义文学的佳作。多义性是《城堡》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从研究这部作品开始,关于它意义的解读就没有停止过。我国学者谢莹莹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中全面归纳了世界学者对于《城堡》意义解读的7种说法①。这些说法都经过了研究者的深入研究,做出各种解释,成一家之言。本文旨在探究城堡与人们的关系,从人们对于城堡既屈服又反抗的矛盾点看出城堡于人们是一种“黑色希望”,无法实现的希望。这份没有可能实现的希望揭示了人们对于自我认识的不足,在自我的矛盾中迷失,成为灵魂的孤独者。
  一、快速入侵的城堡权威
  《城堡》这个文本看似冗长,情节繁复,但情节的发展仅在六天之内完成,人物心理状态的改变非常之快。本文对情节进行了梳理,归纳如下:
  表一
  根據表一,可以直观地看出文本情节的发展非常迅速,将正常情况下要发展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事件浓缩在六天内发生。这样异常的快速使得文本的情节更加怪诞。弗丽达迅速地爱上K,又迅速地离开;K从误入村子的形象,迅速地成为矢志不渝的城堡追求者;文本中充斥着许多大段的对话,不停地在倾吐每个人的故事……所有快速流动的情节无不彰显着城堡权威影响力的强大。
  几乎所有读者在阅读《城堡》时,都会有一种疑问:K的到来究竟是K的目的还是K的误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首先就增加了人的无力感,因为命运的掌控权不在自己手中。从文本的前两章看,K来到城堡是一种误入,基于以下三点:
  1.K在来到村子的第一个晚上说,“我这是走错路闯进哪个村子了?这儿有一座城堡吗?”
  这说明K在刚刚抵达时对这里一无所知。
  2.当施瓦采和城堡确认后,K心想:“如此说来,城堡已经任命他为土地测量员了”这说明K原本在撒谎,但是城堡承认了他谎言的真实性。
  4.K在应付施瓦采时声称自己的助手还没有来,但是当两位助手到来时,K对于他们的情况依然是一无所知。
  但是在接下来章节中,K的反应与前两章所反映出的误入是完全不符的。K千方百计地想要进入城堡。当弗丽达在十二章中表达希望K可以和她移居国外的想法时,K不同意,他说:“我到这儿来就是想在这儿待下去,我要待在这儿。”据前两章分析来看,K的原意很可能只是为了在客栈借住一宿,未料及遇上施瓦采的质问,只得扯谎声称自己是土地测量员,企图蒙混过关,但是城堡却承认了他的身份,使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城堡赋予K身份时,K就无法再掌握自己的命运,K自以为与城堡是一场博弈,但其实K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恰是城堡不可反抗的权威带来的。K不再拥有自己的命运。K在城堡权威之下已经屈服。
  二、含糊不清的希望信号
  “荒唐可笑的混乱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K在文本中如是说。这莫不是对于他自己命运的最好揭示。文本看似围绕K展开,对于K的直接描述却很少,读者无从知道K的高矮胖瘦,只能看到K自以为如履薄冰地抗争,实际上只是一个徒劳无功的人,文本所有提及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另一角度看文本中又在不断地放出一些含糊不清的信号,不断地给K希望。这些希望看起来好像给了K很多道路通往城堡,但是条条道路都不通。城堡与K“捉迷藏”的相处关系,让其中的人物都活在一种满怀希望的绝望之中,K的反抗显得很无力。
  1.巴纳巴斯的信
  巴纳巴斯一共给K带来两封信,这是K找到的第一个前往城堡的线索,因为信就是从城堡里办公厅主任克拉姆那儿来的。
  ①“尊敬的先生:如您所知,您已受聘为伯爵老爷效劳。您的顶头上司是本村村长,有关您的工作和工资待遇等一应事宜将由他通知您,您也对他负责。尽管如此,我也将密切关注您。本函递送人巴纳巴斯将经常去向您了解您有何需求并向我报告。只要能办到,我将永远乐于为您效劳。我很重视使工作人员都感到满意。”
  ②“致桥头客栈土地测量员先!我很赞赏您迄今所做的土地测量工作,助手的工作也值得赞扬,您善于督促他们工作。希望您继续努力,不要松懈!要善始善终。如中断工作,将令我不快。此外请放心,薪金问题即将决定。我一直关注着您。”
  这两封信看似塑造了城堡当局认真负责的形象,实则漏洞百出,前后矛盾。信件与真实情况的矛盾反映了城堡当局工作的超前和迟延。一方面看,城堡寄来两封信件的间隔不超过两天,看起来他们工作很迅速,并且想把这种工作速度传递给土地测量员,希望他可以认真工作,但过于迅速背后反映的是城堡不了解情况,盲目超前工作。另一方面,村长和奥尔加的描述透露了土地测量员的招聘实则是陈年往事,信件也是从尘土中翻出来的,城堡当局一直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致使K的尴尬身份,从而陷入痛苦追寻。所以城堡当局工作的超前和迟延恰好反映了城堡带给人们的黑色希望,用超前预示着光明,延迟则预示着茫茫黑暗。
  2.弗丽达
  弗丽达是K找到的第二个前往城堡的线索,因为弗丽达是公认的克拉姆的情妇。K本想利用弗丽达接近克拉姆,不料弗丽达对K充满激情,不愿回到克拉姆身边,K便想用夺取所爱的方式得到与克拉姆见面的机会。
  一开始,弗丽达对K充满热情,她说:“只是我完了,可我却得到了你。”当他们搬到学校去以后,弗丽达表达了想要离开这里的愿望,“克拉姆在这儿有的是,克拉姆太多了;为了甩掉他我才想走。我心中想的不是克拉姆,而是你。为了你我才想走;因为这儿大家都在争夺我,我不能把心思全部放在你的身上。如果我能平静地和你一起生活,就是撕下这漂亮的面具,容貌变丑,我也在所不惜。”最后,弗丽达和杰里米亚在一起时,对K说:“我决不,决不会回到你的身边,想到有这种可能就会使我不寒而栗。”弗丽达从与K坠入爱河到离开K仅仅用了三天时间。最后由埃朗格召唤K,要求调回弗丽达作为这条道路的终结。   弗丽达如火焰般的热情,让K充满了希望与安慰,不论是弗丽达与克拉姆微妙的关联,还是弗丽达女性的温存,给予K的都是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弗丽达的离开也带走了K的两个助手,使K回到了孑然一身的状态,希望再次落空。
  3.汉斯
  汉斯的意外出现是K没有预料到的,汉斯的母亲与K之间存在的一点点微妙的关联,是K找到的通往城堡的第三条线索,这条线索甚至不用通过克拉姆。因为汉斯的母亲就是從城堡里来的。在拉泽曼家,K曾经问过她从哪儿来的,“她轻蔑地——不清楚是瞧不起K呢,还是鄙视自己的回答——说:“从城堡里来的姑娘。”汉斯告诉K,他的母亲曾经提到过K,这给了K新的希望,既然汉斯的母亲是从城堡来的,就至少知道该怎么去。
  这一条线索,作者并没有完成,K与汉斯分别时,汉斯说:“那就后天见。”但是文本结尾还没有写到“后天”,无从得知。但是从前文布龙斯维克和拉泽曼一家对K的态度以及汉斯母亲的身体状态来看,希望也很渺茫。
  4.比格尔
  K与比格尔的相遇是一个意外,是K在寻找埃朗格时敲错门进入了比格尔的房间,并且听比格尔说了很多话。比格尔在K睡眼朦胧之际向他倾倒了很多官员夜深时办公的秘密,但戏谑地是K几乎没有听到。
  “只要他愿意,土地测量员先生,他就可以控制一切,为此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用某种方式提出他的请求,人家早在等着去满足他的请求,是的,他的请求正在得到满足。”
  比格尔的话是在向K披露一种可能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K没有听到,与这样的希望失之交臂。比格尔的话对于挣扎着的孤独者确实是莫大的希望,甚至比格尔自己就不拒绝这样的请求,但是比格尔在K不清醒时告诉他,反而是一种更大的伤害,是让人们在距离希望最近的地方跌落谷底。
  三、 无法掌握的生命状态
  陷入困境的K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寻找通往城堡的道路时,每一条道路都看似光明,实则都给了他否定的答案。K是一个矛盾体,他接受了城堡权威的压迫,却没有办法直面由屈服所带来的困境,所以,他在城堡权威这张大网下的反抗都是无效的。
  文本中有一处K对于困境的抗争特别明显,在K等待克拉姆时,他始终不肯放弃,最后所有人都走了,他的感受是:“K觉得似乎人们如今和他断绝了一切联系,现在他的确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个平常不准他来的地方等着,爱等多久就等多久,他赢得了别人很少赢得的这种自由,没有人能碰他一下或撵他走,甚至不能对他讲话,可是——这种感觉至少同样强烈——同时,又没有任何事情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不可侵犯更无意义、更令人绝望了。”自由与不自由已经成为了K内心中无法解决的矛盾。H.布鲁姆在《当代批评视角:弗朗兹·卡夫卡》中说:“卡夫卡作品的主题就是他生活的主题:自我对自我的斗争从而能够找到自我。”②而《城堡》中的K在这场战斗中还没有完成自我对自我的抗争,他甚至不知道自由与不自由哪个让他更绝望,自然也是无法找到出路的。
  罗兰德·斯皮尔斯和毕崔斯·山德伯格曾评论:“K无意识的而又正确的目的地是人生本质上的不完整,而他的情况则是权力和权威的空洞形象的偏执被释放了出来,但是却又没有被认出。”③在读者眼中,K不知所措的追求看似荒诞,但反映的是很多人的真实状态。人们的迷失是出于在强权下的孤独,抗争与冷漠都会把人变得更孤独。但是这份孤独的来源不是无法改变的强权。卡夫卡曾说:“我心中一片空虚迷茫,活像一只失群的羊。在夜里,在大山中,或者像一只跑的羔羊。如此孤独落寂,却又没有诉苦的力量”。④这句话恰恰解释城堡成为“黑色希望”的原因。人们在接受城堡压迫的同时,无力控制城堡的好坏,把对于城堡的恐惧等同于城堡无可匹敌的强大。城堡的权威与压迫使它成为黑色的,而城堡的强大又成为了人们唯一的希望与出口。所以,《城堡》中揭示的问题不在于人们无力抵抗强权的入侵,只能屈服得活着,而在于人们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没有独立的人格。
  四、 结语
  《城堡》的意蕴内涵一直令人感到迷惑,多义性的特质可以让读者不断发掘出新的主题。K以及村子里其他居民对于命运抗争的失败源于他们对于城堡权威的屈从,在屈服下的抗争是永远不会有希望的,所以城堡对于人们只能是黑色希望。而人们的这一认知也昭示着人们自我抗争的未完成。只有在自我与自我的对抗中,人们才能找自我。
  注释:
  ①“从神学立场出发的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恩典的象征,主人公K所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持心理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存在主义者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的努力代表人类的生存状态;持社会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0000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他们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奥匈帝国崩溃之前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来自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研究者认为,K的恐惧事实上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而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努力追求和探寻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实证主义者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之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人物、事件同作者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有密切关系。”——谢莹莹1996《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外国文学》第一期。
  ②[英]Steve Coots著.张振,刘洵译.卡夫卡:迷路的羔羊[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③[英]Steve Coots著.张振,刘洵译.卡夫卡:迷路的羔羊[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④李明明.对卡夫卡长篇小数《城堡》的空间叙事分析[J].外国文学,2015(2).
  参考文献:
  [1]谢莹莹.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J].外国文学,1996(1).
  [2]弗兰兹·卡夫卡著.高年生,谢莹莹译.城堡 变形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平野嘉彦.卡夫卡:身体的位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英]Steve Coots著.张振,刘洵译.卡夫卡:迷路的羔羊[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明明.对卡夫卡长篇小数《城堡》的空间叙事分析[J].外国文学,2015(2).
  [6]李贵苍,闫姗.卡夫卡小说《城堡》的空间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
  [7]王黎红.《城堡》多义性生成的原因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其他文献
摘 要: 双耳分听实验通过对比两侧耳朵对某种信号的加工表现,揭示大脑对此种信号加工的偏侧化。双耳分听任务常用来研究纯音、语音和音乐感知的大脑偏侧化,尤其是语音感知的偏侧化。言语感知偏侧化研究中,常见的双耳分听任务有识别任务和辨别任务,两种任务能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文章在对以上两种任务及其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 双耳分听 言语感知 研究 展望  1. 引
摘 要: 高中英语教学阅读量、学习方法和应试策略已完全不同于初中英语教学。如何研究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成绩摆在英语教学者面前。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只有老师发挥好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主导作用 主体作用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逐渐感受到“三三三”灵动课堂和“学、讲、练、补”教学模式的融合,真正体会这种融合的科学性和实
摘 要:本文梳理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政策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两个网站上近三年的与教育公平有关的文章,就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相对于的种族平等、教师学生分配公平、不同背景学生成就公平三个主题进行了描述分析。  关键词: 教育管理研究前沿 教育公平 哈佛大学 斯坦福大学  教育公平是全世界教育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会公平;一是过程平等;一
摘 要: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兼职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辅导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兼职辅导员制度呈现出一些问题,在地方高校学生工作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有必要对兼职辅导员现状进行审视,完善其制度,不断开创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兼职辅导 现状 对策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高
摘 要: 2018届高一年级组下学期面临着云南省学业水平测试学校备考方案进行重大调整的挑战。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商讨,备课组制定了政治科迎接云南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备考策略:研读考纲,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编写复习提纲;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与思想引导;明确社会热点在政治课中的特殊作用,形成“九环节”的政治课备考教学参考模式:温故知新,考点展示,考点梳理,课堂小结,高声高效,当堂检测,
摘 要: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行业对未来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正确认识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可以改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数字出版 编辑出版学 实践教学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出版在实践性和应用型方面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 要: 情境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展示、实物演示、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乐渲染及活动体验等策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视障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 情境教育 盲校语文课堂 《台阶》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曾被誉为“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摘 要: 郭明蓉和杜学元编著的《女子教育大辞典》收录3200多词条、140余万字,是我国目前收词量较多、内容丰富、释义较详细的教育专业工具书,更是我国第一部女子教育专业工具书。纵观全书,该辞典具有视角独到、收词适度恰当、释义准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体例规范、检索方便等特点,并且所收词条力求反映女子教育的方方面面及其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或现状。因此,该辞典是一部编纂质量较高的教育工具书和特色鲜明的
摘 要: Seminar是广泛应用于欧美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和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传播学概论》的特点,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构建出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学期末对上课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基本
摘 要: 长沙师范学院在开发利用闲暇德育资源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有效发挥了闲暇德育的作用。开发利用闲暇德育资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注重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高校教育 闲暇德育资源 开发利用  随着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加强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1]。高校德育闲暇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达到高校闲暇德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加强高校闲暇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