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困境与应对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以个人情感、信仰取代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标准开始甚嚣尘上,这不仅撼动消解着传统伦理学道德判断的现实基础,还深刻改变着传统道德判断过程中情理相融的加工机制.加之,技术赋权和道德判断主体的深度媒介化生存现状,亦在不同程度上加剧着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困境.基于此,通过解构分析上述影响机理,尝试从细化大学生网络道德内涵建设、赋能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三个层面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在后真相时代促进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判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寺人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主要依靠主君宠信来谋求自身利益.作为依附性群体,他们为维护、巩固甚至寻求更好的依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左传》所记载的寺人史事为史料,对其所进行的依附活动进行概论分类为择主、忠主以及叛主,并据以此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春秋时期寺人群体的面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如何才能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教学观”呢?根据高职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大胆跨越学科本位,将语文与艺术专业学科进行渗透融合,鼓励学生用多种艺术形态对学习资料进行大胆艺术化的重建,与通识课相比高职大学生更喜欢专业技能的学习,他们把主要精力局限在纯粹的专业知识,忽视对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文章利用学生对所学艺术专业感兴趣的优势,通过将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相融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果,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河北在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并沉淀至今,河北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形地貌类型齐备,河北民歌音乐文化是当地民族文化的积淀所形成的,内容有的淳朴真挚,有的婉转动听.我们在大力弘扬河北民间歌曲,发现传播的渠道较为单一,无法快速而广泛地向外传播,而旅游产业属于典型的“带动产业”,有必须要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入发展,二者达到合作共赢.文章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展弘扬河北民歌文化并帮助推动河北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河北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年的文献记载中就有所涉及,先秦史籍《世本》云:“埙,暴幸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本作壎.五寸半,长三寸半.”①据目前的考古出土实物表明,埙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大致约为6700年前左右.据说埙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一种乐器被古代先民们所使用,而是作为一种狩猎的工具,即石流星,它主要类似于一种球形飞弹用来追捕猎物,后来随着陶业的逐渐发展,开始用陶土制成,用埙吹奏的乐音模仿禽鸟的声音,以此作为捕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