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论述馆际间协作共建文献资源的必要性,其次分析影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最后提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几点意见。
[关键词]图书馆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10127-01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文献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文献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文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文献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文献。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文献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文献单位协作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文献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文献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文献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文献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文献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二、影响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
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献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文献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
(二)不利因素
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现代文献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文献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文献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文献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文献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文献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三、如何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一)建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将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规范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文献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文献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对其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文献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三)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文献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文献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四)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性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查重、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四,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文献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关键词]图书馆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10127-01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文献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文献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文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文献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文献。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文献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文献单位协作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文献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文献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文献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文献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文献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二、影响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
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献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文献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
(二)不利因素
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现代文献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文献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文献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文献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文献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文献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三、如何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一)建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将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规范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文献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文献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对其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文献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三)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文献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文献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四)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性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查重、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四,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文献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