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华空中援助看战时中美关系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为中国提供了一系列的援助,空中援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中美在战略目标、物资数量等方面的巨大分歧,致使双方在有关对华空中援助问题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严重影响了战时中美关系。
  [关键词] 中国;美国;空中援助 ;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45-0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军事战略制定者们就开始重新考虑远东战局。处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目的,美国对华战略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帮助中国军队抵抗日本,实施这一目标的手段是向中国提供“租借”的战略物资,尤其是飞机,这也是中国政府首要考虑的事;二是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尤其是与中国空军合作,以此更有效地打击日本的有生力量。为此,在中国成立了自己的空军之初,美国就向中国空军提供了帮助,利用美空军力量从印度为中国运输“租借”物资,与此同时,在美国本土和印度帮助国民政府训练了一大批中国飞行员。据统计,战时美国曾为中国训练了约2120名飞行员,提供了1394架飞机,[1]通过“驼峰”共运输了约13.1亿美元的物资。美国对中国的空军支援和空中运输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但在这个问题上,中美合作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严重地影响了战时中美关系和中美间的军事合作。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此时的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于空中援助的历史渊源
  
  1941年春,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对华租借法案,但由于交通运输困难,仅有一小部分物资运送到了中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空军志愿队对中国的援助却非常成功。在此状况下,国民政府催促美国提供更多的飞机,要求把中国空军的飞机的数量维持在500架。华盛顿也许诺交付更多的飞机给中国,但国民政府仍对美国租借法案的分配原则表示不满,因为1941年,中国仅得到100架P-40型飞机,[2]这与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相差甚远。1942年1月29日,史汀生通知重庆政府:一个美国军事团将到中国并负责中国租借物资的分配,同时统帅所有美国在中国的军事力量。为了留住陈纳德的飞虎队,蒋介石建议美国作战部任命陈为空军参谋长。虽然美国同意这个建议,但同时任命史迪威为驻华美军最高长官。根据美国作战部的指示,他的使命是领导和协调所有阶段美国在中、缅、印的军事行动,增加美援在华的有效性,帮助改进中国陆军。而蒋介石原本希望美国派一个空军高层来中国,可以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空军力量。由此可见,美蒋之间的矛盾随着史迪威的任命就产生了 。
  中美之间关于空军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在中国的美国空军的性质和地位,以及美国向中国提供飞机的数量和时间表上双方出现分歧:第二是美国对中国的空中补给量及其兑现问题,美国允诺增加从印度到中国战略物资和设备的运输量,但总是不能兑现承诺。1942年7月,美国驻中国空军特谴队开始作战,陈纳德主张从中国基地轰炸日本,渴望把空军力量扩大到总数为105架驱逐机和42架轰炸机。陈纳德声称依靠这股力量他将打败日本空军,使日本所有在中国的铁路和水路联系瘫痪,并可以轰炸日本本土。陈纳德请求美国陆军上将阿诺德为他提供100架P-47驱逐机,30架B-25轰炸机,[3]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他向阿诺德保证他将打垮日本空军,并且他还想让罗斯福相信如果给他空军指挥的全权和大约100驱逐机、40架轰炸机,他将让日本全盘垮台,维持美国同中国的长久友谊,为后代创立友好的商贸市场。[4]当时陈纳德的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并鼓励他直接和罗斯福讨论他的计划。
   罗斯福对陈纳德的计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要求史迪威给予在华作战的美国空军以支援,但马歇尔、阿诺德都反对陈纳德的计划。阿诺德认为没有强大的地面部队作支撑只派飞机到中国是没有用处的。美国军事领导害怕运用在中国东南地区的空军基地对日本进行空中打击会刺激日本的报复心理导致日本侵犯这些空军基地。没有美国军事领导的支持,中国战场在1942年下半年没有获得足够的军事支援,美国驻华空军仅得到了20架经过改装的P-40型飞机。
  美国不仅对中国空军提供较少的援助,而且还把本来用于中国战场的飞机转移到其他战场。1942年6月,当德国迫使英国放弃埃及的时候,罗斯福把第十航空队转移到埃及。这些飞机的调动使重庆政府非常生气,于是蒋介石就给史迪威施加压力。6月27日,罗斯福电报蒋介石,解释这件事,并承诺美国政府仍然认为中国在抵抗日本的联合作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国。这件事之后蒋介石给了史迪威一个维持中国战场的备忘录:第一,美国派三个陆军师到印度;第二,在中国维持500架飞机的作战能力;第三,由印度每月交付5000吨的物资。为了满足蒋介石的要求,罗斯福派了他的私人代表到中国并承诺把第10航空队的飞机增加到260架。然而史迪威否决了中国政府的要求,他认为蒋介石和陈纳德将浪费这些飞机的价值,并且史迪威建议美国军部让提供中国飞机的协议只停留在书面上,并停止交付所有给中国空军的飞机。蒋介石关于美国对华空军援助的要求遭到史迪威的拒绝之后,罗斯福为了解决对华空军援助的问题派阿诺德到重庆和中国政府讨论空军事务。蒋介石又提出了三项要求:第一,是陈纳德掌握独立的空军力量;第二,在中国拥有500架飞机作战;第三, “驼峰”运输每月不少于1万吨。
  为了响应蒋介石的要求,罗斯福决定建立由陈纳德指挥的第14航空队,尽快把它的力量扩充到500架飞机,并承诺将“驼峰”运输量每月增加到1万吨。罗斯福作出这些承诺主要是考虑到如果从中国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将减轻美军在太平洋的压力并帮助美国在东太平洋迅速推进。为了兑现承诺,罗斯福给作战部施加压力要他们对于陈纳德的计划给予更多的关注。1943年4月,史迪威和陈纳德回到华盛顿参加三叉戟会议,会上陈纳德提交给马歇尔一个关于轰炸日本本土的计划。但史迪威认为陈的计划仅仅是痴人说梦,因为中国绝对不能防御自己的空军基地。史迪威认为经过稳定而有效的方式改进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将提高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相反的观点却认为史迪威忽略了中国空军的潜力,陈纳德允诺他的计划将帮助提高中国的战斗精神,并轰炸日本城市。会议最后决定同时提高中国陆军和空军的作战能力,这就意味着史迪威的计划必须在没有得到充足“驼峰”运输物资分配的情况下实施。
  会议之后,罗斯福首先在“驼峰”运输上实现了显著的转变,从1943年7月1日开始,第一次实现每月把“驼峰”运输物资的4700吨分配给陈纳德的空军。陈纳德在8月提交了使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计划。开罗会议期间,陈纳德和蒋介石共同起草了一份使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计划,其中包括12个驱逐机中队、4个重型和轻型轰炸机中队、1个侦察机中队和1个运输机中队。为了让陈纳德实施经罗斯福赞成的计划,蒋介石催促罗斯福尽快给中国提供足够的飞机。可是1943年末,美国作战部缩减了对中国飞机供应和每月1万吨的“驼峰”运输量。重庆政府非常恼怒,抱怨美国作战部没有履行承诺,并指责史迪威打算封锁陈纳德的计划。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变得非常激烈,结果蒋介石要求招回史迪威。
  1944年始,陈纳德抱怨缺少飞机和物资供应,在4月19日他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中国空军内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加强,第14航空队仍然在依靠零星的补给作战。[5陈纳德坚持主张华盛顿履行在开罗会议上使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诺言,可美国空军官员却指出陈纳德的要求在1944年3月之前是不成熟的。事实上,美国空军是打算减少对中国空军的分配额,并决定重新修订分配计划,进而搁置使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计划。阿诺德对这个决定作出的解释是中国不能有效地运用美国的飞机。马歇尔支持这个决定是认为支持中国空军可能耗费美国大量的资源,却起不到任何实际效果。罗斯福在确信阿诺德的判断之后,命令限制交付中国飞机的数量以求达到放缓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的目的。重新修订的计划对中国空军作战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使中国空军现代化这一计划的实施。国民政府认为美国作战部针对中国空军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有意按比例降低它对中国空军的承诺。
  对中国空军的援助问题和其他问题如指挥权问题,重组中国陆军的问题,中国陆军出兵北缅的问题,援助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美之间的关系。罗斯福在1944年9月18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要求蒋介石出兵北缅,否则将停止对华的一切援助。这封电报深深地激怒了蒋介石,他决定拿史迪威开刀,所以,蒋把招回史迪威作为执行美国政策的条件。蒋介石同时命令宋子文回国,不要再寻求任何美国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作出让步,他招回了史迪威并把中、缅、印战区分成两部分,由魏德迈专门负责中国。在战争的最后一段时间,魏德迈倡导增加对空军的援助和供应,通过对中国空军的支持化解了中美之间的冲突。
  
  二、中国要求美国支援和供应的合理及其双方的争论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强调欧洲第一、亚洲第二。美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战略是防御日本。美国在中国的军事目标是鼓励中国军队防御和牵制日军,阻止日本再进行其他军事冒险活动。根据这一目标,美国支持中国主要是提供武器和帮助重组中国陆军,为的是能更有效地配合美国全球战略计划的实施,并且美国把对中国的援助放在了英国和苏联之后。1941~1942年,美国租借物资援助英国的数量,用美元来衡量远远超过了援助中国的数量。这一年间英国得到2855亿美元的物资,而中国仅得到270万美元的物资。1944年6月,英国在空军方面大约得到了3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飞机18500架,苏联得到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包括7600架飞机,
   中国在租借物资中得到钱和飞机数量排第三,仅得到1亿美元和1012架飞机。从1941年6月到1945年9月,苏联获得14098架美国飞机。[6]尽管美国政府不断重申要增加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可为了支持英国和苏联,华盛顿却封锁中国建立自己独立的空军力量的目标。
  蒋介石一开始就非常不满意美国制定的战略和分配政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他曾经制定了一个与美国战略完全相反的战略计划。他的计划是首先打败日本空军,在1942年6月取得空中优势,然后盟军的空军开始轰炸日本的陆军同时努力切断日本陆军的供给,最后中国军队将消灭日本的在华陆军,在1942年11月结束太平洋战争。根据这样的计划,蒋介石支持空军要超过陆军。基于这一原因他不断地要求来自美国的空军支援。当仅有很少的美国飞机输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就认为这是美国和英国联合起来阻止中国获得飞机。因此,在中美之间关于对华空军援助的问题争论不断。
  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不能同时采取攻势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到底应该得到多少战略物资的补给呢?当时的驻华大使高斯也批评美国对中国的分配政策,并为中国的愤怒辩解。他说:“应该到中国的战略物资却被转移到其他地区……这使大元帅(蒋介石)很难说服自己,其他地区紧急需要转移中国的物资可中国却什么也得不到,他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7]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分配政策的抱怨是正当的,要求美国更多的空军支援和空中供应也是合理的。
  史迪威是一位保守的步兵战崇拜者,为了他的陆军训练计划,他试图储备战略资源。如果陈纳德利用“驼峰”供应的物资去加强他的空军,史迪威为反攻缅甸而重建中国陆军就会出现困难,因为他必须分配大量的物资给陈纳德,可见史迪威和陈纳德的计划是不能并存的。当史迪威计划把租借物资最好的部分分配给中国陆军的时候,陈纳德和蒋介石却在寻求着改进中国空军的后勤地位。最后,关于“驼峰”运输分配的争论产生,并且反史迪威的情绪在国民政府内发展起来。
  从军事角度看,美国的军事领导了解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效率很低,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陆军本质上还是地方性的。史迪威的改革要蒋介石放弃所有指挥中国陆军的权利,这将威胁到国民政府脆弱的政治关系和各势力之间的力量均衡。史迪威不了解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的复杂性,他提倡的方式和方法在与蒋介石交往时将会出现巨大的问题。史迪威坚持用陆军而不是用空军打败日本,因为他认为中国空军没有能力抵抗日本,中国抵抗日本理想的基地在陆上而不是在空中,中国最重要的战斗形式是陆上推进。史迪威对陆军的信赖远远超过了对空军的信赖,他只把飞机当作运输和营救工具。他忽略空军,拒绝加强中国战场的空军力量加剧了他和蒋介石的紧张局势。
  在当时的中国战场没有陆军的保护,只靠空军的攻击将刺激日本反击,同时空军的攻击也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但必然有人会问:中国的陆军在抗击日本时有更多空军支援是否会产生更显著的效果?魏德迈的策略及他对中国空军的运用回答了这个问题。1944年10月,魏德迈来到中国接替史迪威,中国和印度的美国空军人员都非常高兴,因为魏德迈是一个彻底的空军思维的官员,他将最大限度地支持陈纳德。之后的作战中魏德迈加强了中国空军的作用。魏德迈刚到中国就开始调查中国空军的情况,他发现中国没有收到海外军火分配的任何飞机。他建议美国作战部加强中国空军战斗力,并增加了美国第14航空队的物资分配。魏德迈是陆军的将军却善于使用空军作战,当他开始指挥战斗时,他命令通过飞机迅速运输陆军到达作战区,并命令陈纳德指挥美国第14舤空队对日军进行攻击。美国空军的有效打击放慢了日军推进的脚步。魏德迈大胆的策略和对空军的有效利用赢得了中国军民的赞誉。中国空军在最后一年对日作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美国空军给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极大的援助。成功的空军支援和空中运输证明空军在抗日战争中是有意义的,也说明了中国陆军在空军的配合下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三、结论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建立了中、缅、印战区,开始在抵抗日本的进攻中同中国合作。美国通过在中国建立美国空军,为中国提供飞机,训练中国飞行员以及利用飞机给中国运输战略物资等,为中国抗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美国的空中援助在战胜日本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在这期间,中美领导关于空军援助和空中运输等问题发生了争论,从而引发了战时中美军事合作的危机。很多原因引发了这些争论,例如中美之间不同的战略目标,史迪威强调陆军而轻视空军。然而中国在战时要求更多的美国空军支援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如果美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政治、军事,了解中国领导人的特征,中美将能共同解决关于对中国空军援助的问题。中美关于向中国提供空中援助而产生的争论其错不在中国也不在美国,更不在史迪威和蒋介石中的任何一个人,它是当时环境引起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 1982 . 附表21.
  [2][美] 舍吾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M].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51.
  [3]翟同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译稿第二辑 史迪威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 1978. 44.
  [4]杰克·萨姆森.陈纳德[M].台北:东方出版社,1990.285.
  [5]FRUS,1944,VI,The fast East,China,58-9
  [6]GUANGQIU XU.The Issue US Air Support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J].Journal of Cotemporary History 2001;36;477.
  [7]FRUS,1942,China,151.
其他文献
Sequoia是一个能够为异质数据库提供群集、负载平衡和容错服务等的数据库中间件。它是开源的软件项目,是C-JDBC项目的扩展,是一种数据库集成方式,包括数据同步、复制、备份和
摘要:网格体系结构是构建网格的基础,本文阐述了网格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以协议为中心的五层沙漏结构,以及以服务为主的开放网格系统服务体系结构,并分析了OGSA的最新核心规范WSRF的优势,有利于读者对网格计算的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网格体系结构;五层沙漏结构;开放网格系统服务体系结构;Web服务资源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明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于评价脑梗死病情进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07-2013-07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观察
在西藏东南部喜玛拉雅山东段南坡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县,生活着勤劳智慧的门巴族人民。“门巴”这一族称,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人勤劳善良、热情聪慧,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和神话,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其婚俗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    独特的三道酒    门巴族婚礼最具特色的当属三道酒。当婚期确定后,男方家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结婚之日,男方家便早早派出迎亲队伍,其
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徘徊在永兴坪碉卡,但见威武雄奇的凤凰古城、巍然屹立的黄丝桥城堡、严阵以待的舒家塘营盘寨,从叱咤风云的亭子关到壁垒森严的喜鹊营,从旷野苍茫的平垅寨到山高水险的中国南方长城——腊尔山,像一条黑色的巨蟒横亘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之上,与沿途的800余座城池、塘汛、屯堡、营盘、哨所、边卡、炮台遥相呼应……    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徘徊在永兴坪碉卡,仿佛沿着时光的隧道,走进历史的深处,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