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第一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不能正确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不知所措,或无动于衷,或人云亦云。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神有所会,而难以言传。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地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第一步是导入。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感情的过程。师生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美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导入既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开始,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开始。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只有当学生喜欢、重视教师所教的内容,他们才能进入兴奋状态,才能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
  要取得好的导入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话语导入
  每一篇艺术性强,审美价值高的作品都需要教师认真揣摩,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设计精彩的导语,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追求美好情感的欲望。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因为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激发感染学生,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的。教师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教学《苏州园林》,可用生动精练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在开课之前,我结合本文内容设计了一段生动精练的导入语:当代诗人贺敬之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是啊,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人们总会赞叹它的鬼斧神工。世界上还有许多用人类的智慧构建的景观,它们巧夺天工,堪称人间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介绍这类景观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这样的导入,紧扣一个“美”字,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引入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激发了学生对不同风格的美的探求欲望,形成强烈的审美期待,从而情绪饱满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画面导入
  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用形象直观的图画、投影、电视画面剪切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设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育效果,使学生在欣赏美丽画面,感受美的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借助一幅阴雨霏霏下的岳阳楼图和一幅长烟一空的岳阳楼图,让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岳阳楼景色的壮阔,在脑海中产生一幅波澜壮阔的岳阳图景。再结合教师的背景介绍,学生就能从中体味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和抱负。
  再如教学《三峡》时,先用一幅三峡的风光图吸引学生的眼球,开启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想象,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话说长江》记录片中有关三峡的一段。画面所展现的三峡优美雄阔,再加上赵忠祥那富有磁性和充满激情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心灵的震撼,同时内心油然而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崇敬和热爱之情。真是美育和德育的双丰获!
  三、音乐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对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因为音乐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电视、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它是由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进而想象,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的形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音乐来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联想与想象的美的氛围和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如教学鲁彦的抒情散文《听潮》,作者在文中把表现大海的美景落在一个“听”字上。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初我运用相应的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学生的听觉(音乐)和视觉(书面语言)同时发生作用,达到理解课文、体会意境和引人入境的目的。为此,根据作者创作这部“伟大的乐章”的精心构思,整理出这样五个乐段:前奏——梦幻——奏鸣——狂想——回旋。然后精选理查德的《海边的阿狄丽娜》、舒曼的《梦幻》、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圣桑的《回旋曲》五个乐段,录制好后播放,教师在旁边讲解,给学生一种美不胜收的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物件导入
  借助物件导入,可先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对与课文有关的事物有个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课文知识的理性认识阶段。学生通过直观美感领悟到课文中有奥妙无穷的知识需要去探索,从而引发渴望知道课文底蕴之美的强烈情感。
  如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课前可带着稀盐酸溶液、肥皂水各一杯和几朵鲜花走进教室,学生都不解而产生疑惑。这时,可请一名学生把两朵同样颜色的鲜花分别放入两种溶液之中,然后观察。过了一会儿,可见放在稀盐酸里的花变成了红色,放入肥皂水里的花变成了蓝色。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直观花的颜色的变化之美,这美像聚光镜一样把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去。学生从心底里急于探究花红的原因,于是带着花的外在美的直观性认识去课文里探究花的内在美。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到花红的原因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正因为花有了自身内因——物质基础的作用,才有了妩媚娇艳的百花美。然后由花的内在因素探知花红的外在因素——自然和人工的杰作。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人们按照美创造劳动,美是人们不斷创造的结果,再度引申美在知识的海洋里,美在生活中。这便使学生对抽象的科学说明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探索生物科学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美的导入是把学生带入审美殿堂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黄以成.教师工作创新[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高长梅.语文创新教学[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文化遗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丰富了课本知
在水利工程中,面板堆石坝作为其重要部分,受到科研、设计和施工等各个部门的重视。对面板堆石坝进行深入研究,在现场施工方面做好质量控制与监测的工作,是适应我国面板堆石坝
处在珠江一西江经济带上的云浮,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其水上应急体系的建立将为西江经济的健康、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在珠江一两江经济带上,云浮位列其中。它地处广
学困生是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班级特有的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缺乏自信,少有成功的体验。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教师的重要工作。  一、激发动机,使学困生“想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会更为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的教师常把学生一时不佳的成绩视为学
面对WTO,我国农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发展我国农业,财政责无旁贷,文章针对WTO条件下我国财政支农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6月初,挪威船舶经纪公司Fearnleys周报指出,亚洲主要造船厂的新船订单量近日重新开始增长,并表示,“今年上半年在新造船市场上出现的订单暂时性放缓步伐现象已经结束。”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