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CT扫描模式与运动肿瘤靶体积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3DCT在不同扫描速度下获取的运动肿瘤靶区体积及中心位置变化,并确定接近ITV的扫描速度。

方法

利用QUASAR呼吸运动模体进行研究,模体内有3 cm ×3 cm × 3 cm立方体模拟肿瘤运动。以4DCT获得的靶体积为金标准。设置模拟肿瘤运动振幅为0.5、1.0、2.0 cm,每一振幅设20、15、10次/min呼吸频率,在每种条件下行不同速度3DCT扫描,扫描12 cm径向长度用时分别为6.6、12.8、31.7 s。计算出3DCT上的靶体积及中心位置,与相应4DCT结果比较。3DCT扫描运动肿瘤靶体积的准确率用靶区长度(30±2)mm的次数/总扫描次数评价。

结果

3DCT扫描的准确率为6.8%。扫描时间为6.6、12.8、31.7 s时的准确率分别为13%、4%、2%。在振幅为0.5、1.0、2.0 cm下靶区中心位置分别为(318.9±2.75)、(683.2±3.22)、(682.9±4.83)mm;以31.7 s扫描时所得靶体积落在ITV-10 mm范围内概率较大,分别占50%、78%、56%。

结论

3DCT快速扫描是某一系列随机时相的融合,反映真实肿瘤体积的准确性低。获得的影像中心位置具有随机性,振幅越大或扫描速度越快中心位置变化随机性就越强。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以诊断未明疾病收治而最终确诊为巨幼细胞贫血患者17例的病历资料,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断、病因、实验室检查、误诊与治疗等特点。结果17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3岁;发病至就诊间隔22 d~60个月,中位时间7个月;曾经多次就诊而未确诊者9例(9/1
困扰耳科医生的3大顽症即耳聋、耳鸣、眩晕中,耳鸣的诊治是难中之难。其原因在于耳鸣发病原因众多、缺乏有效的客观检查手段、耳鸣的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无从下手。通过对这几个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听觉系统以及非听觉系统在耳鸣的发生中都起重要的作用,要从多方面寻找耳鸣的病因,对于部分病因不明的耳鸣则可以按照病程进行治疗,以此为临床耳鸣的诊治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7例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年龄47~84岁,平均(61.7±9.8)岁。体重指数为17.6~30.8 kg/m2,平均(22.2±2.9) kg/m2。右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者18例,左侧者9例。肿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超声在成人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超声辅助治疗成人指骨骨折的优缺点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随访的20例成人指骨骨折患者(23指),指骨干骨折14指,指骨基底部骨折6指,指骨髁部骨折3指,均采用术前超声及X线分析,术中超声辅助复位,同时超声引导克氏针闭合穿针固定,记录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随访术后X光片、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及握力。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45例GLM与115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9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的术前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GLM
目的对比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选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分叉病变的患者157例,使用冠状动脉定量分析(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参照管腔直径(RLD),其后随机进行IVUS(84例)和OCT检查(73例),测量并比较上述参数与QCA测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方法所指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