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史观 应对新高考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史观,新高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9-0034-05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以阶级斗争解释全部历史的观念已经被摈弃,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合理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也不再是一种史观统领全部。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专题,有基于革命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基于现代化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有基于全球史观的设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有基于文明史观的设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等。各版本的教科书实际也是各种史观缤彩纷呈。因此,高中教师首先要清楚各种史观的着眼点,从而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
  
  各种史观的着眼点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理论,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率先开展研究,现代化史观随之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化史观不仅仅是着眼于生产力的标准。多年来,史学界普遍认可生产力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但生产力标准能不能解释所有的历史问题呢?如1500年前后,西欧的生产力水平远低于同期正处于繁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大明帝国,但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能够在西欧生长起来?与西欧发生的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差不多同期甚至更早,中国出现了郑和下西洋和清兵人关、西亚出现奥斯曼素丹远征且横扫亚非欧、南亚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等,但这不仅没有动摇农业文明反而巩固了农业文明。人们需要寻找新的学说,或者说对生产力标准说作进一步的完善——现代化学说应运而生。罗荣渠教授较为完整地提出了“一元多线史观”,认为“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现代化理论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强调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用这一理论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封建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时欧洲还在奴隶制的黑暗中徘徊?”“为什么近代英法美等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而德意日走向法西斯道路?”“为什么在20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各自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选择多种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
  全球史观则是伴随全球化时代来临而诞生的一种史学观念,大致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史观的着眼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打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强调:“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文明史观在我国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可为代表。文明史观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同时,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显然,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上述三种史观都是将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进步结合起来看问题。观察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还关注经济环境、金融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重视政治民主、法律保障和人的思想观念。这显然比过去那种归纳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根本动力说,更科学而具说服力。
  另外,社会史观、生态史观也是学术界流行的观点。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史学观念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多种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新史观就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由于新史观的出现。不仅使新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也导致了新课程历史高考的变化。
  
  高考试题着眼点的变化
  
  先看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省2007年历史高考第29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命题者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引入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对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评析。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一种引领;要求文科学生提升历史认识。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革命史观和现代 化史观是既有区别而又不根本对立的两种史观。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因此,革命史观也言之成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近代史教科书都是以这一史观为主导。但是,过分强调革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将所有问题都以阶级界限来划分,势必崇尚斗争哲学,而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解释也就难免偏颇。从社会的整体进程来看,从器物到制度乃至思想文化层面,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这便是现代化史观的看法。由此对某些事件的看法就会得出与革命史观相反的结论。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革命史观的评价太高,但现代化史观也认为这个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民族的独立,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历史是内容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该题提供了两种不同观点,要求考生从两个不同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历史观点分析具体历史问题。试题本身不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和角度作评价。第一问以“评价较高”试探考生对革命史观的认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被认为是反抗过程的三次高潮,答题的判断反映了考生对这个角度的掌握。第二问对辛亥革命作用影响的评述,则拷问了对现代化史观的理解。材料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提示已经不仅局限于革命和反抗。第三问体现了史学研究的特质:多角度地观察与评述历史事件。“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运用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得出的结论。
  再看具有稳健风格的江苏省2008年历史试题第23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这是依据现代化史观命制的试题。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为实现现代化而探索的两种基本途径,而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这是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
  该题要求考生从分析两种经济模式——“自由放任”和“计划经济”的消极影响人手,进而探讨罗斯福新政突破“自由放任”模式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探索,从而辩证而科学地认识两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发挥它们的优势、克服它们的缺陷,具有较高的思维难度。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理性思维素质。
  再看具有标新立异特色的上海市2009年历史试题第35题。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略)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材料三从下列两图(略)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这是依据社会史观命制的试题。该题着眼于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以小见大,从具体细微的个体单位的生活变化人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史料、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问题1注重考查图表中的信息,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变化过程。问题2注重考查学生归纳生活水平的转变,说明下岬村人“从贫穷到富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原因及其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问题3说明“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由此可见,新史观已在高考试题中闪亮登场了,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还会有此类高考试题。史学的创新、高考试题的创新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思想。
  
  以新史观统领高考复习
  
  1 科学认识不同的史学观念
  在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统领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但同时也要对革命史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既不应否认其作用,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其次,要正确认识阶级观点(含阶级斗争观点)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阶级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但它不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再次,要正确认识阶级分析方法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将阶级分析方法与历史主义方法、形式逻辑方法、系统方法、心理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结合起来使用,避免孤立地单一地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2 采用视角变换复习法
  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如罗斯福新政:(1)用现代化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的措施。(2)用社会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流浪等)。(3)用生态史观复习,侧重复习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如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等)。
  用视角变换法评价孙中山:(1)在革命史观引导下,根据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得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2)在现代化史观的引领下,根据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出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的结论。(3)在社会史观的引领下,凭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改革措施。得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的结论。(4)在全球史观的引导下,根据辛亥革命在世界(尤其是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孙中山的国际性活动,得出孙中山是有世界(或国际)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的结论。
  3 有效利用高考经典试题
  历史高考积累了一大批经典试题,这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复习时应加以有效的利用。我们可透过试题内容的变化,更好地把握复习重点以及重要史观的核心所在;透过试题题型诸如观点例证型、自主探究型、角色体验型、聚焦时事型、历史论文型的变化,了解高考历史试题形式变化的规律;利用试题使用过的材料,提高学生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利用已考过的文史常识题,帮助学生积累文史常识。同时,通过科学、适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切实做到优质、轻负、高效。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姐姐,今天我来洗碗吧!”  “妈妈,客厅的地砖我负责抹干净!”  “爸爸,今天星期天,我帮您擦车吧!”  最近家里有点不太对劲,用妈妈的话说,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被戏称为“小懒猪”的弟弟最近抢着干家务:跟我争活干,跟爸爸妈妈要活干,星期天四处找活干!你看,厨房里,他垫着一张小塑料椅子,捋起袖子,两只小手“淹没”在一片洗洁精的泡沫里,费力地擦洗着;客厅里,他赤着脚,挽起裤腿,小屁股撅得老高,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