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风中奔跑的女人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回忆鲁迅先生》近结尾处,萧红讲到鲁迅和一幅画的故事: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
  在萧红笔下,这幅鲁迅病重时爱不释手的木刻画,如此的唯美和浪漫,读者联想到爱情,是很自然的。
  和世上所有人一样,在鲁迅的内心世界,也有隐秘的角落,不那么“猛士”气,存了他的希望,延伸着他的幻梦,那些因为不曾萌发而不曾幻灭的,又因为小而不易为世人所知的梦。萧红则注意到这些方面,尽管只是一点一滴。
  关于鲁迅的婚姻和爱情,朱安和许广平的故事,众人皆知。关于鲁迅的“婚外恋”或“暗恋”或“准恋爱”,也有一些传说,然却无事实根据,只能说是索隐派惯常的臆测。其中涉及的人物,包括萧红,许钦文的妹妹许羡苏,甚至连号称北大校花的鲁迅老友马裕藻的女儿马珏也扯进来了,可见多么离谱。
  萧红和鲁迅亲密无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还有近似父女的感情。惟有在鲁迅面前,她是快乐和无拘束的。由于亲近,加上小说家的观察力,在回忆鲁迅的文字中,少有人像萧红那样,写鲁迅的音容笑貌那么传神,这只要和许寿裳、郁达夫、孙伏园以及曹聚仁等一比,就看出来了。说来不可思议,就连和鲁迅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许广平,写鲁迅也不及萧红亲切。
  萧红的长文,以《世说新語》一般的简淡,把一个个亲切的片断连缀在一起,初看都是家常小事,反复读过才明白,那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从记忆中挑选出来的,对一位敬爱的长辈最珍贵的纪念。
  萧红的回忆使“风中女人”这幅“苏联木刻”成为许多文章探讨的题目。萧红的疑问是:鲁迅有那么多画,为什么选了这一张放在枕边,以便时时观看?这也是今天很多读者的疑问。许广平说她也不知道,大概这种虚无缥缈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有人说,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一幅画。喜欢是肯定的,说“最”则夸张了。一个人喜欢很多东西,很难说哪一件是他“最”喜欢的,就是他本人也难以说清楚。然而为何喜欢?喜欢什么?仍然不得而知。病榻之上,一幅画放在手边不断把看,要么是喜爱这幅画,要么是这画有画外的特别意义,比如得自某个场合,属于某人所赠,是一段生活的纪念,等等。关于后者,如果没有资料,不宜妄加猜测。那么,我们姑且就画论事。
  讨论这幅画的文章,我能读到的有限,但就所见而言,虽然议论痛快,却都没有稍稍费心去查证一下,鲁迅看的,究竟是什么画?他们可能觉得,萧红的描写够详细,也太精彩了,足以说明问题,于是径自引申发挥。其实,事情不一定是这样的。心细如萧红,记忆也未必可靠,何况那时她挂怀的,是鲁迅先生的病情,一幅画引起的好奇毕竟只是小插曲。
  对这幅画,萧红的描述并不完全,也可以说,并不准确。
  画出自苏联版画家毕珂夫之手,是他为波斯诗人哈菲兹《抒情诗集》首页作的插图,宽11.3厘米,高15.4厘米,现藏北京鲁迅博物馆。在这幅彩色木刻上,画的左半部,是诗人哈菲兹着长袍的全身像,右手持书,左手抚胸,低头作深思状。画的右边,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边,是萧红看到的那丛玫瑰。上边,就是萧红说的 “飞散着头发在风中奔跑的女人”。
  哈菲兹是画的主体,但在萧红的描述中,哈菲兹被忽略了。萧红记下了她关注的细节,她觉得对于鲁迅有意义的部分。也许鲁迅看画时的神情,以及过去的某一次言谈,使她有理由认为,鲁迅着眼的,是画中的女子。谁知道呢?也许哈菲兹,哈菲兹的某一首诗,他诗中的波斯风情,才是鲁迅所惦念的。
  钱理群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这个故事,他说,这反映了鲁迅“对‘美’的特殊的敏感,对美的沉湎,美的沉醉,美的趣味,美的鉴赏力。这表现了鲁迅作为真正的艺术家的本质”。他进一步指出:
  “那个披着长头发的,穿着长裙子的在风中奔跑的女孩,是美的象征,爱的象征,健全的活的生命的象征。鲁迅生命最深处是这个东西,这是鲁迅的‘反抗’的底蕴所在。”
  事实上,在毕珂夫的画中,女人只占四分之一的篇幅,她面向图右,亦即画面之外,双手向后拢起浓密的黑色长发,向前行走。可能是步履匆忙的缘故吧,女人不仅头发扬起,上衣也荡向身后。腰间所系,初看似是印花带缀边的长裙,但实际上是阿拉伯人宽大的裙裤,因为看得出膝下的分叉。她不是在奔跑,而是赶路,像是急不可待地奔赴花园,与情人见面,所以一边走还一边理顺头发。
  女孩象征青春,象征生命的活力,一个长发长裙的女孩在风中奔跑,自然表现了“美”和“爱”和“健全的活的生命”,有了坚强和抗争的意味。现在我们知道这画中人既非“女孩”,也没有“大长裙子”,更不曾 “在风中奔跑”,这里只是一个有着“美丽的身段,乌黑的媚眼,和明月一般的笑意”,“乌黑的发波让人心碎”的年轻女人,在奔赴情郎的召唤。
  那么,钱理群先生的话,用于解读鲁迅的内心世界,说得非常好,具体到病榻看画这件事,却是不准确的。鲁迅为什么喜欢这幅画,我们不得而知。
  话说回来,即使鲁迅梦想着一个美丽而又飘逸的女人在自己的世界,那也是人之常情。但你不能因此说,一定和爱情或婚姻有关。假如鲁迅喜欢牡丹,又痴迷于李商隐的诗,那么,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引申到用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或“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来解释呢?当然不能。喜欢牡丹,可能只是他觉得牡丹漂亮,喜欢李商隐,可能只是因为李商隐诗里也有楚辞的影子。歌德说,一切都是象征。经常由一个美丽女子来象征的美和爱以及自由,本身也是象征。
其他文献
香港中文大学有好几个图书馆,最大最全的那个靠近山顶。每次我都要乘坐校巴,在陡峭回环的山路上晃悠好一会儿才到。从环保和健身的角度来看,徒步爬山固然更值得提倡,但在湿热黏稠的空气和跋扈不羁的艳阳里,我还是不想冒中暑的风险。  下了校车直走两分钟,就是图书馆。去了几次,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下午两点左右,紧贴图书馆大门那条偏北的小路总会被封住,一位穿着高帮胶鞋戴着胶皮手套的清洁工举着水管,反反复复冲洗地
1903年,我只有十二岁,那年12月17日,有美国的莱特弟兄做第一次飞机试验,用很简单的机器试验成功,因此美国定12月17日为飞行节。12月17日正是我的生日,我觉得我同飞行有前世因缘。  我在前十多年,曾在广西飞行过十二天,那时我作了一首《飞行小赞》,这算是关于飞行的很早的一首辞。诸位飞过大西洋、太平洋,我在民国三十年,在美国也飞过四万英里,这表示我同诸位不算很隔阂。  今天大家要我讲人生问题,
零食,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正餐之外的小食。  一盒薯片、一包辣条、一颗糖果或者是一罐肥宅快乐水,现代人的零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幸福感。  几十年前,一块包装简陋的水果糖足以让小孩子高兴半年,冬天里的一串冰糖葫芦,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如今,为了这稍纵即逝的幸福感,中国人一年要花掉2万亿人民币,各种网络平台上,有关零食的话题,也总是流量担当。  这一切
有没有试过被忽视?相信人人都试过,人不可能永远是主角,任何人,都有被忽视的时候。   可是,有没有试过被自己心爱的人忽视?相信不是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那真是幸事,因为,这种经历,痛苦和可怕至极点,能不经历最好。   心爱的人,或以为是互相相爱的人,总以为自己在对方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梦也想不到会遭到忽视。而突然之间,忽然对方的视线,一直停留在另一个异性的身上,与另一个异性絮絮软语,完全把你
因为写老香港,一个报界朋友与我谈起了叶灵凤。说起来,叶先生原籍金陵,算是老乡。他的一生,有许多身份,官方的有“小说家、散文家、编辑出版家”;一则就是些别称,如“创造社小伙计”。  叶灵凤这辈子,最大的不幸之一,大约就是得罪了鲁迅。当年一帮小伙子初入文坛,鲁迅就已经很看不惯。叶灵凤、潘汉年、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周全平在他眼中,个个是“年轻貌美,齿白唇红”的洋场恶少,仗着有几分姿色与资本在“革命咖
心脏病发作立即倒地?  演员表现心脏病发作时常常是突然手捂胸部倒地,表情异常痛苦,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英国每年约有25万人突发心脏病,其中三分之一由于未能及时送入医院救治而死亡。在心脏病发作后一小时内进行救治最有效,但是,人们通常在心脏病发作后一个半小时才叫救护车,因为之前他们一直在等待疼痛自然消失。人们需要知道,现实生活中心臟病发作的症状通常比较缓和,并不像电影中表现的那么剧烈,电影情节可能会误导
附近的大学校园里,寒假里还有不多的一些学生在活动。我带着女儿走在路上,恰好前方有一个女生,正在大声讲电话,带着哭音,一听就是给男朋友:“我每一次谈分手,其实都是希望你改。你为什么就完全不能理解呢?你以为我是那么随便恋爱说分手的吗?你都不想想,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才逼得我说分手呢?”  ——这一次,是她提了分手,男生说“好”了吧?  我女儿很好奇地盯着她,悄悄问我:“姐姐怎么了?”  我把手指竖在嘴
何满子·秋思  抬眼众山初染,过云小院残阳。思忆归来将五载,三田磨去时光。不在几人兴赏,余生寄度农庄。纵是性情自娱,还疑错解牵强。日日言行三省处,何由慎独心慌?待到千山艳艳,当吟俯仰轻狂。  玉漏遲·刘家湾  麦黄时节雨,山川昨洗,淡云晨路。摘杏山林,挥镰对山低语。更见胡麻花怒,正等待、骄阳长暑。谁折去,红莓旧忆,半生情绪。已然老腿腰偻,总被梦情勾,年年如故。空径山泉,踏湿少年鞋露。何似时光转换,
美國著名街头艺术家 David Flores(大卫·弗洛雷斯),以其“Stained Glass”(彩色玻璃拼花窗)风格的作品而闻名。David 的作品包括涂鸦、架上、雕塑、玩具等。他喜欢随性地进行创作,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他的“Stained Glass”风格在三维媒介上也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对世界最好的期望是它不伤害我们。因此,所谓善就是不作恶。  人若要看到高处,就必须站在最低点。从最低点出发,这是唯一的现实态度。  此前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自京城考试返乡,经过荒僻的山岭,山中有一好汉,聚众千余,专门打家劫舍,凡有行旅,都不放过,不仅劫財,更杀人如草芥。某人自此经过,不知何故,竟然没受打扰,安然还家。听过太多绘声绘色的传闻,这人对自己的奇遇难以释怀,反复思想之下,心生感激,于是不辞